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基礎方應對心悸,讓心慌不安的感覺遠離

脈澀怎麼辦

小編導讀

感覺心慌不安,心跳劇烈,緊張,胸悶……你是否曾經有過這種感受?這是中醫中所說的心悸。若這種情況時有發生,切不可忽視,當及時治療。如何治療呢?下面這篇文章告訴你——

診斷

1。自覺心慌不安,心跳劇烈,神情緊張,不能自主,心搏或快速,或心跳過緩,或忽跳忽止,呈陣發性或持續不止。

2。伴有胸悶不適、易激動、心煩、少寐多汗、顫動、乏力、頭暈等。中老年發作頻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見暈厥。

3。常由情志刺激、驚恐、緊張、勞倦過度、飲酒飽食等原因誘發。

4。可見脈象數、疾、促、結、代、沉、遲等變化。

5。心電圖、血壓、X線胸部攝片等檢查有助於明確診斷。

治療原則

心悸虛證由臟腑氣血陰陽虧虛、心神失養所致者,治當

補益氣血、調理陰陽

,以求氣血調暢、陰平陽秘,並配合應用養心安神之品,促進臟腑功能的恢復;心悸實證常因痰飲、瘀血等所致,治當

祛痰、化飲、活血化瘀

,並配合應用重鎮安神之品,以求邪去正安、心神得寧。心悸表現為虛實夾雜時,

當根據虛實之多少,攻補兼施,或以攻邪為主,或以扶正為主

。心悸多由情緒波動、勞累過度而誘發,藥物治療的同時,需囑患者自我控制情緒,靜坐或靜臥安養,常可自行緩解。

辨證論治

1.心虛膽怯

【症狀】

心悸不寧,善驚易恐,坐臥不安,少寐多夢而易驚醒,食少納呆,惡聞聲響。苔薄白,脈細略數或細弦。

【治法】

鎮驚定志,養心安神。

【方藥】

安神定志丸。

龍齒,硃砂,茯苓,茯神,石菖蒲,遠志,人參。

【臨床應用】

心氣虛損明顯者,重用人參,加黃芪;心陽不振者,以肉桂易桂枝,加附子;心氣鬱結、心悸煩悶、精神抑鬱者,加柴胡、鬱金、合歡皮、綠萼梅;心陰不足者,加柏子仁、五味子、酸棗仁。

2.心脾兩虛

【症狀】

心悸氣短,頭暈目眩,少寐多夢,健忘,面色無華,神疲乏力,納呆食少,腹脹便溏,舌淡紅,脈細弱。

【治法】

補血養心,益氣安神。

【方藥】

歸脾湯。

白朮,茯神,黃芪,龍眼肉,酸棗仁,人參,木香,炙甘草,當歸,遠志。

【臨床應用】

氣虛甚者加黃芪、黨參;血虛甚者加當歸、熟地;陽虛甚而汗出肢冷,脈結或代者,加附片、肉桂;陰虛甚者,加麥冬、阿膠、玉竹;自汗、盜汗者,加麻黃根、浮小麥。若心悸氣短,神疲乏力,心煩失眠,五心煩熱,自汗盜汗,胸悶,面色無華,舌淡紅少津,苔少或無,脈細數,為氣陰兩虛,治以益氣養陰、養心安神,用炙甘草湯加減。

3.陰虛火旺

【症狀】

心悸易驚,心煩失眠,五心煩熱,口乾,盜汗,思慮勞心則症狀加重,伴有耳鳴、腰痠、頭暈目眩。舌紅少津,苔薄黃或少苔,脈細數。

【治法】

滋陰清火,養心安神。

【方藥】

黃連阿膠湯。

黃連、黃芩、阿膠、芍藥、雞子黃。

【臨床應用】

腎陰虧虛、虛火妄動、遺精腰痠者,加龜甲、熟地黃、知母、黃柏,或加服知柏地黃丸以滋補腎陰、清瀉虛火;陰虛而火熱不明顯者,可改用天王補心丹滋陰養血、養心安神;心陰虧虛、心火偏旺者,可改服硃砂安神丸養陰清熱、鎮心安神;若陰虛夾有瘀熱者,可加丹參、赤芍、牡丹皮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夾有痰熱者,可加用黃連溫膽湯,清熱化痰。

