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弦上情未極,泠泠動悲聲什麼意思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行書

《書陸機文賦》

。該帖又稱“

二陸文賦

”,為紙本墨跡卷,是初唐時期

少有

的幾部名家真跡之一。據《石渠寶笈》載,縱26。6釐米,橫370釐米,全卷共144行,計1658字。真跡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陸柬之《文賦》或行或楷,亦莊亦諧,合乎唐人法度,又飛動脫略,不拘於形跡,有遠接右軍之意。用筆清雋飄逸,流轉圓潤,點拂波磔之間,使轉執行之際,結體照應之處,皆合

蘭亭筆意

。項穆贊曰:“予嘗見其所書《蘭亭詩》,無一筆不出右軍,第少飄逸和暢之妙爾。”

用筆

,起筆尚有楷書之凝重,無論點畫皆入筆不浮不草。行筆不遲不疾,既能鋪毫求潤,又流麗不滯、收筆處交替清楚。斂鋒得宜,也偶有回鋒,但無礙字與字之間的顧盼呼應。

尤為難得的是,陸字

結體

不一而極能協調一致。有時有楷書之工穩規範,有時有行書之步履輕鬆,流美成熟,有時有草書之用字,便捷簡約,甚至章草之筆法亦偶爾見之。

字形

有大有小,有橫扁有縱長,錯落參差,交相映襯,使人不覺其弛散,反覺光華生自字裡行間。

初學行書者,從此帖入手,書有諸多方便處,可作由楷變行的過渡。如能認真臨習,其

妍麗動人

之書風,

沉穩和暢

之氣韻,當給人以漸入新境之助。

傳曰

:陸柬之年輕時讀陸機《文賦》,極為傾心,本想親筆書寫一篇,因怕自己書藝不精而“玷辱”前賢名作,始終未敢貿然動筆,直至他晚年書名赫赫時,才動筆

了此夙願

。然《文賦》太似大王書,所以其藝術個性也就顯得不強了。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

(585年—638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初唐四傑之一虞世南的外甥,草聖張旭外祖父。書法早年學習虞世南,晚學“二王”。“落筆渾成,恥為飄揚綺靡之風,”故有“

晚擅出藍之譽

”。傳世書跡以《

五言蘭亭詩》

刻帖、《書陸機文賦》墨跡為最。

依據流傳下來的《蘭亭詩》、《文賦》來看,他的書學師承傳遞關係,確實

與王書是一脈相承

的。故觀草書筆意古雅,其書名重於世,當不虛傳。

李嗣真《書後品》稱其:“學虞草體,用筆則青出於藍。”最為獨特者,火氣全無,功純神清,一種

平和恬靜

之氣度令人神往。

朱長文贊其書雲:“意古筆老,如喬松倚壑,野鶴盤空。”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陸柬之墨跡《書陸機文賦》——妍麗動人,沉穩和暢

下期預告·歐陽通楷書《道因法師碑》。敬請關注!

附註——陸機《文賦》原文:

餘每觀才士之所作,竊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辭,良多變矣,妍蚩好惡,可得而言。每自屬文,尤見其情,恆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故作文賦,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論作文之利害所由,佗日殆可謂曲盡其妙。至於操斧伐柯,雖取則不遠,若夫隨手之變,良難以辭逮,蓋所能言者,具於此雲。

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於典墳。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心懍懍以懷霜,志眇眇而臨雲。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遊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筆,聊宣之乎斯文。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精騖八極,心遊萬仞。其致也,情曈曨而彌鮮,物昭晣而互進。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浮天淵以安流,濯下泉而潛浸。於是沈辭怫悅,若游魚銜鉤,而出重淵之深;浮藻聯翩,若翰鳥纓繳,而墜曾雲之峻。收百世之闕文,採千載之遺韻。謝朝華於已披,啟夕秀於未振。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

