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引以為傲的軍工產業是如何荒廢的?

俄烏衝突剛剛爆發的時候,大多數人都以為這就是一場閃電戰,以俄羅斯的戰鬥力,打擊烏克蘭應該是很輕鬆的事情。

可是到目前為止,這場戰爭明顯已經陷入了持久狀態,而且打得越久,俄羅斯軍事工業短板暴露得越多。

這讓很多人都不可思議,當年的蘇聯,可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軍火出口國之一,蘇聯的軍工產業,不僅規模龐大、品種齊全而且技術領先,可繼承了蘇聯大部分產業的俄羅斯,為什麼在軍事產業發展上,卻和蘇聯產生了如此大的差距呢?

俄羅斯引以為傲的軍工產業是如何荒廢的?

資金短缺,發展困難

1988年的時候,蘇聯的坦克年產量已經達到了2000輛以上,平均7個小時就能造出1枚導彈,每年生產的作戰飛機數量甚至相當於美國空軍全部飛機的總和……

龐大的軍事工業讓這個國家像個巨人一樣,屹立於國際社會。可是,這個巨人轟然倒塌以後,完整強大的軍事體系不得不分散到各個國家手中。當然,分得最多的還是俄羅斯。

俄羅斯繼承的原蘇聯軍工廠有2000家,還有近500萬的工人以及大部分的軍工資產。

看起來俄羅斯好像佔了很大的便宜,但是,大有大的難處。這些資產對俄羅斯來說,更像是個沉重的包袱。

在蘇聯的經濟體制下,各個軍工廠之間分工非常細緻,僅僅一家坦克往往就需要700多家合作單位才能生產。

俄羅斯雖然分的產業鏈很多,但並不是全部。對於產業鏈來說,不完整就幾乎等於沒有。

俄羅斯引以為傲的軍工產業是如何荒廢的?

所以,俄羅斯不僅不能享受巨大軍工資產帶來的優勢,還要負擔臃腫的體系帶來的鉅額資金投入。可是,俄羅斯哪裡有那麼多的資金可以投入進來呢?

俄羅斯繼承的蘇聯,本就是一個經濟已經瀕臨崩潰的爛攤子。尤其在政府實行“休克療法”之後,經濟不僅沒有出現奇蹟,反而不可遏制地滑向谷底。

更雪上加霜的是,不僅國內沒有資金支援,來自國外的資金也迅速縮水。因為冷戰的結束,讓國防訂貨和軍事出口的數量急劇下降。

1991年訂貨單減少30%,1994的軍工生產規模,僅相當於1991年的6%,戰略火箭和核潛艇的生產已經降到最低水平,有的核材料甚至已經完全停止了生產。

如此慘淡的訂貨量,導致大批工廠停工,25%已經瀕臨破產,其餘的大部分軍工企業只能靠吃蘇聯的老本勉強維持基本運轉。

在這樣的情況下,軍工企業想要研發裝備、創新更是難上加難,因此也就造成了武器出口訂單的進一步減少,形成了惡迴圈。

而資金的短缺帶來的影響還遠遠不止這些。

俄羅斯引以為傲的軍工產業是如何荒廢的?

人才流失,管理落後,創新艱難

對於國家發展來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可是在軍工企業破產的威脅下,人才和科技的發展也難以為繼。

因為經濟的萎靡不振,俄羅斯的國防科研經費也在逐年縮減。

俄羅斯所接手的科研單位,需要的經費佔過去蘇聯國防科研經費總額的88%。

到了1993年,國防科研經費只佔了俄羅斯國防開支總額的7。2%。因為經費的缺失,科研人員的待遇也直線下降。

俄羅斯的軍事研究人員得到的經費,只有同期日本的三十五分之一、同期美國的五十分之一,很多人不得不去做副業來維持生活。

因此,短短十年間,將近50萬的一流俄羅斯科技人才流失到了美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家。

俄羅斯引以為傲的軍工產業是如何荒廢的?

還有一批科研人員,因為政府的“軍轉民計劃”,流失到了民營部門,去研發洗衣機、電視機、吸塵器等輕製造業。

剩下的為數不多的科研人員,基本上都屬於年齡較大,甚至接近退休的。

新的科技工作者也因為薪資的顧慮,選擇向能源或者金融行業工作,而不去軍工企業。

人才出現大幅斷檔,這也直接導致了俄羅斯科研實力的滑坡和研發能力的下降。

在這次衝突中,俄羅斯使用的很多武器依然是前蘇聯時期的過時武器,像KH-22 和KH-59空地導彈、KH-101巡航導彈、蘇-35戰機等。

因為武器的缺乏,俄羅斯還不得不把昂貴的S-300防空系統當做遠端火箭炮使用。

俄羅斯引以為傲的軍工產業是如何荒廢的?

