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誕生之謎:柯達、愛迪生、盧米埃爾,到誰才是電影之父?

盧米埃爾兄弟發明了什麼

歡迎來到鄧叔電影課,我是老鄧。今天聊聊電影的誕生。很多人認為,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在1895年發明了電影。但這只是教科書裡的主觀論斷,並非客觀事實。實際上,電影的發明經歷了漫長而複雜的過程,先後有幾十位發明家做出貢獻,盧米埃爾兄弟只是其中一員。下面我們就來聊聊幾位最傑出的發明家,看看到底是誰才是電影之父。

1886年/美國,伊斯特曼發明「柯達膠捲」

電影學家馬克·卡曾斯在《電影的故事》一書中說: 「電影的發明過程好比是一場接力賽,一個向前衝鋒陷陣,另一個立即接下棒子。」

這場接力賽的第一棒,名叫喬治·伊斯特曼(Georg Eastman),是大名鼎鼎的柯達公司的創始人。

電影誕生之謎:柯達、愛迪生、盧米埃爾,到誰才是電影之父?

Georg Eastman

伊斯特曼小時候家道中落,14歲輟學,幹過很多雜活。為了從藍領變成白領,他白天干活兒,晚上學習會計課程,成功當上銀行職員。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伊斯特曼是個能吃苦的聰明人。

當上白領的伊斯特曼喜歡旅遊,旅遊就要拍照。當時的照相機採用「溼版攝影」技術,又大又重又麻煩,搞得喬治很苦惱。

1878年,伊斯特曼把廚房改成實驗室,潛心鑽研更先進的「幹版攝影」技術。他沒日沒夜地做實驗,女朋友都氣跑了,他還在做實驗。最終,他依據1971年英國醫生馬達克斯(Maddox)的研究成果,改良出高效能的「玻璃幹版」。由此可見,幹大事的男人都不太會哄女朋友開心……

電影誕生之謎:柯達、愛迪生、盧米埃爾,到誰才是電影之父?

以「玻璃幹版」為底片的老相機

1881年,伊斯特曼建立「伊斯特曼幹版製造公司」(後更名為Kodak),開始生產並銷售「玻璃幹版」。1884年,伊斯特曼更進一步,用「紙質片基」取代「玻璃片基」,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款「攝影膠片」。

1886年,他把膠片連起來纏在卷軸上,發明出「柯達膠捲」。

後來他又用「塑膠片基」取代「紙質片基」,進一步提升膠捲效能。

這一系列驚為天人的操作,不僅革了攝影術的命,也為「電影的誕生」創造了必要條件。發明電影的最大難題,是如何做到「快速連續攝影」。在「柯達膠捲」問世前,攝影底片都是單張的,無法實現「快速連續攝影」。「柯達膠捲」把一張張膠片連在一起,這就給「快速連續攝影」提供了可能。

電影誕生之謎:柯達、愛迪生、盧米埃爾,到誰才是電影之父?

風靡全球的柯達膠捲

「電影發明接力賽」的第一棒,跑到這裡算是完事兒了。此後100多年,柯達公司持續為全球攝影師和電影人供應膠捲。直到最近幾年「數字攝影機」取代「膠片攝影機」,「柯達膠捲」才算退出歷史舞臺。目前,柯達公司仍在堅持生產膠捲。

1888年/法國,馬萊發明並改良「攝影槍」

「電影發明接力賽」的第二棒,名叫艾提安·朱爾斯·馬萊(Étienne Jules Marey),是個生理學家。

電影誕生之謎:柯達、愛迪生、盧米埃爾,到誰才是電影之父?

Étienne Jules Marey

作為法蘭西學院的教授,馬萊發明過「脈搏描記器」,是個搞發明的能手。1881年,馬萊開始研究運動細節,需要拍攝人和動物的運動過程。那時候的照相機不能實現「連續攝影」;1876年天文學家強森為拍攝「金星凌日」發明的「輪轉攝影機」(用多個鏡頭輪番拍攝),雖然具備「連續攝影」功能,但是拍攝速度太慢。沒辦法,馬萊只好自己搞發明。

1882年,馬萊在「輪轉攝影機」的基礎上,利用左輪手槍的間歇原理,發明出第一代「攝影槍」。

電影誕生之謎:柯達、愛迪生、盧米埃爾,到誰才是電影之父?

「攝影槍」示意圖

前面我們說過,伊斯特曼發明的「柯達膠捲」,為「快速連續攝影」提供了可能。問題是「攝影槍」誕生於1882年,「柯達膠捲」誕生於1886年,晚了4年。因此第一代「攝影槍」只能採用單張膠片,拍攝速度仍不夠快。

1888年,馬萊用「柯達膠捲」改良出第二代「攝影槍」。

這臺機器1秒可拍攝12格畫面,是世界上第一臺實現「快速連續攝影」的攝影機。

電影誕生之謎:柯達、愛迪生、盧米埃爾,到誰才是電影之父?

