想體會大上海的“老舊小”,還不趕緊在“留改拆”前去這個“園”看幾眼

文 | 海上客

歡天喜地搬新家,這是海叔這兩天在上海張園地塊看到的景象。

從1月底到2月底,短短一個月不到,上海靜安區張園地塊動遷,居民簽約率竟然達到了97。33%。要知道這是涉及1122張居民房產證或者房票簿的大專案。

拆遷工作做得這麼順利,速度這麼快,讓曾經經歷過動拆遷的海叔都覺得小吃一驚。

想體會大上海的“老舊小”,還不趕緊在“留改拆”前去這個“園”看幾眼

張園大門口貼著“喬遷大喜”對聯。攝影 | 沈琳

如果不曾到上海南京西路以南、石門一路以西、泰興路南段這片叫張園的區域走一走,就不會明白這塊地的商業價值有多大:西面是靜安寺商圈;南邊是“梅恆泰”——梅龍鎮廣場、恆隆廣場、中信泰富廣場;東面是新興的太古匯商圈。

想體會大上海的“老舊小”,還不趕緊在“留改拆”前去這個“園”看幾眼

1990年代上海民居郵票

如果不曾走入張園的普通人家,則無法體會住房條件老、舊、小是個什麼概念。在1998年以前,海叔——當時還是個海小弟的時候,曾經走親訪友去過一些石庫門人家。就和那個年月發行的一張兩角錢郵票上的畫面一樣,石庫門建築中西合璧,富有海派風情。然而,進得建築內裡,則是“七十二家房客”,吃喝拉撒,各種困難。

隨著舊城改造專案的推進,以及房地產市場的啟動、發展,不是海叔誇海口,上海大多數居民的住房困難,目前已經得到了解決。

看資料

1980年,當時國家城建總局對住房困難戶的認定標準是——人均居住面積4平方米以下,12歲以上男女同室居住的家庭。但那時候的上海,根本沒辦法根據這一認定標準辦事。即經測算,當時的上海,把住房困難戶的人均標準定在2平方米以下,年齡劃到16歲以上。畢竟,當時,整個上海的人均居住面積,剛過了全國標準的困難戶標準罷了。

去年,由上海市統計局公佈的上海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則是36.7平方米。即便折算成實際面積,也妥妥達到25平方米以上。算下來,翻了五倍不止。

想體會大上海的“老舊小”,還不趕緊在“留改拆”前去這個“園”看幾眼

1980年代初的上海弄堂

然而,畢竟上海還存在著一些已經不那麼適宜居住的老房子。這些老房子中,還住著不少阿拉老上海。對這些老房子來說,真的陳舊的,且沒有保留價值的,當然可以拆除,居民搬遷到新樓。可還有一些老房子——本身並沒有全部列入文物保護建築,又有一定的價值。海叔認為,就不能一拆了之。

想體會大上海的“老舊小”,還不趕緊在“留改拆”前去這個“園”看幾眼

張園被老建築專家視為石庫門博物館。攝影 | 沈琳

但這裡的居民盼拆遷,可是盼了幾十年。都想盡快住上煤衛獨用、不用倒馬桶的新房。海叔查了查“十三五”期間上海舊區改造的目標——240萬平方米,這是中心城區二級舊裡以下房屋的改造任務數字。

怎麼辦?

大方針是變了的。

老早動遷——“拆改留”。

現在動遷——“留改拆”。

看起來內容差不多,其實方法大變樣。這等於說,能留下的老房子,都得留下來。

想想也對。如果不保留有保留價值的老房子,未來的上海還怎麼有上海的感覺?城市風貌,當然要儘量保留。對居民來說,能搬遷,當然是好事,畢竟生活改善了。對開發商來說,卻難上加難了。

家裡搞過裝修的都知道:毛坯房裝修最省力;拆光了舊裝修,再重新裝修的其次;最費力氣的是老裝修保留一部分,新裝修還得跟上。這個活,太不好做了。

對於張園地塊來說,如今開發商需要做的就是——在外觀上,不得破壞城市風貌,在建築的內裡,則要跟上時代的步伐。

想體會大上海的“老舊小”,還不趕緊在“留改拆”前去這個“園”看幾眼

俯瞰張園。攝影 | 沈琳

張園地塊的價值在哪裡?為什麼要保留老建築?

原來,早在整整100年前,1919年,這裡也曾經搞過大規模的房地產開發。先是進行土地拍賣——一共有28家開發商中標。於是乎,這一塊地皮上就建起了各種風格不同的石庫門建築。許多瞭解石庫門建築的朋友知道,石庫門建築的一大特色是弄堂。不過張園就與眾不同了——它沒有特為編號的弄堂,而是由28家開發商各建各的,簡直堪稱石庫門建築博物館。加上還有至少6幢花園洋房夾雜其間,可以看的東東真是不少。

想體會大上海的“老舊小”,還不趕緊在“留改拆”前去這個“園”看幾眼

當年的海上第一名園——張園

為啥這麼複雜?

原來,在1919年以前,這裡確實有一座大花園,名字叫張氏味蓴園。老闆張叔和借了漢代本家張季鷹思念故鄉吳江蓴菜羹和鱸魚膾,不做官而回老家的典故,取了這麼個園名,卻將之變成了上海灘排名第一的公共活動場所。在開風氣之先的上海,此地成為了魔術表演、中西餐廳、遊藝專案的聚集地,甚至還有過山車,好不熱鬧。1916年,孫中山都到這裡來做演講!

海叔覺得,當年的張園,相當於現在的迪士尼樂園。當年張園裡還有一幢大樓叫安塏第,安塏第的望樓是當時上海灘的最高建築,相當於現在的上海中心大廈。

可惜,隨著張叔和生意上的失敗,特別是1919年他老人家過世,張園敗落了。土地拍賣,28家房產商爭食。

100年前,那是什麼時代?自然沒有什麼規劃人士想得到去保留這一花園。搞房地產開發,能儘量回籠資金,在張叔和死後,確實各方能達成共識。

100年以後的今天,海叔看到這一地塊上的建築得以保留,未來已來,將來得以保留的張園一定會更美好。

編輯: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