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時民俗風物:清徐鐵棍、天塔獅舞、走獸高蹺

三什麼高蹺

清徐鐵棍,祈雨演變出的空中舞蹈,山西曆史上十年九旱,民間祈雨祭祀活動千年不衰。至今活躍在太原周邊的元宵節社火—徐溝鐵棍就是由祈雨祀神活動演化而來的。自古以來,人們都知道行雲布雨是龍王爺的責任,不過在山西有一位比龍王還牛的人,求雨找他比找龍王爺還管用,此人名田善友,最後得道成佛,綿山抱腹寺有其包骨真身像。光緒年間的《清徐縣誌》記載,隋唐時,徐溝鎮西楚王村有一位被稱為田善友的人,他本名叫田志超,常年在當地的廟中幫忙,故而人們叫他善友。

山西古時民俗風物:清徐鐵棍、天塔獅舞、走獸高蹺

春夏農忙時,村裡很多人都接受過他的幫助,大家坐下閒聊時發現,田善友在同一個時間內居然出現在村裡不同的人家,人們頓感蹊蹺,於是到廟裡去找田善友。寺裡的人告訴村民,田善友去綿山隱居了。此後,人們認定田善友絕非凡人。唐貞觀年間,八百里秦川大旱,李世民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魏徵對李世民說:“聽說山西有座綿山,上面住著一位得道的活佛,名叫田善友,他的本事很大,連五龍都惹不起他,何不向他祈禱?”李世民遂詣山禱雨,果然大雨如注。李世民遂賜田善友“空王佛”。

山西古時民俗風物:清徐鐵棍、天塔獅舞、走獸高蹺

此後,每逢天旱,遠近的人們都會去綿山向“空王佛”祈雨。後宋太宗趙光義曾去綿山拜神,卻無緣面佛,又封田善友為“空望佛”。據傳空王佛昇天之日在陰曆三月十七,徐溝鎮在這一天便有廟會祭祀,有各種酬神表演,其中就有徐溝鐵棍。清徐鐵棍表演最初選取俊美的兒童跨於大人頸項上表演。後逐漸發展為青壯年肩縛特製鐵架,鐵架上有可以踩踏的腳蹬,化裝後的女童以特別的方式固定在鐵架的腳蹬上進行表演。

山西古時民俗風物:清徐鐵棍、天塔獅舞、走獸高蹺

遠遠望去,大人肩頭的孩子彷彿凌空踏舞,也有人把這種背棍表演叫作“空中舞蹈”。背棍表演隊伍一般為10人或20人不等,他們按照既定的鼓點和步點在鑼鼓聲中表演,孩童隨大人的扭動而起舞,頗受歡迎。徐溝鐵棍原有的祈雨文化形態漸漸被後來的戲曲人物舞蹈表演代替,但在很長的時間內,鐵棍(尤其是抬閣、劃棍)的外觀裝飾和人物服飾上一直保留著傳統的雲紋、水波紋圖案,向人們暗示著求雨勸耕的最初動機。

山西古時民俗風物:清徐鐵棍、天塔獅舞、走獸高蹺

天塔獅舞,九米高臺上的王者風範,伴著鼓點,29條板凳快速搭成15層9米高的塔臺,凳子之間不做任何固定。鼓樂聲中,領獅人引領大小獅子上場亮相。獅子們在一番搖頭、擺尾、轉睛、動耳、舔舌、翻滾、搔癢、搶球、踩球等簡單的舞獅表演後,在領獅人的召喚下,群獅透過翻、騰、蹦、跳等動作,圍著塔躍躍欲試。表演進入高潮,鼓點越來越密集,觀眾的心開始跟著揪緊,領獅人迅捷地在塔內攀爬。7秒!領獅人便攀上了9米高的塔頂。

山西古時民俗風物:清徐鐵棍、天塔獅舞、走獸高蹺

一聲哨響,好似軍令。四隻獅子像聽到了征戰的號角,快速向上攀爬,越到高處地方越狹窄,群獅由起初的大大咧咧開始變得小心翼翼起來,隨著領獅人的指揮調節著自己的位置。登頂後,獅子們還會表演“水中撈月”“蜻蜓點水”“瑤池摘星”等高難度的動作。領獅人在塔頂“金雞獨立”,頭頂在8寸寬的板凳中心,雙足朝天,一手執毛筆,手捧紙板書寫出不同的祝福語。觀者此時無不噤聲憋氣、目不轉睛,心提到了嗓子眼。

