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與漢宣帝, 兩位西漢大帝誰更成功? 前者是“巨人的肩膀”

漢宣帝帶領西漢達到極盛。但若說到個人成就,他與自己的曾祖父漢武帝相比還是略遜一籌。

漢武帝跟秦始皇很像,是中國帝王圈裡的“巨人”;後世王朝的興盛、帝王的成功,都是站在他們的肩膀之上。漢宣帝就是第一個受益者。

漢武帝與漢宣帝, 兩位西漢大帝誰更成功? 前者是“巨人的肩膀”

從秦到漢初,中國大一統王朝的治理模式曾經長期處於摸索狀態。

秦始皇被譽為“千古一帝”,是因為他並六國、建立統一帝國,為後世封建王朝打造了疆域的基本輪廓;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消除了春秋戰國以來支離破碎的局面;廢封建、推郡縣,打破階層的藩籬,推動中國社會由貴族精英制邁入平民時代。在思想、制度、文化多方面大破大立,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初具雛形。

但是如此充滿新氣象的王朝,為啥迅速二世而亡?不是因為法家的“嚴刑峻法”,也不能歸咎為帝王獨斷專行(秦朝的所有大事其實都會經過“君臣集議”來決定),而是因為役使民力過度。

漢武帝與漢宣帝, 兩位西漢大帝誰更成功? 前者是“巨人的肩膀”

隨後劉邦戰勝項羽、建立西漢,是平民階層的巨大勝利。新王朝的帝王以及功臣集團,都不是過去千百年中佔據主導地位的貴族,所以得名“布衣將相”。

在國家治理模式方面,西漢顯然吸取了秦朝的教訓。既然“嚴刑峻法”不足以亡國,西漢便經由秦朝故吏蕭何建章立制,整體格調是“漢隨秦制”;但漢與秦最大的區別,就是在民力的使用上完全相反——所謂的“無為而治”,核心思路是恭儉無為、與民休息,具體舉措包括軍吏歸農、輕徭薄賦、勤儉節約、重農抑商、抑制豪強、對外和親等等,它既反映了大亂之後人們對休養生息的渴望,也體現出了平民統治集體的樸素治國邏輯。

與這種治理思路相吻合,興盛於戰國晚年的黃老之術大行其道,成了統治階層的共識。除此之外,法家刑名之學、陰陽五行理論也很有市場。

漢武帝與漢宣帝, 兩位西漢大帝誰更成功? 前者是“巨人的肩膀”

透過這種務實的治理思路,西漢獲得了數十年的休養生息期,並且誕生了青史留名的“文景之治”。

但其中蘊含的被動、消極特色,卻也讓漢朝面臨著重重隱患。早在漢文帝時期,青年才子賈誼就將帝國的危機總結為“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嘆息者六”。其中最突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無為而治,實際上是因循守舊,漢初的制度、法律幾乎完全照搬秦律,比如夷三族、妖言令、挾書律等苛政直到文帝時才逐漸廢除。但這只是具體細節的修修補補,漢朝若要長治久安,離不開成體系的指導思想。

第二,諸侯王勢力逐漸壯大,而且與中央朝廷皇帝之間的血緣關係逐漸疏遠,不臣之心昭然若揭,甚至還爆發了七國之亂,大一統帝國存在分裂風險;

漢武帝與漢宣帝, 兩位西漢大帝誰更成功? 前者是“巨人的肩膀”

第三,經濟的持續繁榮,卻也帶來了土地兼併、貧富差距拉大等副產品。一方面,公侯將相、富商大賈利用寬鬆的政策積累了大量財富;但在同時,許多農民為了躲避賦稅而脫離戶籍淪為“亡人”,或者賣身給權貴富豪為奴婢,導致社會矛盾凸顯,中央政府的人力資源、財政收入大幅下滑。

第四,傳統貴族雖已消失,但軍人、遊仕、商人甚至遊俠則不斷嶄露頭角、進入政治舞臺,成了特權階層。依靠這些人,顯然不是政權長治久安之道。

第五,在邊境上,軟弱退讓換不來和平與尊重,單純的和親政策,卻助長了匈奴的野心,他們時不時南下搶掠,極大威脅著中原王朝的安寧。

概而言之,無為而治雖然有助於休養生息,但黃老之道的消極、妥協本質,卻也給王朝造成了巨大發展障礙。文、景二帝雖然在應對諸侯王方面進行了努力,但若要系統性地消除各領域的隱患、將大一統帝國捏合成型,必須要有一攬子的解決方案。

漢武帝與漢宣帝, 兩位西漢大帝誰更成功? 前者是“巨人的肩膀”

漢武帝一個人就幾乎解決了上述所有難題,完成了理應由幾代人循序漸進推進的系統改革。

指導思想層面,根據賈誼《政事疏》、董仲舒《天人三策》兩大雄文提出的思路,推行“復古更化”的治國理念,“據舊以鑑新”,實現了由黃老而儒學、的政治主導思想的大扭轉。以教為先,興太學,置《五經》博士,遍建庠序,建立了社會教化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教育制度;

與思想改革相配合,漢武帝實行“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的用人和學術文化政策(意味著諸子百家朝廷照舊錄用),並且輔以日益健全的察舉制,建立了領先世界的文官制度;

