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話民俗(二):什麼是“歲首”和“曰影”?

什麼是“歲首”和“曰影”?

“日影”,除了陰天以外,人們到處可以見到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透過對“日影”變化進行觀測和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科研成果。

早在夏、商、周時期,我國古代就已經產生了計算年月日的歷法。如稱年為“歲”,把一年的第一個月叫做“歲首”。但三朝的歷法又不同:夏代以正月為歲首,商代以十二月為歲首,周代以十一月為歲首。秦及漢初還曾以十月為歲首。農業生產的不斷髮展,證明了夏以正月為“歲首”的歷法較合實際,也較符合天文曆法的科學性。所以,漢武帝時頒佈了《太陽初歷》,確定恢復使用夏曆,後來歷朝一直沿襲使用夏曆至今。

顯然,“歲首”是經過人們長時間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不斷研究和總結,才有了比較科學的統一認識。對“歲首”的認識是這樣,而對“歲”的時間的認識,人們則是經過長時間對“日影”的觀測研究和總結之後,才發現了它的規律性,經過多次連續的觀測,人們終於發現,“冬至”正午時的“日影”需每隔四年才準確無誤地恢復原處。所以,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就把四年即一千四百六十一天確定為一個週期,把這一週期分為四份。毎份平均為三百六十五天加四分之一天。將這些天稱為一“歲”(即一年)。但是,按照現代科學精確計算是將地球繞太陽一週作為一年,時間是三百六十五日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為了計算方便,古人就給取個整數,規定一年為三百六十五天。多餘出來的時間三年就夠一個月。古代料字家們便又歸結出了“三年一閏,十九年七閏”這條法則。就把多出來的時間問題給解決了。

古代人民透過對“日影”變化的精心觀測和研究,不僅是確定出一年的時間,而且還摸索出了“冬至”、“夏至”、“秋分”和“春分”四大節氣,對於逐漸完善我國獨創的農業“二十四節氣”,起了良好的開端。

春節話民俗(二):什麼是“歲首”和“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