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分封諸侯的那些事兒

五等爵位是什麼意思

雜談 :分封諸侯的那些事兒

春秋初期的諸侯國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

五霸七雄鬧春秋,秦漢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

前人耕種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

引用一段評書常用的開場詞,為今天的話題做一個鋪墊。

談起春秋時期的諸侯國,鮮知君開始也是傻傻分不清楚。分不清楚的原因,主要是在讀書的時候,被幾種說法的給搞蒙了。

第一種說法,來自歷史書上的“春秋五霸”。

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用這個角度去看的話,似乎這幾個霸主都是“公”,另外一個是“王”。

第二種說法,來自《春秋》及《左傳》。

在記錄春秋時代的各類盟會之時,對於諸侯國君稱呼各有不同。

比如公元前656年,齊桓公召集八個諸侯國討伐蔡國及楚國。

四年春,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侵蔡。蔡潰,遂伐楚。

又比如公元前651年,齊桓公主持“葵丘之盟”。

夏,公會宰周公、齊侯、宋子、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於葵丘。

這裡的“公”指的是魯國國君。孔子是魯國人,提到自己國家的國君,因此尊稱為“公”。

提到齊國、陳國、衛國的國君時,用的稱呼是“候”,提到鄭國、曹國用的是“伯”,提到宋國時候用的是“公”,提到許國用的是“男”。

對於楚國而言,雖然自己號稱是“王”,然而《左傳》中對楚國國君的稱呼卻一直是“楚子”。比如《左傳》中記錄“問鼎中原”這件時期,對楚莊王的稱呼就是“楚子”。

這也太複雜了吧,傻傻分不清楚。

“分封諸侯”,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為了講述這個很久很久之前的事,我們先從更久更久以前的事講起。

—————

—————

先來回答一個問題:中國歷史有多久,從哪裡開始?

大家都知道:

———

在講述這個問題之前,先重點介紹一下前兩年比較火的“良渚文化遺址”。良渚文化遺址從發現到最終被列為世界遺產,經歷了八十多年的時間。

1936年,浙江省西湖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施昕更在杭州市良渚鎮發現良渚遺址。1959年,考古學家夏鼐將良渚地區的相關遺址命名為“良渚文化”。在此六十年之後,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良渚遺址被列為世界遺產,對於中國歷史學界是一件非常值得慶賀的大事。

雜談 :分封諸侯的那些事兒

良渚文化的代表——玉琮

然而對於普通大眾而言,除了覺得良渚文化古老、時間很久遠之外,並沒有特別的感覺。鮮知君本人作為在杭州生活多年的人,最初也並不是那麼在意。

如果要用一句話說明良渚文化的重要意義,那就是:

上下五千年

雜談 :分封諸侯的那些事兒

那就是“上下五千年”。

良渚文化印證了中華文明的“上下五千年”。

在良渚文化之前,中國最早可追溯的史前文明遺址,是河南的“二里頭文化”,位於河南洛陽附近。

二里頭文化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遺址。

————————

從夏朝開始,中華文明有了正式的記錄。此後中華文明不斷延續到今天,其中有明確記錄的朝代和所處的年代基本如下:

夏朝,開始於約公元前2070年,結束於約公元前1600年;

商朝,開始於約公元前1600年,結束於公元前1046年;

周朝(西周),開始於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建立周朝,結束於公元前770年周幽王被入侵的戎狄殺掉。

此後,周平王將都城從陝西西安附近,遷到位於中原地區的河南洛陽附近。

歷史進入東周時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春秋戰國時代”,才有比較連貫詳實的歷史記錄。

如果從夏朝算起,中國歷史的最前端只能到公元前2070年左右,距今只有4000年,跟“上下五千年”相比,還差一千年。

這一千年,在中華文化之中就是上古傳說的“三皇五帝”時代。

————————

中國史前文明時代

關於“三皇五帝”,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比較主流的觀點大概是這樣。

基於夏朝,中國人自稱“華夏兒女”。

—————————

“三皇”之中,燧人氏的主要貢獻是鑽木取火,結束了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文明的新紀元。

除此之外,燧人氏的重要貢獻在於他的後代,兒子叫做“伏羲”,女兒叫做“女媧”。最常見的傳說是伏羲和女媧兄妹結合,從而繁衍出人類。

伏羲氏,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他的貢獻是創造了文字,將人們帶進了文明社會。他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人們漁獵,使人民進入捕獵時代。

