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小知識|漫談毛筆,傳承著中國精神

篆隸楷草行,毛筆是華夏獨有的文化發明,中國文人用它揮灑奇思,宣洩情懷,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以筆為鋤,以紙為田,為我們留下的“筆下春秋”,作為中國人的精神象徵,一筆一劃,美妙而優雅。

南朝大書法家智永禪師曾客居湖州善璉,他把習字用禿的毛筆埋在蒙公祠南面的曉園內,在石碑上親題“退筆冢”三字,此處至今還供人瞻仰。

草書高手張芝幼時即勤練書法,家門前的一池清水因他每天反覆洗筆而變黑,後人稱之“墨池”。後來張芝的字“其體勢一筆而成,氣脈通聯,滴行不斷一筆飛白草”,被後人不斷稱頌和臨摹。

非遺小知識|漫談毛筆,傳承著中國精神

東漢“草聖”張芝《終年帖》

蘇東坡有言:“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毛筆承載了中國人獨特的文化記憶和審美情趣。

非遺小知識|漫談毛筆,傳承著中國精神

關於毛筆始於何時,眾說紛紜。

1980年,陝西臨潼姜寨村發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從出土的彩陶花紋可辨認出毛筆描繪的痕跡,證實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筆或類似毛筆的筆。

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陽長臺關兩處戰國楚墓裡分別出土一支竹管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湖南長沙出土的那支筆,竹杆粗0。4cm,杆長18。5cm,筆頭為兔箭毛製成,長2。5cm,筆頭夾在劈開的竹杆頭上,用絲線纏捆,外塗一層生漆。從其製作工藝和文物出土分佈地區看,毛筆在戰國時已被廣泛使用。只是沒有統一的名稱。

非遺小知識|漫談毛筆,傳承著中國精神

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中有“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拂”,“秦謂之筆,從聿從竹”的記載。

最有故事性的說法要屬秦國大將軍蒙恬造筆。《史記》、《博物志》等書籍上都有記載,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字太慢,於是“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製成毛筆。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21至公元前207年,蒙恬帶領三十萬大軍固守秦朝北部邊疆,路經侯店,時值三月三日,始(試)以兔毫竹管為筆寫成家書一封,隨後將毛筆贈送給侯店人。後來,侯店人便仿製出“蒙恬精筆”。到了唐代,侯店村毛筆藝人李文魁在北京開設筆店,一名愛好書法的太監同他結為兄弟,經常把他製作的毛筆買進皇宮,受到皇帝的賞識,於是侯店毛筆譽滿天下,並被奉為御用之品。

非遺小知識|漫談毛筆,傳承著中國精神

東漢蔡邕著《筆賦》,這是中國製筆史上的第一部專著,對毛筆的選料、製作、功能等作了評述。漢代官員為了奏事之便,常把毛筆的尾部削尖,插在頭髮裡或帽子上,以備隨時取用,稱為“簪白筆”,就是今天的“行動式”。

湖州一直是中國毛筆製作的中心,尤以善璉鎮為最。相傳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禪師(隋朝有名的書法家)遊善鏈鎮,住在鎮上蒙恬祠側的永欣寺,與當地制筆工匠經常切磋制筆技術。

至元、明代,浙江湖州湧現出一批制筆能手,如馮應科、陸文寶、張天錫等,以山羊毛製作羊毫筆風行於世,世稱“湖筆”。

非遺小知識|漫談毛筆,傳承著中國精神

究竟什麼樣的毛筆算是好寫的毛筆?

