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民間傳說:茶祖神農

茶樹種植,茶葉生產,從來就是農耕文化的產物。炎帝神農就是“農神”,是農業之神,是農耕文化之神。如果沒有神農氏倡導農耕,沒有神農氏開創的中國農業文化,就沒有茶樹人工栽培的可能性。茶樹最初是野生,是“南方的嘉木”。神農氏以茶解毒,此茶乃是湖湘野生茶。安化是中國黑茶的原產地,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安化生長茶葉,歷來就有“山崖水傍,不種自生”的文字記載。中國“黑茶”一詞的出現始於明代前期(15世紀)的湖南安化。

幾千年來益陽的一些鄉村,尤其是安化農村自古至今,一直流傳著一種“賜茶”的習俗。“賜茶”是指當地巫師從稍懂得一點道教文化的人那裡偷學到的幾句咒語。巫師身著黑色旗袍,左手端著放上茶葉的紙錢,右手持著點燃的三根香,面對神臺,閉目,挺胸直立,香在茶葉上不停地畫著圓圈,嘴上念著旁人聽不到也聽不懂的咒語:“頭上經得金剛鑽,左手經得斧頭釘,右手經得烈火焚,腰如盤石加三點,腳似鋼鐵四海行,唧唧如雷靈賜。”意思是說,吃了我賜的這個茶,病就會像閃電一樣好起來,天、地、人(三點)融為一體,可雲遊四海。不過有的還真靈驗,對那些因腸胃不適等疾狀吃上幾次就好了。

為什麼民間以“賜茶”的方式來治病,從古至今,經久不衰呢?其一、能治病的當能是茶的功效,“居藥為治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其二、茶為仙

草、靈芽,寄託著中國古代隱士與道士的一種羽化登仙之境;其三、人們心目中刻畫的敬仰的這個人就是茶祖神農,期盼神農保佑百病消除。

益陽曆史悠久,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就置縣。益陽扼資水咽喉,古稱:“吳蜀門戶”。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吳、蜀屯兵相對於此,關羽單刀赴會,魯肅堤拒劉備的故事都發生在這裡,至今尚存關羽瀨,魯肅堤、諸葛井,甘寧壘等歷史遺蹟。當年關羽率部從長沙天心閣乘船經洞庭抵達今益陽赫山廟,紮營駐地鐵坡嶺,因水土不合,所有將士患疾疲憊不堪,關羽連扛起大刀的氣力也沒有,上岸後拖刀前行,在赫山廟留下一個拖槍坳得名至今。正當關羽焦慮之時,當地一紅顏鶴髮的長者見狀,送來一包用竹蔑包裹的茶葉。並告之將茶葉煮水給將士們吃。三天後,將士們因水土不合的疾狀解除,個個精神抖擻,關羽扛起大刀,橫渡資江,單刀赴會魯肅。真正體會到了神農本草經所著“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深刻內涵。

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三號漢墓出土有“ 一笥’竹簡,經考證即茶一箱,箱內實物用顯微鏡切片分析是茶。筆者認為這些茶就是安化黑茶。首先從地域上來看,明代(公元1368一1644年),安化立縣後屬長沙府管轄,又如唐代(公元618年一907年)安化地域歸屬長沙郡,因此,安化地域歷史上都屬於長沙管轄的區域之內;其次是從隨葬的意義來看,安化早期的黑茶是用松枝造煙乾燥而成,具有氣味芳香,殺菌防腐的功效;第三從茶的包裝上來看,馬王堆當時出土的茶是用竹蔑箱裝著,安化歷史上就是用竹製品包裝茶葉,這是安化茶的鮮明特徵,是安化黑茶包裝的歷史原型;第四是從茶的形狀上來看,出土時的茶葉都是規則不一的黑色小顆粒,與我們現在拿解放前後生產的黑茶沖泡的形狀,除顆粒大小有一點點區別外,其他都如出一轍。加上安化歷朝歷代就是宮廷貢茶的原產地。所以,茶之為飲,發乎神農,神農得茶始於長沙;長沙茶源來自安化。

益陽民間傳說:茶祖神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