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沂水:馬上不幹的雜貨攤

自從趕三十里集,就能遇到這位老漢,老漢今年八十二三的年紀,從前賣成品服裝,後來才擺的雜貨攤。

幹雜貨攤的好多是從貨郎挑子轉行的。因為貨郎挑子賣的就是針頭線腦、洋紅洋綠、頂針子扎頭繩之類的;雜貨攤上除了這個也幾乎沒別的,就是從貨籠子裡擺在了攤子架上。

人文沂水:馬上不幹的雜貨攤

八十多的人了,夠自己使喚的就怪好,自己不受罪,還是兒女們修來的福分。家裡的孩子早就不讓老人家出來幹了。怕他受累。其實這不是錢不錢的問題,就是出來遊逛散心,和熟悉的拉拉呱,在家裡窩憋著幹什麼?擺個雜貨攤相當於趕閒集,賣點飾五八、不賣是四十,多少的不計較,老年人的時間不值錢了,算不得什麼功夫,就是出來玩,看熱鬧。

人文沂水:馬上不幹的雜貨攤

說歸說,在兒女心中總覺得是虧稱,不知道的還認為是老的缺錢花,其實就是不用小孩的,光國家給的老年金都蠻夠用的,不就是吃個飯麼,菜自己有園子,老人們都很知足了。但做出歇業的決定,不僅是孩子們的嘮叨要求,的確是自己有點心有餘而力不逮了。

人文沂水:馬上不幹的雜貨攤

雖然坐在集場子樹行子的蔭涼地下怪恣意啊,人來人往的、風涼颼颼的,不認識的都能賠個笑臉任他們走過去,認識的多攀扯幾句,都給相識的朋友多留著把交叉呢。老人家有點捨不得、有些顧念。可他終於不再添貨補全的了,比如老媽媽用的裹簪的網子早就賣光了,儘管能提著了,都得賣三塊錢一個呢,有找的就說沒有了;那些鋁絲做的簪叉子都歪歪扭扭地,賣不出去的話也就當了扔貨了;刮頭發的篦子竹篾赤的早就賣光了,單剩了個塑膠的,都連放加曬得沒了光彩;那些線軲轆一塊五一個還有人嫌貴講價呢,這要是還打譜乾的話,就讓他愛上哪上哪買去。唯一多的是洋紅洋綠裝在小藥瓶裡,生鏽的掛了包漿的鐵絲打的小搲匙擔在盒子上。老人家說就是這個多,家裡還有不少存貨,為什麼不撥給別人呢,讓人家給賣了他,“誰家要啊,沒要的,”老人家自我否定了,能賣多少就多少。這可是染栗子棗和清明節雞蛋的必需品呢,儘管一塊錢好多匙子不值什麼錢。

人文沂水:馬上不幹的雜貨攤

好多個集了,老人家就守著兩排水泥案板夾出來的空間裡,熙熙攘攘的人流,只有那些想踅摸針頭線腦雜貨的才想起這個小

攤子

來,他這裡還有成裹的縫衣針呢,掙線破個洞的,還不得找個針線縫縫麼?要是沒啥需求的一瞥而過,能看見的只能是被攤子擋住半截身子的老人臉上溫暖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