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稻|真正的雜交水稻之父

野生稻|真正的雜交水稻之父

野生稻

野生稻(學名:Oryza rufipogon Griff。)作為亞洲栽培稻的近緣祖先種,是稻種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水稻雜交育種工作中最為重要的材料,具有較高的研究、開發與利用價值。也可可直接開發作為全株飼料稻或為培育優質全株飼料稻提供優良種質資源。

野生稻|真正的雜交水稻之父

野生稻

在19世紀初中國就利用野生稻的優異特性進行水稻育種。20世紀30年代,丁穎將野生稻作為親本育成了耐寒強的新品種中山1號,並先後育成86箇中山1號衍生品種;20世紀70年代,袁隆平又利用野生稻雄性不育的特性,實現了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技術,併成功利用野敗選育三系技術配製出一批優良的雜交水稻組合。生產上使用的雜交稻組合95%以上是由野敗型或與野敗型相類似的細胞質不育系配組而成,產量、抗性和品質等指標都得到顯著提升。

野生稻|真正的雜交水稻之父

分佈於非洲的野生稻

野生稻生長於海拔600米以下的江河流域,平原地區的池塘、溪溝、藕塘、稻田、溝渠、沼澤等低溼地。野生稻繁育擴種主要有2種方式:一是依靠地下根莖繁衍,在選好擴種地後,可採野生稻地下的根莖進行擴種,擴種規格為1-2條根莖/平方米,種植後注意灌水保活;二是等到野生稻種子成熟時進行採摘,曬乾,淨種,貯存,於翌年4月初可進行播種、繁殖、擴種。

野生稻|真正的雜交水稻之父

野生稻

由於地理位置、地形和氣候條件的獨特性,孕育了野生稻種及其種群的遺傳多樣性,然而,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不斷擴大和當地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野生稻的原生境破壞呈加重趨勢。海南野生稻原生地被毀滅現象十分嚴重。野生稻種質資源價值高,而居群外通常有栽培稻種植,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野生稻的遺傳獨立性,因此,保護野生稻資源刻不容緩。

野生稻|真正的雜交水稻之父

野生稻

野生稻遺傳資源是開展水稻遺傳育種和生物研究的物質基礎。野生稻資源含有許多優異基因,是栽培稻突破性育種、稻作理論研究的寶貴材料。當種群瀕臨滅絕時,繁育擴種是保護野生稻的有效手段之一。由於人類活動和生態環境的改變,野生稻居群的生長受到影響,加之自身的發芽率較低,自交不親和等特點。因此,必要時應進行人為繁育擴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