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科普專輯:中國古琴曲解題100首(五),含音訊,建議收藏

接上期文章,本期仍然為大家介紹十首琴曲,有我們比較熟悉的,也有比較陌生的,供大家賞析。

古琴科普專輯:中國古琴曲解題100首(五),含音訊,建議收藏

41 《華胥引》

題義源自《列子》中的一則寓言故事。說:黃帝夢遊華胥氏之國,見其“國無師長”,“民無嗜慾”,於是照此治國,而達到了“天下大治”。琴曲借用這個故事,表現對理想世界的嚮往。

42 《黃鶯吟》

元代的《事林廣記》中,刊載著一首短小的琴歌,全名為:《開指黃鶯吟》。其中“開指”是大型琴曲中前面的小引子,一般是用來熟悉本調的弦路,或簡要地介紹全曲。“開指”有時為幫助記憶,也填有歌辭。這首歌借黃鶯在花叢中的飛舞來表現春日的歡欣。歌詞為:“黃鶯,黃鶯,今喜簇,雙雙語,桃杏花深處。又隨煙外遊蜂去,恣狂歌舞。”

43 《獲麟操》

初見於《神奇秘譜》(1425)。根據記譜法和樂曲結構,可以看出與後期作品有顯著的差別,可能是較古的作品。內容據《左傳》中一段故事:魯哀公十四年,有人捕獲了一隻麟,但它受了傷。孔子看後感到很傷悲,認為這種祥瑞的動物是出非其時而見害。其實這是孔子聯想到子己不能得志於當世的心情。全曲分:傷時、西狩、獲麟、長嘆、幽憤、絕筆六段。樂曲以羽調式為基礎,交替出現徵調式與宮調式。運用泛音與散音交織成曲調,在很多地方運用了雙音,包括:八度、五度、三度、二度、同度。在形式上很有特點。

44 《靜觀吟》

一說為唐代李勉作。曲取“萬物靜觀皆自得”之意。共分三段。《誠一堂琴譜》中認為:“曲短趣長,音疏韻足。”

45 《良霄引》

最早出現在虞山派的代表作《松弦館琴譜》中。《琴學初津》後記中說:“是曲雖小,而義有餘。”“起承轉合,井井有條,濃淡合度,意味深長。”樂曲雖然短小,卻有器樂化琴曲的特點。是一曲美好夜晚的讚歌。《良宵引》清·周魯封《五知齋琴譜》(1721) 中的《良宵引》可謂:天高氣爽,月朗星輝,彈琴味道,飲酒賦詩。指法簡便,節短韻長。

46 《龍朔操》

原名《昭君怨》,內容出自王昭君遠嫁匈奴的歷史故事。蔡邕在《琴操》中曾有以此為題材的琴歌《怨曠思惟歌》;嵇康《琴賦》中也有此曲,稱《王昭》晉代因避司馬昭之諱改稱為《明君》,並流傳為歌舞曲。謝希逸《琴論》列有“平調明君三十六拍、胡笳明君二十六拍”等共七種。《琴集》說“胡笳明君”又分為上舞、下舞、上間弦、下間弦四弄和辭漢、跨鞍、望鄉、奔雲、入林五弄。九弄曲名並見於唐代手抄卷子本《碣石調幽蘭》譜後。宋代的琴曲《昭君怨》,似繼承了這些作品。明初《神奇秘譜》中改名為《龍朔操》,註明:“舊名《昭君怨》。”明代其它傳譜亦有沿用舊名《昭君怨》的。此曲特點是曲調性強、樂句整齊、節奏鮮明、富於歌唱性、頗有歌舞曲特徵,象是繼承了古代的《胡笳明君》。清代另有《秋塞吟》、《龍翔操》、《神化引》等曲,也常被認為是寫王昭君的,但音樂與明代以前《昭君怨》傳譜無涉,此外,廣東音樂也有《昭君怨》,與琴曲不同。可惜沒有找到古琴音訊檔案。

47 《龍翔操》

最初見於《澄鑑堂琴譜》(1686),當時是以《昭君怨》命名的。但它與《神奇秘譜》中的《昭君怨》(又名《龍朔操》)卻是兩個不同的曲子。目前琴家按習慣把廣陵派流行的這個曲子叫《龍翔操》。樂曲可能是表現了昭君出塞哀怨思漢的情緒,也可能表現了翔龍飛舞,穿雲入霧的情趣。

48 《南風歌》

傳說舜彈五絃之琴以歌南風,而天下治。歌詞:“南風之燻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後人據此作歌。

49 《清夜吟》

據吳僧文瑩《湘山野錄》等書記載,隋代賀若弼所制宮聲十小調中就有此曲。宋代頗流行,蘇東坡有:“清風終日自開簾,明月今霄獨掛簷。琴裡若能知賀若,詩中應合愛陶潛。”的詩句,介紹了這一琴曲的意境。

50 《普庵咒》

又名《釋談章》。它的樂譜最早見於明末的《三教同聲琴譜》(1592)。清代大套琵琶曲和佛教絲竹曲中也有《普庵咒》這個曲名。根據琴譜旁的梵文字母的漢字譯音來看,可能是幫助學習梵文發音的曲調。古代曾有普庵禪師,可能是本曲的作者。一說此曲為杭州隱士李永南作。全曲共十二段,段尾都接以共同的曲調,聽來回還反覆,連綿不絕,在琴曲中頗有特點。《天聞閣琴譜》評:“音韻暢達,節奏自然,令人身心俱靜,可謂平調中第一操也。”樂曲使用了較多的撮音,幫助音樂造成了古剎聞禪,莊嚴肅穆的氣氛。曲式上有一些類似絲竹曲中曲牌聯結的形式。其音韻暢達,節奏自然,清夜彈之,似聞暮鼓晨鐘,貝經梵語;如遊叢林,如宿禪院,令人身心俱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