選擇毛筆時,制筆世家與品牌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毛筆好不好寫,寫的順不順手,只需拿筆蘸墨寫上一兩筆,對於書法愛好者來說,立判高下。

非遺小知識|漫談毛筆,傳承著中國精神

王羲之《蘭亭序》中的這些遊絲,劣質毛筆是無法做得到的。

毛筆的分類

依尺寸、筆毛的種類、來源、形狀:

按筆頭原料可分為:

胎毛筆、狼毛筆(狼毫,即黃鼠狼毛)、兔肩紫毫筆(紫毫)、鹿毛筆、雞毛筆、鴨毛筆、羊毛筆、豬毛筆(豬鬃筆)、鼠毛筆(鼠須筆)、虎毛筆、黃牛耳毫筆、石獾毫等,以兔毫、羊毫、狼毫為佳。

依常用尺寸可以簡單的把毛筆分為:

小楷,中楷,大楷,更大的筆有屏筆、聯筆、鬥筆、植筆等。

依筆毛彈性強弱可分為:軟毫,硬毫,兼毫。

按用途可分為:寫字毛筆、書畫毛筆兩類。

依形狀可分為:圓毫,尖毫。

依筆鋒的長短可分為:長鋒,中鋒,短鋒。

我國制筆歷史上以侯筆(河北衡水)、宣筆(安徽宣城)、湖筆(浙江湖州)為上。

非遺小知識|漫談毛筆,傳承著中國精神

— 羊毫筆

是以青羊或黃羊之須或尾毫製成。書法最重筆力,而羊毫柔而無鋒,書寫“柔弱無骨”,故歷代書法家都很少使用。羊毫造筆,大約是南宋以後才盛行的。而被普遍採用,卻是清初之後的事。因為清一代講究圓潤含蓄,不可露才揚己,故只有柔腴的羊毫能達到當時的要求而被普遍使用。羊毫的柔軟程度亦有差等,若與紙墨配合得當,亦能表現豐腴柔媚之風格,且廉價易得,毫毛較長,可寫半尺之上的大字。

非遺小知識|漫談毛筆,傳承著中國精神

極品的羊毫,其頂端有一截玉白色透明尖挺的鋒穎,通常稱為“黑子”,只有用“黑子”的毛料,經過加工,才能做成具備“圓尖健齊”四德的良筆。清代碑學興盛,羊毫配生宣成為當時的一個標誌。

— 狼毫筆

狼毫,為黃鼠“狼”之“毫”,而非狼之毫。狼毫用的是黃鼠狼尾尖之毫,性質堅韌,僅次於兔毫而過於羊毫,沒有大的狼毫筆,不能書寫大字。

狼毫筆以東北產的鼠尾為最,稱“北狼毫”、“關東遼尾”。狼毫筆力勁挺,宜書宜畫,但不如羊毫筆耐用,價格也比羊毫貴。

非遺小知識|漫談毛筆,傳承著中國精神

狼毫筆呈嫩黃色略帶紅色,有光澤,仔細看每根毛都挺實直立。

— 兔毫筆

是取野兔項背之毫製成,因色呈黑紫,也叫紫毫筆。我國南北方的兔毫堅勁程度不盡相同,也有取南北毫合制的。兔毫堅韌,謂之健毫筆,北毫長而銳,宜於書寫勁直方正之字,向為書家看重。白居易紫毫筆樂府詞雲:“紫毫筆尖如錐兮利如刀。”將紫毫筆的特性描寫的非常完整。但因只有野兔項背之毛可用,其值昂貴,且豪穎不長,所以無法書寫牌匾大字。

— 鼠須筆

是用家鼠鬢須製成,筆行純淨順擾、尖鋒,寫出的字型以柔帶剛。王羲之《蘭亭集序》即以此種筆寫成。

— 雞毫筆

是用雞的胸毛製成,相當柔軟,初學書法者難於掌握,因而不宜使用。

— 豬鬃筆

是用豬鬃加工蒸制而成,用於書寫大匾。

— 兼毫筆

“兼毫”,顧名思義是兼而有之的意思。是用羊毫和其他硬毫按一定的比例搭配製作而成。它剛柔相濟,既保持有羊毫的儲水性,又有硬毫的力度和彈性,能染能劃,能勾能點,筆性在剛柔之間,易於掌握,適合初學者書用。

