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古人預防傳染病的保障

人類在與傳染病作不懈鬥爭的過程中,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如古人認為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預防傳染病的保障,這一經驗在文獻中多有記載。

1.

環境衛生

早在周代時的《禮記·內則》中記載:“ 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說明古人在清晨時,就有清掃庭院、室內的良好習慣;而在宋代溫革的《瑣碎錄》中記載:“溝渠通浚, 屋宇潔淨無穢氣, 不生瘟疫病”, 在清代王士雄的《霍亂論》中記載“疫癘流行……平日即宜留意, 或疏浚河道, 毋使積汙, 或廣鑿井泉, 毋使飲濁。直可登民壽域”。從溫革、王士雄文獻記載可知,保持暗溝明渠的通暢、水源的清潔、樓宇的整潔的習慣對預防傳染病具有重要意義。

衛生——古人預防傳染病的保障

2.

個人衛生

除了要保持環境衛生外,還有注意個人衛生。首先是不隨地吐痰,如在應邵《漢官儀》中記載:“武帝時以安國為侍中……特聽掌御唾壺。”說明早在西漢時期的武帝就已經使用“唾壺” (即痰盂) 。其次,要勤洗澡。如《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凡時行疫癘, 常以月望日, 細銼東引桃枝, 煮湯浴之。” 再次,勤洗嗽,如在元朝的郭金玉《靜思集》中記載有“南州牙刷寄來日, 去膩滌煩一金直”內容, 說明當時已習慣用牙刷清潔口腔。

3.

飲食衛生

由於古人早就知道“病從口入”的道理,他們除了注意環境、個人衛生之外,還講究飲食衛生。首先,在飲水方面,要求水質潔淨,為此,古人廣泛使用水井,不僅在井口設井欄、井蓋以避免汙染,而且在井底淤積汙泥等也要清除,如在《易經·井卦》中記載:“井泥不食”等內容。在京房《易傳》曰:“河水清, 天下平。”這說明搞好飲水衛生與預防傳染病的關係極為密切。其次不喝生水,早在《呂氏春秋·本味篇》中記載有:飲水必須“九沸九度”。再次,在食品方面。古人注重食物的保鮮。如《淪語·鄉黨》中說:“魚餒而肉敗不食, 色惡不食, 臭惡不食”。點明不食用變質腐敗的食物。

衛生——古人預防傳染病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