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有名的油炸小吃,炸回頭、炸三角、炸羊尾!外焦裡嫩,脆!

炸回頭北京哪裡有

從前有這麼一首詩,跟一老北京小吃有關:

光明何處苦難求,前路茫茫正可鍤。

座客群驚名目別,驀然聽得喚回頭。

詩中說的東西,就是鼎鼎有名的“炸回頭”。沒吃過的人不知道,炸回頭乃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特有的一個品種,它的長相個性奇特,就像是一個個元寶餛飩,顏色金黃而透亮,吃起來則外焦裡嫩,味道鹹香。

有人說它類似餃子,但是它更像煎餃,又有些像是鍋貼。然而,炸回頭卻有自己的特色,既不像煎餃,也不像鍋貼。

炸回頭作為回族人制作的一種清真食品,通常用的是牛肉餡兒。只要上北京的清真館子,必然少不了這種特有的小吃。做出來的炸回頭色澤金黃,皮焦餡嫩,口味鮮香,老少咸宜,是有名的清真小吃之一。不過在回族人看來,它就是一種特色的有餡兒燒餅。

然而,不是每個師傅都會做這玩意兒,更不要說把它做得地道而美味。

老北京有名的油炸小吃,炸回頭、炸三角、炸羊尾!外焦裡嫩,脆!

另外,老北京還有一種跟它類似的食品,叫做“炸肉火燒”。它跟炸回頭不同的地方在於,麵皮是圓形,放肉餡封口油炸。

可以說,這兩種東西都是回族人的齋食,每當“開齋節”時,他們必不可少地要吃。當然,在平時的話,回族人也可拿來當作小吃。自然,其他民族的北京人,也可以隨時在清真店裡買到。

那麼,炸回頭這種既像煎餃,又像鍋貼的玩意兒,到底是咋做的?

首先,它需要的原料大致有面粉、牛肉、青菜、料醬、精鹽、蔥花、薑末、花椒、芝麻油、植物油。

做的時候,先將鮮牛肉洗淨,用絞肉機絞成蓉。花椒用開水泡透取用花椒水。青菜洗淨,切碎擠去水分。盆內加牛肉末、花椒水、青菜末、蔥花、薑末、料醬、精鹽及芝麻油拌勻成餡。

然後,在鍋內加上清水,燒至將沸的時候,將一斤麵粉倒入攪勻成燙麵,倒在抹過油的案板上餳片刻。

接著,另取一斤的麵粉加水和成麵糰,與涼涼的燙麵摻在一起,搓成條,摘成面劑,擀成圓皮,放入餡料包成長餃形,對疊兩角,使之粘住,即成元寶形“回頭”。最後一步,就是在鍋內加油燒熱,下入回頭生坯,炸至金黃色時,這炸回頭就算做好了。

不過有人吃著吃著可能會問,“炸回頭”這個名兒到底是怎麼來的?甭說,這個名兒的來歷還有個有趣的故事。

話說大約在晚清時的光緒年間,瀋陽有一姓金的人家,為了謀生,在北門裡附近開了一間燒餅鋪。誰知,開店兩個月來,也許是經營不善,也許是做得不合口味,反正是燒餅鋪的生意很不景氣,顧客寥寥無幾。

眼看到了中秋佳節,上門光顧的客人更少,生意也更加蕭條。到了這天中午,竟沒有一個顧客上門,店主的鬱悶可想而知。

於是乎,店主打算今天不做生意了,早點回家團圓。店主取了一些銅錢,在街上買了一些牛肉,就在自個兒店裡,將牛肉剁成肉餡,再把自己的燒餅面擀成了薄皮。然後,店主就一折一疊地,把它包攏起來,準備回家過節自個兒食用。

誰知不巧,這時候突然從外頭進來了一位官差,看來是餓極了。那人進店裡一瞅見鍋中所烙的玩意兒,看起來造型新奇,啥也沒問,管店主就要這東西。

店主還納悶呢,想做生意的時候沒人,不想做生意的時候,偏偏有人上門,而且還要吃給自己準備的東西。店主原本想說這是給自家做的,不賣給外人的,但轉念一想,不能不賣,也不敢不賣,面前可是個官爺,自己一個小平民,哪敢得罪呢。

店主做好後,端給那位官爺。萬萬沒想到,那位官爺一嘗,連連誇口,實在美味。更沒想到的是,這位官爺吃完了,似乎還沒過癮呢,當即告訴店主,再烙一盒這東西來,送到館驛。官衙裡的那些官差們,吃了這家的燒餅後,個個讚不絕口。

打那以後,這家店裡的這種食品一下子名聲遠揚,傳遍了城內城外,官民個個爭相購買。這也許應了一句俗語: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這家店裡原本冷清的生意一下子紅火起來,日益興隆,因而,這家店特意給自己的東西取名為“炸回頭”。

再後來,這種炸回頭從東北流傳到了北京城,漸漸地,就在京城裡流行起來,進而成了北京的風味小吃之一。

不過,還有另外一種說法,由於這種食品在包的時候,要將麵皮四面回頭,而且經過一番滾油煎炸,因而取名為“炸回頭”。

不管是哪種說法,炸回頭這種餡料食品成了男女老少人人愛吃的一種美食。

老北京有名的油炸小吃,炸回頭、炸三角、炸羊尾!外焦裡嫩,脆!

