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河畔的千呼萬喚――甄夫人如何取代了洛水河神宓妃?

江淹〝行人鹹息駕,爭擬洛川神〞,上官儀〝未減行雨荊臺下,自比凌波洛浦遊〞,納蘭性德〝洛神風格麗娟肌〞和〝旋拂輕容寫洛神〞,冷朝陽〝還似洛妃乘霧去〞,秋瑾〝洛妃乘醉下瑤臺〞等詩句中,均提到了洛水之神或洛妃。因為曹植的一篇《洛神賦》,讓它的緋聞女主角――甄夫人(甄氏),成了三國時期最為撲朔迷離的女人,甚至取代了原來的洛水河神宓妃。

《洛神賦》是連線甄夫人與洛水河神宓妃之間的紐帶,此後甄夫人便有了另一個名字――甄宓(影視劇中多用這個名字)。曹植以後文學作品中的洛水之神、洛妃或是宓妃,幾乎都是指代甄夫人。甄夫人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她的生平事蹟在正史或野史都記載甚少,可是後世文人似乎心有不甘,她與曹操、曹丕、曹植間的感情糾葛一直是津津樂道的話題。

洛水河畔的千呼萬喚――甄夫人如何取代了洛水河神宓妃?

曹植的《洛神賦》原名《感甄賦》,感甄就一定指的是甄夫人嗎?《洛神賦》開篇〝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相傳洛水河神叫宓妃,相不多同一時期始見洛神為伏義氏小女兒的說法,持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是如淳。屈原在《離騷》中四次求婚中的第二個求婚物件正是洛水河神――宓妃。〝及榮華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詒。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之所在〞,宓妃只知道打扮自己,毫無責任心,於是屈原主動放棄了宓妃,〝保厥美以驕傲兮,日康娛以淫遊。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

楚王與神女〝雲雨巫山〞的典故,讓《洛神賦》的創作意圖已經顯露無疑。在男女感情之事這方面,洛水河神宓妃除了被屈原當成求婚物件之外,在她身上再也無從找到任何相關記載。正史中沒有提及曹植與嫂子甄夫人間的情感,是因為魏明帝曹叡要維護母親的正面形象。

洛水河畔的千呼萬喚――甄夫人如何取代了洛水河神宓妃?

曹植與甄夫人之間的感情只能掩埋歷史的浩瀚塵埃裡,三國時代那個朱顏皓齒出塵如仙的倩影漸行漸遠,但你至少要知道有一種步伐叫凌波微步,有一種潸然淚下的情觴叫凌波香斷。曹植的《洛神賦》,後世文人絕大多數認為寫的是曹植與嫂子甄夫人間的情感。後世文人筆下的〝宓妃〞也指甄夫人,而不是原來的洛水河神宓妃,比如李商隱詩句〝宓妃留枕魏王才〞和〝宓妃腰細才勝露〞中的〝宓妃〞,都是指甄夫人。

《世說新語》〝惑溺〞篇記載了一個〝曹公屠鄴〞的故事,曹操於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下令將鄴城屠城,並命人速把甄氏弄來。手下回復說:〝五官中郎將(曹丕)將她帶走了〞。曹操說了句〝今破賊,正為奴〞,這話裡不難看出曹操因沒能得到甄氏而倍感失望。

當然也有其他史料記載,曹操聽說曹丕先進了鄴城,而且先進了袁紹府邸,就〝喚出責之〞,然後當眾宣佈甄氏〝真吾兒婦也〞,這句話也是迫不得已才說的,哪有父親搶兒子女人的道理(當然唐玄宗除外)?這些都能證明甄氏是絕色美人,曹丕也是因為她的美貌才霸佔她的。

後世人稱甄夫人(甄氏)為〝甄妃〞、〝宓妃〞或〝洛妃〞,李商隱詩句〝宓妃留枕魏王才〞,可見此時文人筆下的〝宓妃〞已完全取代了真正的洛水河神宓妃。《三國志·魏志》中甄夫人的傳名叫《文昭甄皇后傳》,甄夫人嘴中塞滿麩糠,使她在陰曹地府也不得說話,由此可見曹丕對甄夫人沒有半點感情,當初娶甄夫人就是垂涎她的美貌。甄夫人的兒子魏明帝曹叡,追封自己的母親為〝文昭皇太后〞。為了維護母親的形象,尤其是婚姻中的種種不如意,就不能說了,他親自為《感甄賦》改名《洛神賦》,似乎有些欲蓋彌彰了。

洛水河畔的千呼萬喚――甄夫人如何取代了洛水河神宓妃?

