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牛馬共槽,馬瘦牛不瘦”,啥意思?為何馬瘦牛不瘦呢?

牛馬是什麼梗

馬為何比牛高貴?有人說馬體型高大,俊朗耐看。有人說馬能日行千里,征戰沙場。有人卻說,馬因人而貴,而牛始終是勞作苦力。而在筆者看來,世間壓根沒有馬,馬是體型健碩的牛,是聰明機智的牛。

相信大家聽過這句俗語:“牛馬共槽,馬瘦牛不瘦”,意思很簡單:養殖牛馬過程中,將二者養在同個槽中,馬會變瘦,而牛體型會保持健碩。普通人看俗語講的是牛馬的爭端,而聰明人看俗語講的是人和人的爭端。假設世上人皆牛馬,生活不就是牛馬共槽爭食的場景,適者生存,優勝劣汰。

農村俗語“牛馬共槽,馬瘦牛不瘦”,啥意思?為何馬瘦牛不瘦呢?

古時候,牛是生產力,馬是交通工具。由於我國是農業國家,因此牛社會地位會高於馬。如何有這個判斷?原因有兩點:一是古時候六畜排名豬、牛、羊、馬、雞和狗,牛在馬前,且牛是三牲,主要用於祭祀;二是古時候機械工業不發達,牛是生產工具,人們對牛有特殊保護,宋朝牛不能擅自屠宰。因此,人們覺得馬比牛高貴只是錯覺,價格不是衡量身份的尺度。

正因為牛身份高貴,牛馬共槽時,人們放置飼料時會忽視馬的需求。牛吃飼料,不講究,但馬則不同,對飼料要求高,放置同樣的飼料,牛可能會吃,但馬可能就不會接受,因此有瘦馬不瘦牛的說法。

農村俗語“牛馬共槽,馬瘦牛不瘦”,啥意思?為何馬瘦牛不瘦呢?

俗語引申到現代社會中,牛馬代表的都是人,結果會發生變化。馬是聰明機智,能和領導親密接觸,具有領導潛質的人;牛是踏實勤懇,不辭勞苦,卻被領導看不上眼的工薪階層。同個單位工作,馬能準確知道領導意圖,按照領導想法做事,升職加薪速度快,牛卻著眼本身工作,生活工作能看到頭。以年終獎為例,能拿高額年終獎的是馬,而不是牛,人們喜歡的是聰明人,不是老實人,談戀愛是同樣的道理。

人們會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人們會在乎馬是否日行千里,但不會有人在乎牛是否有耕千畝地的潛質。人人都渴望碰找慧眼識珠的伯樂,卻沒人意識到自己只是頭牛。

農村俗語“牛馬共槽,馬瘦牛不瘦”,啥意思?為何馬瘦牛不瘦呢?

馬和牛特性註定二者在遇到不同情況時會有不同表現。馬能同甘,不能共苦,牛既能同甘,也能共苦。其實在企業中,很難確切的說需要何種人才,不同的人定位不同,都有價值,但企業境遇不同,二者做出的選擇會有差別。筆者看來,企業選拔人才標準設定過程中,牛馬早就確定,比如某些企業會明確說明招聘學生的學校型別,且會將不同學校型別的工資分門別類,本質上就是牛和馬的區分。雖然人們不願意接受這個觀點,但事實就是如此。

迴應開頭的問題:現實社會中,馬是比牛高貴。不止體現在待遇,而且體現在發展空間上,馬始終是社會的領導者,牛卻只能做螺絲釘。不過幸運的是,出生時所有人都是牛,都在同個起跑線,是做馬,還是當牛,都能自主選擇。

農村俗語“牛馬共槽,馬瘦牛不瘦”,啥意思?為何馬瘦牛不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