建立兩套官僚系統:大將軍、尚書等組成“中朝”,主管決策;丞相領先構成“外朝”,主管政務,加強皇權、削弱相權的同時,也打破了貴族擔任政府首腦的管理,促進了權力中樞的穩定;

漢武帝與漢宣帝, 兩位西漢大帝誰更成功? 前者是“巨人的肩膀”

推行“推恩令”,以恩威並施的方式徹底解決了諸侯王對政權的威脅;完善監察制度,頒佈了被譽為“二千年良法”的《刺史六條》;

徙豪強入邊,推行鹽鐵專營,收回鑄幣權,施行均輸、平準制度,打擊商人資本的無限擴張;

創設樂府,行“詩教”,建立中國文獻庫和儲存文化遺產的文化制度。建年號,改正朔,修郊祀,易服色,建明堂,行太初曆;

對外南收兩越,東定朝鮮,北逐匈奴,平西羌,撫西南夷,通西域,開疆拓土,中華文明向周邊強勢擴張。

漢武帝的改革,涵蓋了教育、學術、文化、政治、經濟、軍事制度、曆法等所有層面,以此為基礎,漢朝被打造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強大的多民族的大一統國家。

漢武帝與漢宣帝, 兩位西漢大帝誰更成功? 前者是“巨人的肩膀”

但凡事都伴隨著代價,在開創上述文治武功的同時,西漢也面臨著國力被嚴重消耗、百姓負擔沉重、階級矛盾激化等危險,後世甚至評價“武帝有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

因此,歷史再次進入了休養生息的階段。漢武帝晚年頒佈《輪臺詔》,向天下謝罪悔過;隨後實行“富民”政策,以示範後世。

緊接著,霍光輔佐漢昭帝期間,延續、發揚了漢武帝晚年的政策。對內,他們多次下令減輕賦稅、裁汰冗員;對外,改變積極作戰的政策,軟硬兼施,推行邊境安定。這些與民休息政策的推行,極大促進了西漢經濟的恢復發展,有效控制了漢武帝遺留下來的各項矛盾。

當時的西漢,一方面承接漢武帝之餘威,另一方面重拾文、景休養生息的優良傳統,效果立竿見影,史稱“百姓充實、四夷賓服”。

漢武帝與漢宣帝, 兩位西漢大帝誰更成功? 前者是“巨人的肩膀”

而漢宣帝則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漢昭帝21歲就英年早逝,隨後的昌邑王劉賀僅僅當了27天皇帝就被廢除,生於民間的漢武帝曾孫(戾太子劉據之孫)劉病已進京為帝(為了方便人們避諱,後改名劉詢),這就是漢宣帝。

在霍光的輔佐下,漢宣帝繼續推行與民休息的方針。後來即使霍光病死、霍家被滅的情況下,這一政策也沒有改變。而且,由於曾經飽嘗人間疾苦的緣故,漢宣帝在承襲文景、漢昭之政的同時,還充分體現了自己獨有的特色:以空前力度整頓吏治。

為了加強集權、打壓不安定因素,曾經的文、景、武都喜好任用“酷吏”為爪牙,但漢宣帝是另一種思路。他一項反對苛政,強調所有官員必須遵紀守法,為此完善了監察、考核制度,“信賞必罰,綜核名實”,還經常派出丞相、御史以及其他官員巡行全國,檢查各地官員工作。對於瀆職、翫忽職守的官員採取極為嚴苛的懲處。

比如一向精明能幹、人稱名臣的京兆尹趙廣漢,在一次執法時出現偏差、導致誤殺,結果被漢宣帝下令腰斬;河南太守嚴延年由於執法過於嚴酷,被當眾處死。

漢宣帝對官員主張執法嚴明、嚴格考核,但同時卻也不斷減輕刑罰,他主導廢除了多項連坐名目,將西漢初期的“仁政”理念發揚光大。

漢武帝與漢宣帝, 兩位西漢大帝誰更成功? 前者是“巨人的肩膀”

對外,漢宣帝抓住匈奴實力江河日下,內部分崩離析的機會,對其進行分化。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匈奴對漢朝的威脅被解除;同時還設定了西域都護,對西域進行直接管轄,進一步促進了中原王朝的控制力、影響力。

對於漢宣帝的政績,後世可謂讚不絕口,如“吏稱其職,民安其業”,“邊境安,四夷清,單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樂”,史稱“孝宣之治”。中原大一統王朝建立以來,從未有過如此耀眼的治理成果;無論政治,還是經濟、軍事、文化、民生,都首次趨近完美。

單就成績來看,漢宣帝可謂西漢最為成功的帝王。但就像當初漢武帝對兒子劉據說的那樣:“吾當其勞,以逸遺汝,不亦可乎?”我把最辛苦的事都幹了,把安逸留給子孫,不也是美事一樁嗎?

事實確實如此——歷史要實現進步,必定避不開一些代價,所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漢武帝的全面創改、文治武功,不僅為兒子漢昭帝、曾孫漢宣帝提供了“巨人的肩膀”,也為後世的帝王們夯實了基礎。史書中獨獨稱他“雄才大略”,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