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與智慧有什麼不同?

一輯二輯有什麼區別

1、思想和智慧是有區別的。

思想出於大腦,智慧出於內心。

感覺是什麼?

感覺是人心在自然層面的共鳴,包括藝術,包括智慧,包括情感、愛……。所以你會發現這些東西都是沒有界限的。

思想是什麼?

思想是大腦在社會層面的共鳴,包括邏輯、包括知識、包括立場、觀點……。而所有這些東西它一定都是會有界限的。

2、邏輯是什麼?

粗俗點說邏輯就是思考套路。

邏輯是一種有效思考。

通常認為有效的才是符合邏輯的。

比如說:

人努力工作是為了掙錢。這句話是符合通常邏輯的。因為二者的因果關係是有效的。

再比如說:

人努力工作是為了好玩。這句話通常是不符合邏輯的,因果之間沒有任何有效關聯。

但是這種非邏輯存在難道就真的不可以存在嗎?

所謂邏輯的自洽,邏輯的閉環它們都逃不過一種結局。就是你把它們斬斷之後,它們無法自合。

有些在當時或者當代很有效果的思想,但是很多年以後就斷掉了,包括科學知識。但是你看人這種奇怪的物種,無論你隔多少代,你不教給他任何社會性知識,它一定都具有先天性的感知能力。比如說情感流露,比如說愛心體現……。這似乎不符合邏輯。

3、科學的世界觀。

證明是科學用以成就自我價值的方式。

因為科學的可證明性,所以我們認定科學是這個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學科。

但事實上我們陷入了一種低維度的思考能力。

舉個例子來講邏輯的有限性:

人需不需要證明?這是基本常識,幾乎可以不需要證明就能成立。

但我說你是個有錢人。這需要不需要證明?

那我又說你是一個又有修養,又有文化,又懂情趣的有錢人。這需不需要證明?

順著這個思路你就會明白,越詳細,越確切 越需要證明,越需要邏輯。

再順著這個思路,你會發現越詳細,越確切是什麼東西?從維度角度出發,那就是越低維。從空間角度而言,就是越向下。從植物的本末而言就是在末端,在花或者果這一端。

但邏輯證明實際上是個機率問題。

比如說一個蘋果。它必須具備科學定義下的多種條件才能認定這是一個蘋果。比如說顏色,形狀,口味等等等等。

比如說有一個方形的東西。除了這一個條件,其他的條件都和蘋果一模一樣。但是你會認定它是蘋果嗎?你認定它是蘋果的機率就要差不少。

也就是說符合蘋果的邏輯性越嚴密,我們認定其為蘋果的機率越高。但是我說它是一種水果,你認可嗎?機率是不是更高。我再說它是一種植物果實,你肯定更沒問題。

4、邏輯支撐

這其實揭示了一個奧密。在更高的維度世界裡是不需要去證明的,只有越低的維度世界才越需要用邏輯去證明。

如果人這種生物我們認定其為萬物之精靈,那麼其本身在高維世界是並不需要邏輯的。只有我們生存的維度世界越來越低的時候,我們才越來越需要邏輯支撐。

從社會發展角度來講:似乎越發達越現代化的社會其規則越多,邏輯越密,條條框框越來越複雜,而且與我們自身越來越緊密。你有沒有一種透不過氣來的感覺?

邏輯越緊密意味著困在邏輯中的人就越不自由。這是一種物化的表現,我們應當很清楚任何物質結構之所以能保持長期穩定狀態,必然在於其內部結構的邏輯的秩序性。

所以當我們說一個蘋果的時候,我們心中的邏輯和概念是十分清晰的。因為在我們思想中,這就是一個物質,就是一個死東西。但是當我們說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大腦中所展現出來的邏輯和概念所體現的就是這個人的物質化特性。至於這個人的真正的人是什麼,我們並不清楚。因為這個活生生的東西,我們無法用科學的邏輯來定性它,來定義它,甚至來解釋它。

5、邏輯的不可持續性。

似乎這句話有點難以理解。但事實上如果你能理解邏輯支撐的話,你就能夠明白了。

還是上面那個例子。

工作是為了賺錢,通常這句話我們認為是符合邏輯的。那麼工作需不需要消耗能量,那麼提供這種邏輯支撐的,就一定要付出代價。

再比如說我們現在所學的知識越來越多,門類越來越廣。從邏輯角度講,需要為思想這種結果提供支撐的代價是不是越來越高?你得花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精力去學。而社會需要提供這種支撐所付出的代價則更多。

你以為規則越來越多,律法越來越健全是好事嗎?不得已而為之。為了保障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就必須有越來越嚴密的邏輯支撐,而且以後會越來越多。 他這種邏輯支撐所需要耗費的能量或者代價也只會越來越多。問題是這些能量和代價從哪裡來呢?

所以你知道這些年以來人類一直在乾的事是什麼嗎?就是不斷的在尋找新的能源供給,否則無法持續。

6、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

通常人們把道解釋為規律。個人認為可能並不全面。規律是什麼?你的習慣就是規律。由此可見規律這個東西它也是有界限的,是不同的。

所以你可以說文化之道,你可以說社會之道,你也可以說自然之道。那自然之道的本質是什麼呢?

從人類的歷史角度來來講。人從形體上越來越像一個人,人從精神上越來越像一個物質。

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來講,道就是生命。看人類的發展就是生命的不斷的物化過程。而真正的生命應該是物化與神化的適度統一與平衡。這個東西就是道,也即生命的本源。

之所以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說自然這個生命是最能體現生命的平衡之根本的。

一座天平失去平衡之後就會如何?當然就需要在底下不斷的打支撐。所以社會的律法、規則越來越多,其實就意味著社會越來越不平衡。

7、如何理解維度。

每一個人,每一個集體,每一種文化所處的維度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說,我們雖然可能生活在同一個世界裡,同一個廣度裡,但是我們所處的維度是不同的。

簡單的講維度就是生命的重心所在。換句話說就是這個天平的平衡點之所在。

當這個平衡點越來越靠近物質這一方時,你就必須要有一個偉大的靈魂才能保持二者的平衡。否則你就必須在物質這一方之下不斷的打支撐。

而當這個平衡點越接越來越接近精神這一盤面時。你會發現你只需要很少的物質就能維持整個盤面的平衡。

8、平衡度。

平衡並非由一個點支撐的。平衡一定具有一定的自由尺度,也就是在合適的彈性範圍內,它都能保持平衡並具有自我修復能力。

只有超過平衡度的動作或發展才是不可恢復的。

因此在一定適度範圍內的對與錯,好與壞,善與壞都是合理的。

一個人的平衡度越大其生存空間越大,層次也越高,心胸也越廣。一個極其堅持所謂正確,所謂優秀的人其平衡度與堅持錯誤,堅持醜惡的人平衡度是一樣的。只不過是在社會的價值層面更多一點而己。

錯誤不是拒絕,而是彈性的接受。

接受美好意味著一種廣度,接受平庸意味著一種高度。

寫的不好,請包多涵。

思想與智慧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