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行業迎來“公建民營”,對託管行業意味著什麼?

託管是什麼

前天,一位行業的朋友把一則央廣網公佈的解讀“十四五”養老、托育的訊息推送給我,很是忐忑:

“這個訊息對我們託管行業到底有啥影響?是不是意味著以後託管都只能公辦?”

托育行業迎來“公建民營”,對託管行業意味著什麼?

首先明確一個概念,

“托育”不等同“託管”。托育的定義是:為家長提供代為收託養育寶寶的服務,經有關部門登記、衛生健康部門備案,為

3

歲以下嬰幼兒提供全日託、半日託、計時託、臨時託等托育服務的機構。而託管針對的主要是

6

歲以上

15

歲以下的在校小學生和初中生。兩者針對的群體和提供的服務方式都有很大區別。很多人誤以為“托育”就是“託管”,所以會對國家的有關政策產生誤解。

當然,一葉而知秋,透過國家對托育行業的政策,也可以分析託

管機構的未來走向。

在我國,教育行業的普惠制肯定要長期存在的。而托育行業的

“公建民營”,也證明了要做好普惠制,民營力量必不可少。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全國政協委員賀丹指出:“公辦民營和購買服務可以減輕財政負擔,實現養事不養人;如果由民營機構來運營的話,管理機制、薪酬待遇等方面會更加靈活,有利於穩定人才隊伍,提高服務供給質量。”言外之意,民營機構的存在是對公辦機構的有益補充,無論是目前的“托育”還是未來的“託管”,民營機構必然有自己的舞臺,甚至可以發揮更主要的作用。

相比托育行業已經被國家關注重視,託管行業目前還屬於監管的盲區。隨著國家對其他教育相關行業的逐步整頓和完善,託管行業最終必然會像其他行業一樣,需要在有關部門登記備案和認證,真正獲得

“身份”。當然,這個也是有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各種規模、質量達不到標準的託管機構將會成為過去,真正留存下來的都是專業能力強、品牌效應好的託管機構。所以,目前的託管機構更應該抓住機會,以提升專業度和品牌力為目標,以應對即將到來的市場變化和政策變化。

同時,目前國內公辦學校實施的校內託管和延時放學都是以普惠制、解決大多數家庭的需求為目標,這也意味著同時釋放出的精英化、貴族化的市場份額,最終是要由民辦託管機構來佔據。可以預見,一方面普惠制的市場中民辦託管機構會承擔

“公辦私營”的任務,一方面高階化的市場同樣需要民辦託管機構來滿足需求。正如專家權威對托育行業的解讀,同樣可以用於託管機構:“專業能力強、品牌效應好的民營機構反而會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