4.心陽不振

【症狀】

心悸不安,胸悶氣短,動則尤甚,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虛弱,或沉細無力。

【治法】

溫補心陽,安神定悸。

【方藥】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炙甘草、生龍齒、生牡蠣。

【臨床應用】

大汗出者,重用人參、黃芪,加煅龍骨、煅牡蠣、山萸肉,或用獨參湯煎服;心陽不足、寒象突出者,加黃芪、人參、附子益氣溫陽;夾有瘀血者,加丹參、赤芍、桃仁、紅花等;如病情嚴重,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臥,則重用人參、附子,加服黑錫丹;心陽虛以心悸、氣喘不寧為主症者,可加補坎益離丹。

5.水飲凌心

【症狀】

心悸,胸悶痞滿,渴不欲飲,下肢浮腫,形寒肢冷,伴有眩暈、噁心嘔吐、流涎、小便短少。舌淡苔滑,脈沉細而滑。

【治法】

振奮心陽,化氣利水。

【方藥】

苓桂術甘湯。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

【臨床應用】

兼嘔吐者,加半夏、陳皮、生薑以和胃降逆;陽虛水泛,下肢浮腫,加澤瀉、豬苓、車前子;若腎陽虛衰,不能制水,水氣凌心,症見心悸、咳喘、不能平臥、浮腫、小便不利者,可用真武湯,溫陽化氣利水;痰飲蓄於心胃,怔忡不已,可選用茯苓飲子。

6.心血瘀阻

【症狀】

心悸,胸悶不適,心痛時作,痛如針刺,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或代。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氣通絡。

【方藥】

桃仁紅花煎。

桃仁、紅花、丹參、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黃、當歸。

【臨床應用】

胸部窒悶不適,去生地黃之滋膩,加沉香、檀香、降香利氣寬胸;胸痛甚,加乳香、沒藥、五靈脂、蒲黃、三七粉等,活血化瘀、通絡定痛;兼氣虛者,去理氣之青皮,加黃芪、黨參、黃精補中益氣;兼血虛者,加何首烏、枸杞子、熟地黃滋養陰血;兼陰虛者,加麥冬、玉竹、女貞子滋陰;兼陽虛者,加附子、肉桂、淫羊藿溫補陽氣;兼夾痰濁,而見胸滿悶痛、苔濁膩者,加瓜蔞、薤白、半夏理氣寬胸化痰。心悸由瘀血所致,也可選用丹參飲或血府逐瘀湯。

7.痰火擾心

【症狀】

心悸時發時止,受驚易作,胸悶煩躁,失眠多夢,口乾苦,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

清熱化痰,寧心安神。

【方藥】

黃連溫膽湯。

黃連、半夏、竹茹、枳實、陳皮、茯苓、甘草。

【臨床應用】痰火互結,大便秘結者,加全瓜蔞、生大黃以加強清火化痰之功;驚悸不安,酌加珍珠母、龍齒、生牡蠣、石決明鎮心安神;火鬱傷陰,舌紅少津,加沙參、麥冬、玉竹、天冬、生地黃滋陰養液。

READING

好書推薦

瞭解更多疾病辨治——

7個基礎方應對心悸,讓心慌不安的感覺遠離

《心病臨床論治精要》

全書內容包括上、下兩篇,上篇心病基礎篇,系統闡述了中醫心病的源流,心的生理學特性,心病病因病機,心病診斷方法,心病辨證,心病治則與治法;下篇心病臨床篇,選擇15種常見及多發心病,每種病闡述了該病的概念、沿革及臨床特點,病因與病機,診斷與鑑別診斷,辨證要點與治療原則,辨證論治,名醫經驗精粹等,對提高中醫臨證思維能力以及其臨床實踐具有參考價值。

版權宣告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心病臨床論治精要》(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黃政德 李鑫輝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

悅讀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