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受壓產生的不只有疼痛,還有情緒和精神的改變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和進步,人們逐漸認識到精神、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神經受壓產生的不只有疼痛,還有情緒和精神的改變

精神心理疾病往往伴隨著軀體症狀和各種器質性改變,及時診斷和鑑別其中的精神心理變化,對疾病的治療和預後都會產生積極的改變。瞭解心理情緒的變化對治療和緩解神經卡壓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神經卡壓是怎麼回事

神經壓卡是當週圍神經受到某周圍組織的壓迫,而引起疼痛、感覺障礙、運動障礙及電生理學改變。

神經受壓產生的不只有疼痛,還有情緒和精神的改變

產生神經卡壓的因素有很多,包括:

(1)解剖因素:骨纖維管,腕管,肘管,骨性突起,肌肉附著點

(2)全身因素:妊娠,更年期,老年人,慢性病(糖尿病,類風溼);消瘦,活動少。

(3)姿勢和職業:長時間處於某種姿勢;長期伏案工作(電腦手機)易導致頸肩軟組織勞損,神經卡壓

神經受壓產生的不只有疼痛,還有情緒和精神的改變

(4)應力集中:骨應力集中易導致骨刺,骨質增生;軟組組織應力集中易導致,肌肉肥大,筋膜肥厚。因此需要鍛鍊人體力量平衡。

(5)區域性壓力增高:肌肉痙攣,筋膜攣縮使得區域性壓力增大,易導致神經卡壓。

神經是怎麼傳遞痛覺的

疼痛形成的神經傳導基本過程可分為 4 個階段。傷害感受器的痛覺感測,一級傳入纖維、脊髓背角、脊髓丘腦束等上行束的痛覺傳遞,皮層和邊緣系統的痛覺整合,下行控制和神經介質的痛覺調控。

神經受壓產生的不只有疼痛,還有情緒和精神的改變

痛覺感測

面板、軀體 ( 肌肉、肌腱、關節、骨膜和骨骼 ) 、小血管和毛細血管旁結締組織和內臟神經末梢是痛覺的外周傷害感受器。

神經受壓產生的不只有疼痛,還有情緒和精神的改變

體表刺激透過面板的溫度、機械感受器傳遞疼痛。內臟傷害感受器感受空腔臟器的收縮、膨脹或區域性缺血刺激,運動系統的疼痛透過軀體傷害感受器感知。

痛覺上行傳遞

傷害刺激訊號透過位於脊髓背根神經節的一級傳入神經傳導。隨後訊號由一級傳入纖維傳入脊髓背角,經過初步整合後,一方面作用於腹角運動細胞,引起區域性的防禦性反射,另一方面則繼續向上傳遞。

神經受壓產生的不只有疼痛,還有情緒和精神的改變

疼痛訊號由脊髓傳遞入腦

身體不同部位疼痛訊號在脊髓傳導的上行通路分為:軀幹和四肢的痛覺通路,頭面部的痛覺通路和內臟痛覺通路。

軀幹和四肢的痛覺通路包括:

1.新脊-丘束

該束傳遞的資訊可經丘腦的特異性感覺核群投射到大腦灰質中央後回( 3。1。2 區)的上 2/3 處,具有精確的定位分析能力;

2.舊脊-丘束或脊-網-丘束

在上行途中多數纖維中止在腦幹的內側網狀結構等處,再經中間神經元的多級轉換傳遞達到丘腦的髓板內側核群等結構,與疼痛伴隨的強烈情緒反應和內臟活動密切相關。

頭面部的痛覺通路:頭面部痛覺第一級神經元胞體位於三叉神經半月神經節,其軸突終止於三叉神經感覺主核和三叉神經脊束核。由此換元發出纖維越過對側,組成三叉丘系,投射到丘腦腹後內側核( VPM )。自 VPM 發出的纖維,經內囊枕部投射至大腦皮質中央後回的下 1/3 處。

神經受壓產生的不只有疼痛,還有情緒和精神的改變

內臟痛覺通路:內臟痛的傳入途徑比較分散,即一個臟器的傳入纖維可經幾個節段的脊髓進入中樞,而一條脊神經又可含幾個臟器的傳入纖維,因此內臟痛往往是彌散的,定位不夠準確。

神經受壓產生的不只有疼痛,還有情緒和精神的改變

參與疼痛訊號傳導的受體

在傳導通路中有許多受體參與疼痛訊號的傳導。其中阿片受體(μ - 阿片受體、δ - 阿片受體和κ - 阿片受體)是疼痛訊號傳遞及鎮痛過程中最重要的受體。最近研究發現,三種阿片受體分佈於整個神經系統,包括外周神經系統及中間神經元。