馬萊拍攝的運動過程

如果馬萊繼續前進,極有可能登上「電影之父」的寶座。可惜他專注生理學研究,只是在照片上觀察運動細節,遲遲沒有進行「連續畫面放映」。「電影發明接力賽」的第二棒,就這樣跑著跑著跑丟了……

1888年/英國,勒普林斯拍攝並放映《利茲大橋》

馬萊跑丟了,「電影發明接力賽」並沒有停。同時期的電影發明者,至少還有法國人德隆、盧米埃爾兄弟、勒普林斯,德國人安許茲,美國人愛迪生,英國人格林。其中接下第三棒的人,名叫路易斯·勒普林斯(Louis Aimé August Le Prince)。

電影誕生之謎:柯達、愛迪生、盧米埃爾,到誰才是電影之父?

Louis Aimé August Le Prince

勒普林斯的父親的好友達蓋爾(Louis Jacques Mandé Daguerre),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攝影技術「達蓋爾銀版法」的發明人。勒普林斯從小在達蓋爾照相館長大,骨子裡流淌著攝影人的血。長大後他離開法國,在德國上學,在英國工作,在美國出差。這位精通美術的化學碩士,表面上從事工藝美術,實際一直在鑽研攝影器材。

1886年,勒普林斯沿襲「輪轉攝影機」的多鏡頭設計,把16個鏡頭固定在一個箱子上,發明出攝影機LPCC Type-16。

電影誕生之謎:柯達、愛迪生、盧米埃爾,到誰才是電影之父?

LPCC Type-16

LPCC Type-16是個失敗品。由於16個鏡頭視角不同,拍到的畫面很不穩定。勒普林斯只用它拍了一段試機片《繞過牆角者》(Man Walking Around A Corner)就棄用了。

電影誕生之謎:柯達、愛迪生、盧米埃爾,到誰才是電影之父?

《繞過牆角者》

勒普林斯沒有氣餒。他受到馬萊「攝影槍」的啟發,很快研製出單鏡頭攝影機LPCCP Type-1 MkI;隨後又採用新上市的「柯達膠捲」,改良出LPCCP Type-1 MkII。這款MkII做到了「快速連續攝影」,最快可在1秒內拍攝20格畫面。

電影誕生之謎:柯達、愛迪生、盧米埃爾,到誰才是電影之父?

LPCCP Type-1 MkII

1888年,勒普林斯用MkII拍攝了

《朗德海花園場景》(Roundhay Garden Scene)、

《利茲大橋》

(Traffic Crossing Leeds Bridge)、《拉手風琴者》(Accordion Player)。

電影誕生之謎:柯達、愛迪生、盧米埃爾,到誰才是電影之父?

《朗德海花園場景》

同一年,法國發明家雷諾(Emile Reynaud)研製出「光學影戲機」(théâtre optique)。這臺機器可放映長達15分鐘的手繪動畫,是動畫史上里程碑式的發明。一眾電影發明人受動畫技術啟發,紛紛製造出自己的電影放映機。

1888年10月,勒普林斯公開放映《利茲大橋》。

這段影片,是目前我們所知的世界上第一部公開放映的電影。

電影誕生之謎:柯達、愛迪生、盧米埃爾,到誰才是電影之父?

《利茲大橋》

為紀念這一偉大成就,英國政府在勒普林斯工作室舊址掛出紀念牌。遺憾的是,勒普林斯沒能親眼看到這份殊榮。1890年9月,勒普林斯在申請電影專利的旅程中,失蹤在開往巴黎的火車上(準備從巴黎去美國),連人帶資料徹底消失。「電影發明接力賽」的第三棒,跑著跑著竟然人間蒸發了。

電影誕生之謎:柯達、愛迪生、盧米埃爾,到誰才是電影之父?

勒普林斯紀念牌

為解開普林斯頓失蹤之謎,電影學家做過很多推測:破產自殺,被哥哥殺害,被劫匪殺害,厭世隱居、被競爭對手暗殺……直到今天,各種猜測仍在繼續,但真相從未浮出水面。

1891年/美國,愛迪生製造並推廣「電影視鏡」

勒普林斯被競爭對手暗殺的推測,始於他的遺孀和長子。他們認為,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為搶注電影專利,對勒普林斯下了黑手。這種推測雖然未被證實,卻也未被證偽。很多人相信,以壟斷著稱的資本家愛迪生,擁有充足的作案動機。

愛迪生原本不是「電影發明接力賽」的選手,1887年他還在鼓搗留聲機。為了給留聲機配上畫面,他開始研製電影機,進而搶注電影專利。同樣申請電影專利的勒普林斯,成為愛迪生最有力的競爭對手。在同一時期,愛迪生把電力領域的競爭對手特斯拉(Nikola Tesla)迫害得身敗名裂。因此有很多人懷疑,心狠手辣的愛迪生也對勒普林斯做過見不得人的勾當。

電影誕生之謎:柯達、愛迪生、盧米埃爾,到誰才是電影之父?

