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教學生《木雁之間可置身》

木雁中間可置身

王志鵬

莊子教學生《木雁之間可置身》

《莊子·山木》篇裡有一則寓言:莊子走在山裡,看到大樹枝繁葉茂,可是砍樹的工匠卻對大樹理也不理。弟子好奇,問工匠說:“為什麼這樣大的樹不去採用?”工匠答道:“這是沒用之材。”莊子聽後感嘆:“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莊子從山裡出來之後,住在老朋友家。老朋友高興地讓童僕殺雁(即鵝)招待。童僕問道:“兩隻雁一隻會叫,一隻不會叫,殺哪一隻?”主人說:“殺不會叫的。”

第二天,弟子請教莊子:“昨天,山裡的大樹因為不材得終其天年,後來,主人家裡的雁鵝,卻因為不材而早夭。先生您對這有什麼高見?”

莊子聽後笑道:“我莊周將處在材與不材之間,這樣可以似是而非,比較安全。”

莊子教學生《木雁之間可置身》

大樹因為木質欠佳,無所施用而不受砍伐;雁鵝因為不會鳴叫,卻被主人宰殺。面對這兩種矛盾的情況,大智的莊子最終得出結論:只有遇事不走極端,處在有用與無用之間,介於過與不過之中,因事而施,方能遠禍全身,在複雜的社會紛爭中游刃有餘。

始終無用之人自不必說,那些太有才之人,過於顯露才華之人,甚至時刻不忘張揚顯擺之人,的確是太不安全。諸如嵇康、楊修之類。而身處世間,能屈能伸,掌握分寸,適當地韜光養晦,也不見得吃多少虧,反而會因此得益多多。這絕不是什麼厚黑學說,這是做人處事的大智慧。

儘管莊子生活的時代離我們如今已有2300多年了,然而其蘊含的哲理卻依然有著相當大的現實意義。比如,有時候,你必須得有才華、有所用才能不被淘汰,不被遺忘;而有時候,你又必須好像什麼也不懂,以避免周遭乃至社會上對你投來的明槍暗箭般的忌妒;有時候,你還必須裝幾分糊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方能處世圓滿,與人與己都方便。

莊子教學生《木雁之間可置身》

鄭板橋的“難得糊塗”,中華文化中講究的“中庸之道”與莊子的“材與不材”,都是同一個道理,這其實是一種和諧的至高境界。無論國際爭端、國家大事、單位公務還是個人做事,都應該掌握一個度。

正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我們遇事不走極端,做事不事張揚,待人不卑不亢,獨處時又懂得慎獨反省,做到莊子的境界也不是太難。

莊子教學生《木雁之間可置身》

“魚和熊掌難兼味,木雁中間可置身”,值得我們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