到目前,伏羲氏牢牢佔據著“三皇”的C位。

神農氏,主要貢獻是“神農嘗百草”,開創了治病救人的歷史。除此之外,他發明了刀耕火種,帶領人民種植糧食,從此人民從採集時代進入種植時代。

除此之外,

——————

不過這些更多是上古傳說,並不是真實的歷史,比如女媧造人、女媧補天這種神話傳說。

真正能夠追根溯源的始祖只有“黃帝”,好歹人家有名有姓。司馬遷在《史記》開篇的《五帝本紀》中的第一句話就是: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

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記載,“五帝”之中,除了黃帝自己之外的其他四個,也都是黃帝的後代。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存在於公元前2700年左右;

雜談 :分封諸侯的那些事兒

顓頊,是黃帝的孫子,存在於公元前2500年左右;

帝啻,是黃帝曾孫(但不是顓頊的兒子),是黃帝的四世孫,存在於公元前2300年左右;

堯,是帝啻的孫子,算下來是黃帝的六世孫,存在於公元前 2200年左右;

舜,是顓頊的七世孫,算下來是黃帝的九世孫,存在於公元前2100年左右;

在舜之後,掌管天下的就是治水的大禹。

最終大禹把天下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所以不被認可為“帝”。後世把大禹作為夏朝的開創者,歸在夏朝的歷史之中。

然而根據《史記·夏本紀》中的記錄,大禹的身份是顓頊的孫子,算下來又是黃帝的五世孫。

雜談 :分封諸侯的那些事兒

等等,堯是黃帝的六世孫,舜是黃帝的九世孫,大禹卻是黃帝的五世孫……這輩分感覺有問題呀?估計司馬遷自己也沒搞懂。反正都是上古傳說,搞不懂才顯得足夠神秘。

讀到這裡,細心的讀者們可能會發現了一個問題。

如果拋開“女媧補天”、“鑽木取火”、“神農嘗百草”之類的上古傳說,即使向前推算到有名有姓的黃帝,中華文明的歷史也只能向前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距今差不多四千七百多年。

上古神話與三皇五帝

這就略顯尷尬了,我泱泱中華文明古國,怎麼能“勉強”才湊得上五千年文明呢?

良渚文化遺址的發現,讓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

與此同時,在2016年經專家實地考察確證,杭州良渚古城外圍的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壩系統(並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壩),距今已經有5100年至4700年的歷史。

這就是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

五帝:黃帝、顓頊(讀作“專虛”)、帝啻(讀作“赤”)、堯、舜;

神農氏還有另外一個大名鼎鼎的名字,就是“炎帝”。加上跟他同時代的“黃帝”,兩個人成為“炎黃子孫”的共同始祖。

說了這麼多,那麼上古時代的“三皇五帝”,跟周朝分封諸侯有什麼關係呢?

這就是分封諸侯的開頭。在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後,首先進行分封的就是上古時代帝王的後代。

分封古代帝王的後代,相當於周朝在宣示自己的政權合法性,說明周王朝是從之前的帝王手中合法繼承來的。

《史記·周本紀》中記載:

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襃封神農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

在這裡,就出現了五個諸侯國:焦、祝、薊、陳、杞。

這五個諸侯國中,除了陳國偶爾在春秋時代露個臉、以及杞國依靠“杞人憂天”這個成語被人記住之外,其他三個基本上沒什麼存在感。

除了五個上古時代帝王的後代,再來梳理一下其他諸侯國的情況。

還差三百年,才能說“上下五千年”。

如果從爵位級別上說,上古帝王的後代們被分封的五個諸侯國,基本都屬於“候”的級別。

那麼其他諸侯國,諸如齊國、秦國、楚國分別是什麼級別呢,讓我們一起往下看。

根據考古發現,良渚文化遺址的年代為距今5300-4300年,持續時間大約1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文化。

——————

首先來看諸侯國中最高級別的“公”。

春秋初期分封的諸侯中有三大“公爵”級諸侯國,也相當於後來的“鐵帽子王”。這就是宋國、虢國、虞國。

分封天下諸侯

雜談 :分封諸侯的那些事兒

在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之後,殷商舊地最初是被封給商紂王的兒子武庚,讓他來繼承並管理殷商地區的人民。為了防止武庚造反,周武王還把他的弟弟管叔鮮和蔡叔處封在武庚邊上,負責監管。