特斯拉與愛迪生

起初愛迪生研製電影機失敗,沒搞出什麼成果。1889年法國巴黎舉辦世博會(Exposition Universally de Paris 1889),愛迪生前去參展。在世博會上,他看到了馬萊「攝影槍」等電影發明成果。回到美國以後,他指揮助手迪克遜東抄西改,在1891年製造出攝影機Kinetograph和放映機Kinetoscope。

電影誕生之謎:柯達、愛迪生、盧米埃爾,到誰才是電影之父?

Kinetograph

愛迪生的電影機看似炫酷,實際非常水。一方面,愛迪生只是做了技術整合,技術是其他人發明的,工作是助手乾的。另一方面,愛迪生說電影是「會下金蛋的母雞」,為了賺到更多錢,他堅決不在大銀幕上放映電影。他的放映機Kinetoscope一次只能讓一個人看,可以說是摳門兒摳到家了。

電影誕生之謎:柯達、愛迪生、盧米埃爾,到誰才是電影之父?

Kinetoscope

在搶注專利方面,愛迪生著實令人佩服。他搶下「拍攝和放映電影」的專利,幾年後把美國東部的電影公司逼上絕路,無意間逼出西部電影重鎮好萊塢(Hollywood)。他搶注「膠片打孔」專利(其他發明家也會給膠片打孔),讓後人無從分辨誰是打孔第一人,無形中為電影史增添了懸疑色彩。

為了撈錢,愛迪生指揮助手拍攝了幾十部短片,用他那摳門兒到家的放映機在全世界賣了個遍。這款放映機傳入中國後,民間稱之為「西洋鏡」,學界稱「電影視鏡」。考慮到「電影視鏡」的確為電影普及做出過貢獻,姑且算愛迪生是「電影發明接力賽」的第四棒。

1895年/法國,盧米埃爾兄弟售票公映《火車進站》

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

(Auguste and Louis Lumière)在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Le Grand Café Capucines)

售票放映《火車進站》

(L‘arrivée d’un train à La Ciotat)。這一天被譽為「電影誕生日」,《火車進站》被譽為「世界上第一部電影」,盧米埃爾兄弟被譽為「世界電影之父」。

電影誕生之謎:柯達、愛迪生、盧米埃爾,到誰才是電影之父?

《火車進站》

上面這條知識點,很多學生背得滾瓜爛熟,但通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真正的放映地點其實不是咖啡館,而是咖啡館的地下室。當天放映的影片除了《火車進站》,還包括《水澆園丁》(L‘arroseur arrosé)、《嬰兒喝湯》(Repas de bébé)、《工廠大門》(La sortie de l’usine Lumière à Lyon),一共有10部短片。《工廠大門》曾在同年3月的一次工業會議上公映,很多人看過。而且這些影片在1886年就已經拍攝,並不是在1895年拍攝的。

電影誕生之謎:柯達、愛迪生、盧米埃爾,到誰才是電影之父?

《水澆園丁》

電影誕生之謎:柯達、愛迪生、盧米埃爾,到誰才是電影之父?

《嬰兒喝湯》

電影誕生之謎:柯達、愛迪生、盧米埃爾,到誰才是電影之父?

《工廠大門》

事實上,1895年12月28日不是真正的「電影誕生日」,《火車進站》也不是「世界上第一部電影」。盧米埃爾兄弟「世界電影之父」的頭銜只是一個名譽,1895。12。28這個日期只是一個紀念日,同時期發明、拍攝、放映電影的人還有很多。此前一年,愛迪生放映機已經抵達歐洲,盧米埃爾兄弟甚至受僱拍攝過「愛迪生型」盜版影片。(因為愛迪生正版影片太貴)

電影誕生之謎:柯達、愛迪生、盧米埃爾,到誰才是電影之父?

少年、中年、老年的盧米埃爾兄弟

作為「電影發明接力賽」的第五棒,盧米埃爾兄弟的貢獻不是什麼「第一」和「之父」。他們最大的貢獻,是利用縫紉機的間歇原理,大大提高了電影機的機械效能和便攜程度。他們推陳出新的「活動電影機」(cinematographe),不但機身小巧輕便,而且集拍攝、放映、複製功能於一身,相當於把大哥大換成了諾基亞。

電影誕生之謎:柯達、愛迪生、盧米埃爾,到誰才是電影之父?

cinematographe

隨著電影拍攝和放映的一系列成功,盧米埃爾兄弟跑到了「電影發明接力賽」的終點。此後不久,電影迅速成為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形成了巨大的工業產業規模。我們今天看到的所有影視劇和小影片,都得益於19世紀末這些電影發明者。至於「到底是誰是電影之父」這個問題,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鄧叔的答案是路易斯·勒普林斯,因為他夠出色、夠領先,也夠悲劇、夠遺憾。

參考資料:

馬克·卡曾斯《電影的故事》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

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中國電影出版社1982年版

大衛·波德維爾《世界電影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鄭亞玲《外國電影史》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