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展”評委劉一聞:路子正又別出新意的書法更容易入展

評委是什麼意思

近日聽到上海市書法家協會顧問、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官員、上海博物館研究院、著名書法家、書法“國展”評委劉一聞先生談論書法展覽入選與取捨的標準,深有感觸,也覺得很有道理,為此特分享給各位書友。

“國展”評委劉一聞:路子正又別出新意的書法更容易入展

劉一聞先生說,每一次“國展”評選,固然有無數的作品,因為量大,所以評選的速度也要快,不然在規定的時間內工作量完不成。但是儘管這樣,對我個人來說,我還是儘量地留意。

我當評委選擇心目中的好的作品,第一是路子正,就是取法來自傳統,有師承關係,有門派淵源;第二呢,要有別出新意的兆頭。如果你書法功夫好,基礎紮實,又能別出新意,這就是一個可造之才的一個特徵,這樣的書法作品也更容易入展。

“國展”評委劉一聞:路子正又別出新意的書法更容易入展

曾經有一個臨摹展,也請我去當評委。看了以後,真是驚訝這些投稿作者們的本事,比如篆刻臨摹吳昌碩的,刻得跟吳昌碩一樣。吳昌碩這一路是很難的,因為他的用刀不一樣,類似我們寫字中鋒用筆,他是鈍刀中鋒緩緩執行的那種方法來刻的,一刀下去,邊上有殘破的這種痕跡。殘破到什麼度是很難把握的,一個是你手上的勁用多大,另一個是這塊石頭,不同的材料比如青田石跟壽山石是不一樣的,但是這個臨摹者讓我大開眼界。

“國展”評委劉一聞:路子正又別出新意的書法更容易入展

所以,有時候我也在想,真可惜了這些好手——臨摹這麼好,自己創作卻找不到門路。做藝術實踐的人,難就難在自己要尋一條路。很多作者臨摹書法,能跟描摹物件寫得(或刻得)一模一樣,但是你把臨摹物件的影子擺脫以後,你自己來選一條路的話,很多人就找不著北了!臨摹字帖寫得無懈可擊,但是自己的風格沒有,寫不出新意,這就是字外的修養、“印”外的修養不夠所導致的!

“國展”評委劉一聞:路子正又別出新意的書法更容易入展

因此,正如我常說的,寫字光有過硬的基本功那是不夠的,眼界要寬,這個話題很大,讀書要多,但是並不等於學富五車就能理解這些。藝術跟學問也是兩回事,它不能等同的。

書法藝術的這把鑰匙很難找到,難就難在書法傳承其實“藝術”上的傳承,並不只是簡單的“造型”上的傳承,如果一味地做一個模仿相貌的藝術家,那麼自然就會失去藝術的意義,偉大的藝術家總是給他的時代留下了永不磨滅的痕跡。

“國展”評委劉一聞:路子正又別出新意的書法更容易入展

各位網友怎麼看?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