兼毫筆常見的種類有羊狼兼毫、羊紫兼毫,如五紫五羊,七紫三羊等等。此種筆的優點兼具了羊狼毫筆的長處,剛柔適中,價格也適中,為書畫家常用。種類有調和式、心被式。

非遺小知識|漫談毛筆,傳承著中國精神

此外,根據筆鋒的長短,毛筆又有長鋒、中鋒、短鋒之別。長鋒容易畫出婀娜多姿的線條,短鋒容易使線條凝重厚實,中鋒則兼而有之,畫山水以用中鋒為宜。

根據筆鋒的大小不同,毛筆又分為小、中、大等型號。畫山水各種型號都要準備一點,一般“小山水”(小狼毫),“小白雲”、“大白雲”羊毫筆各備一枝,再有一支更大的羊毫“鬥筆”就可以了。新筆鋒多尖銳,只適宜畫細線,皴、擦、點擢用舊筆效果好。有的畫家喜用禿筆,點線別有蒼勁樸拙之趣。

非遺小知識|漫談毛筆,傳承著中國精神

瞭解一點毛筆製作的過程

各類毛筆的製作分為水盆和幹活兩大工序。

水盆,在水盆中操作的工序,選料、除脂、配料、梳洗、頓押、卷頭、揀齊、扎頭,每個步驟都需要耐心操作,有的步驟甚至需要屏氣凝神連續完成,不可間斷。水盆工序是決定毛筆用途和質量的關鍵,筆頭要求達到尖、齊、圓、健(史稱四德)。

幹活,就是裝頭、幹修等無水工序。

非遺小知識|漫談毛筆,傳承著中國精神

非遺小知識|漫談毛筆,傳承著中國精神

中國十大知名毛筆

浙江省湖州市善璉湖筆廠產的“雙羊牌”湖筆

湖州“千金牌”湖筆

練市金塔湖筆廠產的“湖羊牌”

上海老周虎臣筆廠產的“虎牌”毛筆

杭州邵芝巖筆莊產的“芝蘭圖牌”毛筆

江西文港鄒氏“農耕牌”毛筆

揚州江都“龍泉牌”書畫筆

蘇州“金鼎牌”毛筆

北京“武京生牌”毛筆

安徽涇縣宣筆廠“三兔牌”宣筆

非遺小知識|漫談毛筆,傳承著中國精神

190年曆史的“胡魁章筆莊”

還有曾經輝煌一時的百年手工筆莊,如今大都隱居在街巷深悠。

瀋陽的“胡魁章”

蘇州鈕家巷的“沈氏筆莊”

長沙的湘筆“楊氏筆莊”

被啟功先生稱為“剛柔俱適,鉅細咸宜”的山東萊州制筆

源出於山東掖縣制筆的哈爾濱的“同尚筆莊”

昆明的“張學成毛筆莊”

非遺小知識|漫談毛筆,傳承著中國精神

昆明的“張學成毛筆莊”

昆明的“張學成毛筆莊”,85歲的桂煥蘭是昆明最後一位能完成全道工序手製毛筆的制筆人,其夫張民傑是筆莊莊主張學成的曾孫,手工製作毛筆的第四代傳人。

非遺小知識|漫談毛筆,傳承著中國精神

“墨海蒼龍”

是當年啟功先生為掖縣制筆廠親擬手書的毛筆名稱

非遺小知識|漫談毛筆,傳承著中國精神

一款好的毛筆具備“四德” — 即“尖、齊、圓、健”

尖:指筆毫聚攏時,末端要尖瑞。筆尖則寫字鋒稜易出,較易傳神。

齊:指筆尖潤開壓平後,毫尖平齊。毫若齊則壓平時長短相等,中無空隙,運筆時“萬毫齊力”。

圓:指筆毫圓滿如棗核之形。毫毛充足則書寫時筆力完足,筆鋒圓滿,反之則身瘦,缺乏筆力。

健:將筆毫重壓後提起,隨即恢復原狀。筆有彈力,則能運用自如。兔毫、狼毫彈力較羊毫強,書亦堅挺峻拔。

非遺小知識|漫談毛筆,傳承著中國精神

筆與書風的傳承

從戰國墓出土的筆來看,以竹為杆,髹飾漆汁,麻絲把兔箭毛包裹在竹杆外圍形成筆頭,到竹杆端部形成管腔,以藏納筆頭,筆的製作工藝隨著篆書向古隸書過渡,彈性和筆尖的開叉方面逐步提高。再經過蒙恬的改良,毛筆伴著文字的演變,大大豐富了表現力。