除此之外,老北京同類比較有名兒的炸制小吃,還有另外兩種,一個是炸三角,一個是炸羊尾。

什麼是炸三角?因為這東西為三角形狀,有點像南方粽子的形狀,但卻是一種炸制面食,因而俗稱“炸三角”。

據說,炸三角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在《帝京歲時記勝》中就有記載:“正月薦新品物,則青韭滷餡包,油煎肉三角。”

它的表面焦脆而不硬,吃起來味道清香鮮美。從前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裡,還經常能聽到“油炸的,三角哇,蝦米韭菜餡的”的吆喝聲。

那麼這個炸三角是怎麼做的?

通常它要用到麵粉、豬肉、雞蛋、韭菜、豬油、溫水,以及醬油、精鹽、薑末、味精、香油、水澱粉、豆油等輔料。

製作的時候,第一步,先將豬肉剁成蓉,韭菜洗淨切成末,雞蛋打散炒熟,勺內加底油燒熱,放入肉蓉煸炒,隨即加入醬油、鹽、薑末,熟時加入味精,用水澱粉勾芡,淋上香油盛出,再加入韭菜末和炒好的雞蛋拌成餡。

第二步,將麵粉用豬油和溫水和成麵糰,揉勻揉透,搓成長條,揪成小劑子,把劑按扁擀成圓餅,用刀從中間切成兩半。然後將半圓形餅對摺成扇形,把雙邊的直邊捏緊鎖成花紋,撐開裝上餡,再把口捏緊鎖上花紋就成生坯。

最後一步,把生坯下入旺油鍋內,用中火炸熟,等到呈深黃色,撈出來即可。

根據餡兒,炸三角通常分葷、素兩種。從前,北京“都一處”的炸三角最為有名。可惜如今,都一處也很少製作了。因為這種傳統小吃,很少有人品嚐了。

老北京有名的油炸小吃,炸回頭、炸三角、炸羊尾!外焦裡嫩,脆!

至於炸羊尾,則是北京清真風味的一道甜菜,而且許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的是,它是一道素菜,而不是葷菜。

雖然這小吃名為“羊尾”,其實不是真的羊尾巴,而是選用上等質量的紅小豆熬煮,經過去皮、洗沙等數道工序,製成豆沙餡,再掛勻蛋清糊後油炸而成的。

這種菜,據說始創於清朝末年,最初原本是用真正的羊尾肉作餡炸成的,但是,由於太油膩,而且羶味過大,因而並不怎麼受人歡迎。

到了後來,廚師為了贏得更多的顧客,於是進行了改進,索性將羊尾餡改換成了豆沙餡,但是形狀和顏色都保持原來的樣子,竟大受歡迎。所以,這個新玩意兒,還叫原來的舊名兒——炸羊尾。

不僅如此,這種老北京甜菜“炸羊尾”做出的形狀也酷似羊尾呢。可以說,炸羊尾是中餐裡的象形菜,就像其他相似形狀命名的菜品,諸如松鼠魚、杏乾肉、荷包蛋、幹炸響鈴、馬蹄燒餅等這些小吃一樣。

那麼,這種特色小吃是怎麼做的?製作的時候,需要精選的雞蛋清、細紅豆沙、山楂糕、白糖、幹澱粉、少量香菜。

做這個菜,相當麻煩,成敗全在蛋清糊上。首先將雞蛋的黃和清分離,然後將雞蛋清由慢漸快抽打攪動起來,按照同一方向繼續用力攪動。動作要大,要把空氣打進去,才能使得蛋糊全成為泡沫,直到豎起一根筷子不倒,然後加幹澱粉打勻備用。若有打蛋器就方便多了。

至於紅豆沙餡,需要揉成蛋黃大小的球,掛上一層打好的高麗糊,比麻團稍大。油鍋燒至五成熱的時候,再投入原料。

還有另一種方法,就是把蛋清糊用瓷湯勺舀出下鍋形成半球體,片刻後蛋清糊略定型,趁上半部鬆軟時放入豆沙球,然後再舀半勺蛋清糊蓋上蓋兒,使之成為球形。炸時注意翻身,以便火色均勻。

等到炸定型後一一撈出來,待油溫升高回鍋再炸,至羊尾呈微黃色,控油出鍋。裝盤之後撒上白糖並點綴細金糕丁即成。

總歸一句話,炸羊尾屬於甜品中的“細活兒”。這個菜一看外觀,二吃口味。

外形上看,它豐滿美觀,造型獨特。顏色均勻,微黃不煳。吃起來,蛋清殼口感鬆脆,豆沙餡味道香甜。

在北京的一些飯店想吃這個炸羊尾,要到清真館才有。大多數人都喜歡,尤其適合老人和兒童食用。

由於做此菜打蛋相當花費時間,所以想吃的話,要一開始就要點。如果快吃完了才點,可能要等上很久,也許只能打包了。但是打包很不好,到家就“塌”了。

老北京的油炸小吃,如炸回頭、炸三角、炸羊尾……而且花樣繁多,口味迥異,只有在北京待久了,才能有機會嚐到這麼多的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