皮層和邊緣系統的痛覺整合

脊髓丘腦束進入丘腦後形成二級神經元,

神經受壓產生的不只有疼痛,還有情緒和精神的改變

發出纖維:

1。至白質的軀體感覺部位;

2。與網狀結構和丘腦核相連,因此在感到疼痛時呼吸和迴圈會受到影響;

3。延伸至邊緣系統和扣帶回,導致疼痛的情緒變化;

4。與垂體相連,引起內分泌改變;

5。與上行網狀啟用系統相連,影響注意力和警覺力。

丘腦既是各種軀體感覺資訊進入大腦皮質之前最重要的傳遞中樞,也是重要的整合中樞。

神經受壓產生的不只有疼痛,還有情緒和精神的改變

在邊緣系統的某些結構可能和疼痛的情緒成分有關。大腦皮質這是多種感覺訊號進入意識領域形成感覺的重要部位。大腦皮質在痛覺的整合過程中透過體感認知讓人類辨識有無接受到刺激,情感認知賦予刺激意義,以及決定反應程度。

下行痛覺調控

在神經系統中不僅存在痛覺訊號傳遞系統,而且存在痛覺訊號調控系統。痛覺訊號調控系統即內源性痛覺調製系統,該系統不僅能感受和分辨疼痛訊號,而且還可能產生較強的自身鎮痛作用。

疼痛是什麼

疼痛常與受傷、組織損傷和器官疾病相關,是一種與實際或潛在的組織損傷相關的不快的感覺和情情感體驗或經歷。

神經受壓產生的不只有疼痛,還有情緒和精神的改變

疼痛不僅是一種感覺和情緒,更是一種警報和防禦行為,根據這一理論專家提出了恐懼 - 逃避模型(它將認知、情緒、動機和疼痛相關表現結合) 和活動迴避模型(指當人在正常恢復之後仍持續迴避活動,最終將會導致殘疾)。

人類可以依靠注意力的移轉或強大的情緒,(暫時)減少疼痛的程度,相反地,低潮的時候人們會容易察覺,甚至放大了身體的不適,而且越想越無法解脫,疼痛、情緒、認知三者不斷地互相影響。

神經受壓產生的不只有疼痛,還有情緒和精神的改變

神經卡壓與心理情緒的關係

當神經卡壓產生的疼痛發生時,疼痛又可以分為四個面向,四個面向之間互相影響。

神經受壓產生的不只有疼痛,還有情緒和精神的改變

當神經卡壓產生機體失衡導致的身體功能減退、外觀變化、社交障礙和睡眠障礙等變化,會導致患者產生精神心理障礙。

疼痛分為三類:傷害性疼痛、神經病理性疼痛、精神源類疼痛。

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神經系統是一個整體,因為硬腦膜和神經外膜是連續的,同時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神經系統使用的也是同一套神經遞質。

當外周神經卡壓造成外周神經病理性疼痛時,外周神經疼痛會造成中樞神經病理性疼痛,繼而引發機體情緒和精神的改變。

焦慮症

焦慮包含精神性焦慮,像煩躁、易怒、恐懼、緊張等。

抑鬱症

主要以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為核心。常伴有自責自罪、悲觀厭世、自殺等行為。

神經受壓產生的不只有疼痛,還有情緒和精神的改變

軀體形式障礙

身體稍有不適就會懷疑自己是否換上了不治之症或主訴以頭暈、發熱、消化系統症狀等其他形式的軀體障礙

神經受壓產生的不只有疼痛,還有情緒和精神的改變

心理情緒層面的預防與控制

早在上世紀 60 年代,就有美國心理學家認為慢性疼痛的發展是疼痛行為(如哭泣、無力、呻吟和用藥等)強化相倚的結果,也就是操作性條件反射,這些人對於疼痛反應在語言上和大腦皮質的反饋上消退更慢,使得疼痛問題持續,治癒則漸行漸遠。

神經受壓產生的不只有疼痛,還有情緒和精神的改變

早發現才能更有效的進行干預措施,這時仔細的檢查就顯得非常重要,尤其是慢性疼痛和有活動障礙的患者更需要結合包括疼痛時長、情緒壓力、恐懼 - 逃避觀念、自查能力,以及希望恢復到的程度等角度更仔細的評估。

神經受壓產生的不只有疼痛,還有情緒和精神的改變

恐懼作為一種條件性心理生理學機制,要改變逃避行為,就要讓患者認識到,疼痛是一種可以自我管理的、而不是一個需要細心照料和遷就的嚴重健康問題。逃避其實是人們遇到異常情況的一種防禦行為,但長期逃避會適得其反,反而讓人失去了適應能力,所以指導患者認識到這一異常是什麼,而後去面對和管理,能夠起到正確的干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