甄夫人也是位文采斐然的女詩人,《古詩源》收錄了她的《塘上行》,這首詩體現了她對無愛婚姻的強烈控訴,那麼也就為尋找真愛曹植提供了一個理由。兩人的年齡差距不是問題,小曹植放在今天頂多算是一個早戀少年而已。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以曹植的《洛神賦》為創作藍本,畫的就是曹植與洛水河神宓妃在洛水河畔相會的場景。

陳壽修《三國志》當然要看當權者的臉色,夏侯湛也撰寫了《魏書》,見到陳壽的《三國志》,便將自己的《魏書》付之一炬。張華準備推薦陳壽為中書郎,中書監荀勖因忌恨張華,故意讓吏部將陳壽改任為長廣太守。還有一種說法,與張華無關,荀勖本來很欣賞陳壽,是因為《三國志·魏志》的內容讓他不滿意,才將陳壽外放,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魏志》根本不可能最大限度地還原當時的歷史。魏明帝連他父母的矛盾都不願讓人看到,更何況是他母親與他叔叔的暖昧關係了。《三國志》裡沒有明確記載甄夫人與曹植的關係,也就情理之中了。

昭明太子蕭統編的《文選》卷十九《洛神賦》李善(唐代)注中有一段記載,把曹植與甄夫人的故事寫得跟言情小說一樣,還交代了名滿天下的《洛神賦》的由來。《文選》說〝魏東阿王,漢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與五官中郎將。植殊不平,晝思夜想,廢寢不食〞。曹植想娶甄夫人,曹操把甄夫人嫁給了曹丕,令曹植黯然神傷。《文選》又說〝黃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縷金帶枕,植見之,不覺泣,時已為甄后讒死,帝意亦尋悟,因令太子留宴飲,仍以枕齎植〞。這就是〝宓妃留枕魏王才〞典故的由來,甄夫人死後,曹植從封地來到都城朝拜曹丕,曹丕突然良心發現,將甄夫人生前用過的枕頭送給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於是有了創作《洛神賦》的衝動。

《文選》記載:植還,將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見女來,自雲:我本託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時,從前與五官中郎將,今與君王。遂用薦枕蓆,歡情交集,豈常辭能具?為郭後以糠塞口,今被髮,羞將此形貌重睹君王爾。言訖遂不復見所在,遣人獻珠於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勝,遂作《感甄賦》。後明帝見之,改為《洛神賦》。

洛水河畔的千呼萬喚――甄夫人如何取代了洛水河神宓妃?

有人質疑李善給文選做的這段注,有演繹的成份,但也可以從側面證明,至少人們普遍認為是曹植與甄夫人之間是有感情故事的。有人說,曹植效仿屈原〝香草美人〞的手法,借美女喻賢臣,藉此向君王表忠心。無情最是帝王家,曹植怎麼可能向那個要置他於死地的哥哥表忠心呢?對他的侄子更是沒有任何必要。還有人說,曹植的封地在鄄城,〝鄄〞與〝甄〞同用,實則是《感鄄賦》,這未必太過牽強,從文中具體內容來看,與〝鄄〞城絲毫不沾邊。

正史中沒有明確記載曹植與甄夫人二人是否有感情上的藕斷絲連,後世的人們也不能出示足夠的證據證明兩人毫無瓜葛。後人極力抽絲剝繭去證明他們確實存在感情糾葛,他們的真實關係似乎永遠成為歷史的謎團,活在後人的想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