沒多久之後周武王就去世了,周成王年幼繼位。此時武庚索性直接聯合監視他的管叔和蔡叔一起造反,這在歷史上稱作“三監之亂”。

本來想趁主少國疑、四方未定的機會造反成功,沒想到雖然周成王年少,但輔政的周公旦可不好惹。三監造反被平息,武庚和管叔被殺,蔡叔被流放。

周公旦把殷商舊地重新封給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這就是宋國。由於宋國代表著前一代王朝,因此爵位是最高級別的“公”。

“公”的爵位,可以看做是對前代政權的尊重。

這可以聯絡到後來的三國時期,無論是漢獻帝禪讓給曹丕、還是後主劉禪投降司馬氏,在那之後他們得到的封號都是“公”。

諸侯國的爵位級別,從高到低分為五個:公、侯、伯、子、男。

虞國,封給了周文王二伯的後代,以表彰周文王的大伯和二伯主動放棄繼承權,把江山讓給周文王的父親的美德。

周文王姬昌,就是周武王姬發的父親。周文王姬昌的父親叫做季歷,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季歷的大哥叫做太伯,二哥叫做仲雍。周文王姬昌的爺爺,就是被稱為“周太王”的老爺子。

雜談 :分封諸侯的那些事兒

作為老三的季歷,本來是沒希望繼承江山的。在那個時候,如果按照正常的順序,江山應該先傳給太伯,由於太伯沒有子孫,所以江山會傳給二哥仲雍。

關於繼承的順序,鮮知君在講述《鄭伯克段於鄢》這篇文章中,以英國王室的繼承順序進行了分析,歡迎有興趣的朋友點選文末連結閱讀。

然而一方面,由於老三季歷比較賢能,另一方面,季歷有個賢能如同聖人般的兒子,也就是周文王姬昌。於是老爺子周太王便打算把江山傳給老三季歷,然後再傳給孫子姬昌。

大哥太伯和二哥仲雍,在瞭解老爺子的心思之後,主動讓出繼承權,主動跑到南方蠻夷之地去建立了吳國,並且“文身斷髮”,徹底放棄自己的繼承權。

不管是不是後來編的故事,反正結果就是周武王在建立周朝之後,覺得父親周文王能繼承江山,還是要感謝大伯和二伯能夠主動放棄繼承權。

由於太伯沒有子孫,於是周武王把仲雍的後人封在了虞國,並且級別為最高的“公”。

雜談 :分封諸侯的那些事兒

除了虞國之外,大伯和二伯的另一部分後代,就是春秋後期在江湖上呼風喚雨的吳國。

司馬遷在《史記·吳太伯世家》中,對太伯和仲雍放棄繼承權,讓位給季歷的過程進行了具體介紹。

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以避季歷。

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這就是為什麼在《史記》裡記載春秋時代的“十二世家”之中,記錄吳國曆史的《吳太伯世家》排在第一位。即使是對於功勞第一大的姜子牙,記錄齊國曆史的《齊太公世家》也只能屈居第二。

春秋十二世家,指的是春秋時代十二個主要諸侯國的故事。這十二個諸侯國的排序分別為:吳國、齊國、魯國、燕國、蔡國、陳國/杞國、衛國、宋國、晉國、楚國、越國、鄭國。

- 1 -

虢國,被分封給周文王的兩個弟弟:二弟虢仲,三弟虢叔。因此虢國也分為兩個:東虢國和西虢國。

周武王給自己的叔叔封個公爵,算是講究了一下老幼尊卑。

話說回來,“公爵”這個爵位看起來貌似很拉風,然而並沒有什麼用。

在周朝早期,江湖還講究禮節之時,公爵還可以被高看一眼。到了春秋時代,連天子都沒什麼人理會了,公爵也就只剩下一個名號而已。

正所謂“春秋無大義,強者定章程“,

“公”級諸侯國

宋國,由於地方比較大,實力一直不算弱,且經常能夠搞出點事情,因此一直出現在春秋歷史舞臺上。

至於虞國和虢國,命運就比較悲慘。“假途滅虢”這個成語,講的就是晉獻公向虞國借道,滅掉虢國,然後在回程的路上順手滅掉虞國。

晉國作為一個侯爵國,就這麼一下子滅掉了兩個公爵國。

宋國:商朝後代

虞國:周文王二伯的後代

“侯”級諸侯國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齊國、晉國、魯國、燕國、衛國、蔡國等,主要分封物件是功臣與兄弟。