漢代是文字演變最激烈的年代,隸書和草書盛行,純兔毫的毛筆製作在西漢已經很完備了,使得書寫有了”側鋒“,中側鋒的筆勢變化使得書法進入了藝術欣賞範疇。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張取代竹簡,隸書向楷書、行書轉化,由於士大夫階層的參與,湧現了一大批書法家,使得書法成為一種藝術形式,直接導致書寫工具的改良。毛筆的製作有了羊毫為主,兔豪為輔的結合。從王羲之的《用筆賦》不僅能體會到當時的文藝思潮,也看出制筆的改進而實現了書寫技法上的突破。

非遺小知識|漫談毛筆,傳承著中國精神

到了隋唐,經濟文化的空前繁榮,初唐時期,宣州已成為兔毫筆的生產中心。書法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提倡下,日益精進,用筆技法的提高,成為文人墨客們追求心境與書法相融相發境界的一種心理體驗。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懷素的《自敘帖》、張旭的狂草、李隆基的行書等不難看出,書法的創新與筆的工藝也相互增進。

宋代,禪宗的興起,印刷術的發明,社會生活相比唐代發生了重大變革。尤其重要的一點,高案桌椅代替了席地而坐,使得書寫姿勢發了重大變化,執筆由單鉤轉向了雙鉤,即食指與中指齊鉤筆桿。出現了多種毫捆紮以上的筆,也出現了長鋒羊毫筆,逐漸趨向虛鋒,散毫。

從南宋到元代,文人也多參與筆匠制筆工藝之中,選料出現了山羊毛、野兔毛和黃鼠狼尾毛,工序上達到了七十多道工序。狼毫的彈性適中,成為主流。趙孟頫的書法正體現了狼毫筆的精細。

元代,純狼毫筆一統天下,做工精細,不僅僅用於書法,還用於繪畫,是文人的書化有了一種新風尚。南宋朝廷偏安杭州,制筆工匠湧現,他們精雕華飾,包攬了“御用筆”,湖筆取代宣筆。

非遺小知識|漫談毛筆,傳承著中國精神

到了明代,基本沿襲元代制筆工藝。此外,我們知道文徵明、祝允明的行草書,這種書法要求筆要做的大,蓄墨要多,鋒長腰短,出現了書法大筆。到了明代中晚期,徐渭、陳淳等人的以畫筆作書,多用長鋒羊毫,實現長篇巨賦,氣勢撼人,成為盛行。另董其昌善於用兔毫和羊毫的長鋒兼毫,也多有追求者。

清代,因康熙喜歡董其昌書法,朝野竟相仿效,到了清中期,羊毫筆一度鼎盛,大羊毫,短鋒羊毫、長鋒羊毫,書法家完全依據自己的喜好用筆,對筆毫上並無過多的講究。明清時期,毛筆除了講究實用性,還在筆的裝飾上翻陳出新,很是下功夫。

非遺小知識|漫談毛筆,傳承著中國精神

而今,毛筆時代漸漸遠去,鋼筆時代、圓珠筆時代、簽字筆時代依次更迭,網際網路更幾乎讓“筆”生存無依。

非遺小知識|漫談毛筆,傳承著中國精神

餘秋雨在散文《筆墨祭》中寫道:“我們今天失去的不是書法藝術,而是烘托書法藝術的社會氣氛和人文趨向。”如果說,傳統文化和手藝的消失是對高速發展的時代的順應,那麼傳統工藝守望者們,能夠有條件將古老的技藝傳承下去……就顯得彌足珍貴了。

一隻柔軟的毛筆,伴隨著上下五千年,寫就了堅強的“中國”,傳承著文明的血脈,也凝聚著中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