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公私合營的陶瓷生產歷史老照片,這才是工匠精神

公私合營的方式是什麼

1960年代,公私合營的陶瓷生產歷史老照片,這才是工匠精神

一、畫面是鼎豐窯廠公私合營前的資方窯廠。

新中國60年代,博山陶瓷生產的老照片。陶瓷生產流程最早用的是牛拉大碾粉碎原料,手工擱做碗、盆、罈子,成型以後、烘乾、掛釉、裝窯、封頂。燒成後,扒窯頂,扒窯門。窯內冷卻2天,這樣陶瓷才算大功告成。到上世紀60年代,陶瓷生產才逐漸有了半機械化、機械化的生產工藝。

1960年代,公私合營的陶瓷生產歷史老照片,這才是工匠精神

二、畫面是博山陶瓷廠用牛拉碾粉碎做陶瓷原料,全靠人工和牛來完成,是真正意義上的純手工製陶。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後李文化時期,博山境內人們就開始築窯,用焚柴的方法燒製陶器。

1960年代,公私合營的陶瓷生產歷史老照片,這才是工匠精神

三、畫面是鼎豐窯廠硫酸罈子成型車間。工匠們正在忙碌著,這些陶器就是這樣純手工打造。

南北朝時,博山陶瓷工匠由陶向瓷的歷史性飛躍,從技術上得到大大提升。淄川寨裡窯成為中國北方唯一的青瓷產地。

1960年代,公私合營的陶瓷生產歷史老照片,這才是工匠精神

四、畫面是鼎豐窯廠裝窯。工人們小心翼翼的將半成品陶器裝窯,等待燒製。

明代,博山出現“陶者以千數”的盛況。清康熙、雍正、乾隆年代,博山陶瓷發展迅猛,以“瓷城”聞名遐邇。

五、畫面是博山陶瓷廠裝窯時的絮儡子,就是裝匣體。

工人們正在有序的工作著,他們要時刻注意陶瓷的搬運,一不小心可能就要前功盡棄。有一種工匠精神。

1960年代,公私合營的陶瓷生產歷史老照片,這才是工匠精神

六、陶器裝窯完畢,要用陶土磚有次序地蓋好窯頂。陶土磚耐火耐高溫,用來封頂是最好的方法。接下來就準備點火。

七、點火之後,工匠們在一起研究燒成陶器成品的最好方法,通常是有經驗的師傅結合天氣和溫度完全憑經驗來判斷。

1960年代,公私合營的陶瓷生產歷史老照片,這才是工匠精神

八、畫面是博山陶瓷廠正在燒火的大窯。燒製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絲毫不能馬虎,火候和時間要掌握正好。燒製的過程都有專人值班看守。

1960年代,公私合營的陶瓷生產歷史老照片,這才是工匠精神

九、畫面是鼎豐窯廠出窯。工人們正在往窯外搬運燒製成的陶器,這樣一窯陶器才算燒製成功。

選自王乃高攝影作品,感謝老一輩攝影家留下的珍貴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