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要七擒孟獲?因為他想收服的是整個南蠻部落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中國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有人說,諸葛亮終其一生都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和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但是諸葛亮並不墨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

諸葛亮為何要七擒孟獲?因為他想收服的是整個南蠻部落

清代趙藩在武侯祠前撰聯說“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這說明了諸葛亮是個擅長“攻心”的高手,歷史上著名的“七擒孟獲”的故事就充分展示了諸葛亮依靠“攻心”術來維護民族關係的高超智慧。

在劉備病死白帝城的時候,南方地區一個很有威信的少數民族首領孟獲,發動西南一些部族起來反抗蜀國。

為防止蜀國遭到內外夾攻,諸葛亮派人去向東吳孫權講和。同時,他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積蓄糧草,訓練兵馬。經過兩年時間的艱苦努力,蜀中形勢走向穩定,諸葛亮決定率領大軍,兵分三路,親自率軍征討孟獲。

出發時,參軍馬謖對諸葛亮說:“孟獲叛將依仗那裡地勢險要,離成都距離遙遠,很久以來就不服從朝廷的管束。你今天用武力打敗他,你一回師,他明天又可能叛變。所以,對付他攻城為下,攻心為上。這次出征我認為不應該以消滅他的人員為目的,而應該從心理上征服他,這樣才能收到好效果。”

馬謖的話,也正是諸葛亮心裡所想的。諸葛亮讚許地點點頭,說:“你的建議很好,我一定照這樣去做。”

孟獲得到諸葛亮率軍出征的訊息,連忙組織人馬進行抵抗。

諸葛亮為何要七擒孟獲?因為他想收服的是整個南蠻部落

諸葛亮瞭解到孟獲作戰勇猛,力大無窮,性格耿直豪爽,說一不二,但缺少計謀。於是,一個降伏孟獲的作戰計劃便在諸葛亮的頭腦裡逐步形成。

首先,他向全軍發出命令:對敵人首領孟獲,只能活捉,不要傷害。接著,他把大將王平叫到跟前,低聲對王平講了幾句。王平會意,便帶領一支人馬,衝進孟獲的營寨。孟獲連忙迎戰,交戰沒有多久,王平猛然掉轉馬頭,向荒野奔去。

孟獲見王平敗逃,心頭有說不出的高興。他馬上喝令手下的人,快速向前追趕。直追到山谷之中。這時喊聲大起,蜀兵從兩旁殺出。孟獲中了埋伏,想退已是來不及了,就這樣,孟獲束手被捉。

孟獲被押到軍營來見諸葛亮。他心裡想,這回一定沒有活路了。沒想到諸葛亮見了他,立刻命人給他鬆了綁,而且親自帶他參觀了蜀軍軍營,然後才問孟獲:“蜀軍實力如何?”

孟獲傲慢地說:“我看不過如此。我之所以戰敗,是因為中了你們的埋伏。真要是硬拼硬打,還不定誰勝呢!”

諸葛亮朗朗笑道:“既然這樣,你就回去好好準備一下,咱們再打一仗。”

諸葛亮為何要七擒孟獲?因為他想收服的是整個南蠻部落

接下來的幾個月,諸葛亮一而再、再而三地智取孟獲,但是每一次孟獲都有藉口:誤中詭計或是運氣不好等等。

第六次被擒後,孟獲主動說:“如果你第七次擄獲我,我會傾心歸服,永不反叛。”諸葛亮表示:“如果我再擒住你,我就不會釋放你了。”

孟獲第七次又被擒住了,在這場殺戮之後,諸葛亮不忍再面對他的俘虜,他派遣使者告訴孟獲:“丞相特令我來釋放你,如果你辦得到,再去動員一支軍隊來決戰,看你能否擊敗丞相。”

孟獲跪倒在地,流著眼淚說:“丞相對我孟獲七擒七縱,真可稱得上是自古以來都沒有的仁至義盡的事啊!我從心裡佩服丞相。從今以後,我絕不再反叛了。”

孟獲被釋放以後,立刻會見各部族的首領,萬分感慨地對大家說:“蜀國丞相真是謀略過人。他訓練的兵馬,一個個機智善戰,我們再也不要與他為敵、興兵作亂了!”

由於孟獲在各部族首領中威信很高,大夥聽了他的話,不再提反叛的事了。

諸葛亮為何要七擒孟獲?因為他想收服的是整個南蠻部落

為了節省軍費開支,避免官府和少數民族再發生衝突,諸葛亮決定不在這裡設一官一府,也不留一兵一卒,仍然請孟獲及各部族首領各自管好自己的屬地,友好相處。

《權篇》講:“故與智者言依於博,與博者言依於辨,與辨者言依於要,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高,與貧者言依於利,與賤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於敢,與愚者言依於銳,此其術也”。遊說有智識的人要靠博識多見的言辭,以顯示自身的博學,遊說博聞多見的人要靠條理明辨的言辭,遊說明辨事理的人要依靠言辭中要點明確,遊說高貴的人要依靠言辭中有氣勢,要以高雅瀟灑為原則,遊說富人要靠我們談話時豪氣,中天,遊說貧窮的人要靠言辭中以利引誘,遊說低賤的人要靠我們談話時態度謙恭,遊說勇士要靠我們談話時表情果敢,遊說愚蠢的人要靠我們把利害講得明明白白。這就是遊說之術。智者會根據人的不同的性格而制定不同的應對方案。

所謂“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作為謀略過人的諸葛亮就是想透過“七擒孟獲而放之”的舉動,傳達給孟獲乃至其族人一個資訊,就是我有足夠的能力打敗你,但是我並不想傷害你。這樣也就做到了真正的信服,而非征服。孟獲才能實心踏地的跟隨諸葛亮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