山西古時民俗風物:清徐鐵棍、天塔獅舞、走獸高蹺

這便是有“北獅王”之稱的襄汾天塔獅舞。舞獅習俗由來已久,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446)五月,林邑(今越南中部)王范陽使用象陣與南朝宋的軍隊作戰,導致宋軍敗北。後來,先鋒官振武將軍宗愨思獻策,以假扮獅群大敗象陣。此後,獅舞從軍中逐漸流傳到民間。唐時,舞獅已經成為一種大眾化的表演方式。山西舞獅習俗最早源於隋朝,與李唐王朝在山西的駐軍有很大關係。初時,不叫舞獅,名喚“舞太平曲”。從此稱呼也可知,舞獅是慶賀太平,祈福吉祥的一種表演。襄汾天塔舞獅,當地老百姓又叫它“獅子上板凳”。

山西古時民俗風物:清徐鐵棍、天塔獅舞、走獸高蹺

起初,只是簡單的單獅舞、雙獅舞,為了滿足大家的觀賞慾望便有人突發奇想,開始踩著板凳表演,結果一發不可收,板凳越壘越高表演也逐漸融入了武術、雜技等動作,觀賞性越來越強。天塔獅舞現已成為襄汾丁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次表演都會獲得如潮般的掌聲,觀者無不為其驚險刺激所折服。天塔獅舞的傳承人李登山常常告訴他的徒弟們:人生就像“爬地龍”,認準一個目標,就要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每一步都牢牢把根紮在地下。正是因為有歷代藝人這種認真執著、膽大心細的精神傳承,才讓天塔獅舞流傳至今。

山西古時民俗風物:清徐鐵棍、天塔獅舞、走獸高蹺

走獸高蹺,連體高蹺演繹的古老故事,相傳,每年的正月廿九是火神的誕辰日。山西省稷山縣清河鎮陽城村的人們都會在火神廟前表演一種奇特的高蹺,名為“走獸高蹺”。這種習俗在清雍正年間開始盛行,已有300多年曆史。走獸高蹺是由兩人表演的連體高蹺,由獸頭、獸身、表演人員組成,高蹺表演者腳綁木蹺,腰縛獸皮,前系獸頭,上身扮演與之相應的人物,表演時兩人足踩高蹺同演騎獸狀。走獸高蹺的每組造型都代表著一個久遠的傳說故事。比如貘是傳說中的一種兇猛的野獸,背部灰白色,頭、肩、腹、四肢都為黑色,尾巴短鼻子長,生活在熱帶。

山西古時民俗風物:清徐鐵棍、天塔獅舞、走獸高蹺

唐代文豪白居易在《貘屏贊》中記載:“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南方山谷中,寢其皮闢瘟,圖其形辟邪。”據傳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公子重耳被鸝姬所害,流亡其他諸侯國走獸高蹺171重耳和近臣衛醜在流浪途中便遇到了貘,它傷人傷畜。衛醜想為民除害,與它鬥智鬥勇。但這隻貘兇猛無比,衛醜跳上貘身,不管貘怎樣狂奔都至死不放,最後以力量制服了貘。

山西古時民俗風物:清徐鐵棍、天塔獅舞、走獸高蹺

稷山走獸高蹺便演繹了這段故事,表演者頭戴黑帽,身穿黑衣,黑色鬍鬚,全身趴在貘的背上,將制服貘的生動場景表現出來鰲又稱“魚龍”,相傳是大海中非常兇猛的動物,龍首魚身,能在大海中游弋又能騰雲駕霧,還能在陸地上行走。它是天神奎星的坐騎,奎星是掌管人間狀元的神官。表演時,鰲頭上站的青面紅發、一手執筆一手拿斗的就是奎星神,它專職點選人間狀元。

山西古時民俗風物:清徐鐵棍、天塔獅舞、走獸高蹺

當地人認為“獨佔鰲頭”由此而來。鰲背上騎的是身著紅袍狀元服頭戴狀元帽、腳穿朝靴的新狀元郎。麒麟、梅花鹿、黑狸虎、貅狼、獨角獸…這些走獸有的是現實生活中的,但大部分是人們想象出來的,更多的是久遠時代圖騰崇拜的產物,還有一些來源於神話傳說或故事。它們都表達了一個樸素的觀念:“正義戰勝邪惡,好人終有好報。”

山西古時民俗風物:清徐鐵棍、天塔獅舞、走獸高蹺

好了,本期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分享點贊,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鼓勵!如果想看更多就關注小編吧,每天都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