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事”之洛陽老秦說(三)

諸病源候論

曰:

若寒溫乖適,經脈則虛,有風冷乘之,邪搏於血,或寒或溫,寒則血結,溫則血消,故月水乍多乍少,為不調也

是這麼論述月水不調之月經量少的。月經量少是目前大多女性面對的一個問題,月經量少指

月經週期基本正常,經量明顯減少,甚或點滴即淨;或經期縮短不足兩天,經量亦少者。

“月事”之洛陽老秦說(三)

中醫臨床上辯證月經量少主要根據月經色、質的變化,並結合全身證候、舌脈進行綜合分析,辨其虛、實。

虛者或因化源不足血海虧虛;或因精血衰少,血海不盈。實者多由瘀血內停;或痰溼陰滯,經脈變阻,血不暢行。

治療原則重在補腎養血,活血調經,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一般分為以下四種證型:

1、

血虛:素體血虛,或大病久病傷血,營血虧虛;或飲食勞倦,思慮傷脾,脾虛化源不足,均使血海不充而致經量減少,主要證候:月經量少,或點滴即淨,色淡無塊,或伴頭暈眼花,心悸怔仲,面色萎黃,小腹空墜。舌淡紅,脈細。

證候分析:營血衰少,血海滿溢不足,則經行量少色淡。血虛不能上榮於腦,則頭暈眼花。血不養心,則心悸怔忡。血不營於肌膚,則面色萎黃。血虛胞脈失養,則小腹空墜。舌淡紅,脈細,均為血虛之象。 治法:養血調經。

2、腎虛:稟賦素弱,或少年腎氣未充,或多產(含人工流產、屢孕屢墮)房勞傷腎,以致腎氣不足,精血不充,血海不盈因而經量過少。主要證候:月經量少,色淡紅或黯紅,質薄,腰脊痠軟,足跟痛,頭暈耳鳴,或小腹冷,或夜尿多。舌淡,脈沉弱或沉遲。 證候分析:腎氣虧虛,精血不足,故經來量少,色淡紅。腎陽虛,血不化赤,則經色淡黯、質薄。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督脈貫脊絡腎,腎虛,則頭暈耳鳴,腰脊痠軟,足跟痛。胞繫於腎,腎陽不足,胞失溫煦,故小腹冷。腎虛,膀胱之氣不固,故夜尿多。舌淡,脈沉弱或沉遲,為腎虛陽氣不足之象。 治法:補腎養血調經。

3、血瘀:感受寒邪,寒客胞宮,血為寒凝;或氣滯血瘀,阻滯胞脈,均使血行不暢,故月經量少。主要證候:經行量少,色紫黑,有血塊,小腹脹痛拒按,血塊排出後脹痛減輕。舌質正常或紫黯,或有小瘀點,脈細澀或弦澀。 證候分析:瘀血內停,經隧阻滯,血不暢行,故經來量少有塊,小腹脹痛拒按。血塊排出則瘀滯稍通,故脹痛減輕。舌紫黯,或有瘀點,脈澀,乃瘀血內停之徵。 治法:活血化瘀調經。

4

痰溼:素多痰溼,或脾失健運,溼聚成痰,痰阻經脈,血不暢行,致經量減少。主要證候:月經量少,色淡紅,質粘膩如痰;形體肥胖,胸悶嘔惡,或帶多粘膩。舌淡,苔白膩,脈滑。

證候分析:痰溼內停,阻滯經絡,與血相結,使氣血執行不暢,血海滿盈不足,放經量減少,色淡質粘膩。脾失健運,痰濁內停,則胸悶嘔惡。痰溼下注,任帶二脈受損,則帶下量多而粘膩。舌淡,苔膩,脈滑,為痰溼內停之象。 治法:化痰燥溼調經。

月經量少,如果不予治療,繼續發展會逐漸

閉經

情況。

透過中醫辨證治療,可以取得最佳療效。治療上中醫專家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症狀,運用中藥健脾祛痰、疏肝解鬱、補腎養陰、調理氣血等方法辨證治療,從整體上改善機體內環境,調理氣血平衡,經過系統治療,使月經逐漸恢復正常。

老秦建議發現月經量少超過三個月以上的女性朋友要及時找身邊的中醫調理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