虢國:周文王的弟弟

《史記·周本紀》中記載,周文王分封諸侯。

於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於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魯。封召公奭於燕。

姜子牙是首功之臣,封到齊國。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封到魯國。召公奭(讀作“式”),是周文王及周武王的同宗,被封到燕國。

周公旦的身份最為特殊,他既是大功臣,又是周武王的兄弟。

爵位不重要,實力才是王道

與周武王同父同母的兄弟,總共就有十個。《史記·魯周公世家》之中,對於周武王的兄弟有詳細的記錄: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載。冉季載最少。

同母昆弟十人,唯發、旦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及文王崩而發立,是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在西周建立之後,周武王便分封兄弟為各路諸侯。

武王已克殷紂,平天下,封功臣昆弟。於是封叔鮮於管,封叔度於蔡:二人相紂子武庚祿父,治殷遺民。封叔旦於魯而相周,為周公。封叔振鐸於曹,封叔武於成,封叔處於霍。康叔封、冉季載皆少,未得封。

在平定“三監之亂”之後,攝政的周公旦將殷商之地拆分,其中將康叔封到衛國,將季載封為冉國。

- 2 -

晉國的首任國君是周武王的小兒子叔虞,也就是周成王的弟弟。

“侯”級諸侯國

1、武王伐紂的功臣:齊國、燕國

“伯”級諸侯國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鄭國、秦國。

鄭國受封的時間是西周的末期。鄭國的第一代君主是鄭桓公,也就是“鄭伯克段於鄢”中鄭莊公的爺爺。鄭桓公的身份,是西周倒數第二位天子周宣王的弟弟。

在春秋時代實力強大的諸侯國之中,最後一個獲封的是秦國。

秦國的地盤就在西周的都城附近。隨著周平王將都城東遷至中原地區,秦國成為獨立的諸侯國。最開始秦國的爵位是子爵,但由於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升為伯爵。

2、周武王的兄弟:魯國、蔡國、衛國等

3、周成王的兄弟:晉國

“子”級諸侯國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楚國、吳國、越國。

楚國最初被封只是個子爵,而且被分封到當時是荒蠻之地的南方,於是一直覺得不爽。後來隨著楚國地盤的擴張,實力越來越強。

楚武王熊通想讓周天子提升自己的爵位,卻遭到拒絕,於是乾脆自尊為“王”。然而在《左傳》之中,對於楚國國君的稱呼一直是“楚子”。

和楚國一樣,吳國和越國地處江蘇和浙江地區,在春秋時代也屬於蠻荒之地。

關於吳國,一直到春秋末期的吳王壽夢,也就是吳王闔閭的父親才開始有正式記錄。越國也是一直到越王允常,也就是越王勾踐的父親,才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春秋末期,隨著中原大國的衰落,吳國和越國先後崛起,吳國先後打敗楚國、齊國等強國,與晉國會盟,被尊為天下霸主。越王勾踐在滅亡吳國之後,成為春秋時代的最後一位霸主。

- 3 -

“伯“級諸侯國

“男”級諸侯國中,到目前能查得到明確證據的,只有許國一個。

許國的所在地,就是如今的河南許昌。許國的第一任國君許文叔,據說是姜子牙的後人,在武王伐紂的過程中擔任司法典刑官,後被封為諸侯。

- 4 -

除了“公、侯、伯、子、男”之外,我們接下來說說另外兩種關於“公”和“伯”的稱呼。

第一種,就是“春秋五霸”裡面的稱呼,比如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乃至後續稱霸的吳王闔閭、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等等。

這些稱呼是對歷史人物的尊稱,類似於孔子在《春秋》中稱呼魯國國君為“公”。其實按照上面的介紹,魯國國君的爵位是“候”。

第二種,是一個術語,叫做“天子致伯”或“天子稱伯”,就是天子稱呼一聲“伯”。

“春秋五霸”之中,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都享受過這種待遇。不過“天子致伯”可不是周天子稱呼他們為“大伯”,也不是伯爵,而是“霸”的意思,是對諸侯國君的一種褒獎。

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堪稱尊王攘夷第一人,被天子賜肉並稱伯;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軍,向周天子獻上俘虜,被天子稱伯;秦穆公向西征伐,獨霸西戎,平定西陲,被天子稱伯。

“子“級諸侯國

秦穆公被“天子致伯”這事,被秦國一直吹了三百年。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孝公高掛招賢榜,上面寫的就是秦穆公當年征服西戎、被天子稱伯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