然後選義按部,考辭就班。抱暑者鹹叩,懷響者畢彈。或因枝以振葉,或沿波而討源。或本隱以之顯,或求易而得難。或虎變而獸擾,或龍見而鳥瀾。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罄澄心以凝思,眇眾慮而為言。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始躑躅於燥吻,終流離於濡翰。理扶質以立幹,文垂條而結繁。信情貌之不差,故每變而在顏。思涉樂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嘆。或操觚以率爾,或含毫而邈然。

伊茲事之可樂,固聖賢之所欽。課虛無以責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綿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彌廣,思按之而逾深。播芳蕤之馥馥,發青條之森森。粲風飛而猋豎,鬱雲起乎翰林。

體有萬殊,物無一量。紛紜揮霍,形難為狀。辭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為匠。在有無而黽勉,當淺深而不讓。雖離方而遯員,期窮形而盡相。故夫誇目者尚奢,愜心者貴當。言窮者無隘,論達者唯曠。

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悽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遊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閒雅,說煒曄而譎誑。雖區分之在茲,亦禁邪而制放。要辭達而理舉,故無取乎冗長。

其為物也多姿,其為體也屢遷。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暨音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雖逝止之無常,固崎錡而難便。苟達變而識次,猶開流以納泉。如失機而後會,恆操末以續顛。謬玄黃之袟敘,故淟涊而不鮮。

或仰逼於先條,或俯侵於後章。或辭害而理比,或言順而義妨。離之則雙美,合之則兩傷。考殿最於錙銖,定去留於毫芒。苟銓衡之所裁,固應繩其必當。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適。極無兩致,盡不可益。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雖眾辭之有條,必待茲而效績。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

或藻思綺合,清麗千眠。炳若縟繡,悽若繁弦。必所擬之不殊,乃暗合乎曩篇。雖杼軸於予懷,怵佗人之我先。苟傷廉而愆義,亦雖愛而必捐。

或苕發穎豎,離眾絕致。形不可逐,響難為系。塊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緯。心牢落而無偶,意徘徊而不能揥。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彼榛楛之勿翦,亦蒙榮於集翠。綴下里於白雪,吾亦濟夫所偉。

或託言於短韻,對窮跡而孤興。俯寂寞而無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弦之獨張,含清唱而靡應。或寄辭於瘁音,徒靡言而弗華。混妍蚩而成體,累良質而為瑕。象下管之偏疾,故雖應而不和。或遺理以存異,徒尋虛以逐微。言寡情而鮮愛,辭浮漂而不歸。猶弦麼而徽急,故雖和而不悲。或奔放以諧合,務嘈囋而妖冶。徒悅目而偶俗,固高聲而曲下。寤防露與桑間,又雖悲而不雅。或清虛以婉約,每除煩而去濫。闕大羹之遺味,同朱弦之清汜。雖一唱而三嘆,固既雅而不豔。

若夫豐約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適變,曲有微情。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樸而辭輕。或襲故而彌新,或沿濁而更清。或覽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後精。譬猶舞者赴節以投袂,歌者應弦而遣聲。是蓋輪扁所不得言,故亦非華說之所能精。

普辭條與文律,良餘膺之所服。練世情之常尤,識前修之所淑。雖浚發於巧心,或受欠於拙目。彼瓊敷與玉藻,若中原之有菽。同橐龠之罔窮,與天地乎並育。雖紛藹於此世,嗟不盈於予掬。患挈瓶之屢空,病昌言之難屬。故踸踔於短垣,放庸音以足曲。恆遺恨以終篇,豈懷盈而自足。懼蒙塵於叩缶,顧取笑乎鳴玉。

若夫應感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滅,行猶響起。方天機之駿利,夫何紛而不理。思風發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齒。紛威蕤以馺鵷,唯毫素之所擬。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滯,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攬營魂以探賾,頓精爽於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雖茲物之在我,非餘力之所戮。故時撫空懷而自惋,吾未識夫開塞之所由。

伊茲文之為用,固眾理之所因。恢萬里而無閡,通億載而為津。俯貽則於來葉,仰觀象乎古人。濟文武於將墜,宣風聲於不泯。塗無遠而不彌,理無微而弗綸。配霑潤於雲雨,象變化乎鬼神。被金石而德廣,流管絃而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