人才的流失不僅導致科技創新的失敗,整個軍工企業的管理也開始變得落後。

為了增加外匯收入,俄羅斯政府曾嘗試大力向亞洲和西方擴寬軍火銷售的市場,但是十分困難。

因為現存的很多俄羅斯軍工企業,由於管理落後,導致大部分人還保持著等、靠、要的老舊觀念,競爭意識十分淡薄。

企業內部還有大量的人浮於事、作風拖沓、官僚主義等問題,也導致了武器生產質量的下降。

在出口的很多武器中,還經常有以蘇聯時期的“壓倉貨”冒充新品的事情。僅2003年,外國客戶就向俄軍火商提起861起索賠。

俄軍工企業的售後服務也做得很不好,經常拖欠國外客戶的零備件供應和售後保養服務。

糟糕的質量和更糟糕的售後保障嚇跑了很多潛在使用者,很多國家陸續轉向了西方產品。

再加上國家局勢的影響,中東、東歐、非洲以及拉美等地的武器銷售份額也在逐漸下降,這導致了俄羅斯的傳統銷售市場也受到了極大的打擊。

從2006年起,俄羅斯在國際軍火市場所佔的份額就在持續回落,後續也基本一直處於乏力狀態。

面對這些問題,俄羅斯政府決定重整軍工產業,進行改革。

嘗試改革,步履維艱

因為軍工產業問題嚴重,俄羅斯政府嘗試對軍工產業進行轉型,但是,船大難調頭。克里姆林宮的軍工產業轉型之路走得十分艱難。

俄羅斯引以為傲的軍工產業是如何荒廢的?

早在1992年,俄羅斯政府就嘗試實行軍轉民,試圖讓花費龐大的軍工產業自己養活自己。

按照俄羅斯政府的計劃,要將70%的軍工產業轉向民品生產。按照這個目標,俄羅斯政府需要花費1500億美元和15年的時間。

在最開始的時候,軍工企業還能供應國內市場的全部電視和縫紉機,以及97%的電冰箱和錄音機,摩托車、洗衣機、吸塵機也能供應70%左右。

但是,自從俄羅斯實行“休克療法”以後,許多國有企業一蹶不振,再加上它們生產的民品工藝粗糙、外形笨拙,銷路也越來越少。

隨著國外商品的湧入,許多企業連最後的資金儲備都用盡了,淪落到連水電費都交不起的地步。

俄羅斯引以為傲的軍工產業是如何荒廢的?

短短兩三年時間,大部分企業就宣佈停產,較高檔的電視機、洗衣機等基本不再生產。

有的企業為了開工,甚至開始用高水平的工藝和裝置,生產煎鍋、帳篷、潔具等物品,即使如此,開工率也僅僅只有50%。

而且當時政府承諾的1500億補貼也沒有到位,也加劇了軍轉民企業的失敗。

軍轉民失敗以後,俄羅斯政府又開始提出了私有化。1994年,除了負責航空航天以及核武器的戰略性企業繼續保持國有以外,其餘的1400家軍工企業被推向市場。

可是當時市場經濟體制並不規範,國內的軍工企業為了爭奪市場訂單,開始出現相互傾軋、打壓同行的情況。

俄羅斯引以為傲的軍工產業是如何荒廢的?

報復、反報復、反反報復在俄羅斯的軍工企業中屢見不鮮,這種惡性迴圈導致了訂單和客戶的大量流失。

在一些企業內部,高層管理人員還勾結軍隊一起貪腐,榨取國防經費,卻不進行生產。

最後導致大量國有資產進入個人腰包,軍工潛力越來越低,原有的產業鏈也進步一壞死。

隨著本國軍工產業的不斷衰弱,現代化軍隊的不斷升級,俄羅斯再想進行改革的成本和阻礙也越來越大。

過去十年,俄羅斯的國防預算已經增加了10倍,可依然滿足不了軍隊現代化的要求。

俄羅斯引以為傲的軍工產業是如何荒廢的?

如今的普京政府再一次提出,採取各種措施加強軍工技術基礎建設,制定相關法規以改善商業運營環境,加強與發達國家的軍功技術合作等方向來振興國內軍工企業。

為了推進裝備的更新換代,俄羅斯還出提高國防的採購水平,進一步整合軍工力量。

但是,俄羅斯的關鍵技術已經普遍落後西方10-20年,整體軍工事業也是千瘡百孔。俄羅斯想要重振雄風,重回當年蘇聯的軍工地位,還有很多的困難要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