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笨死了!”導致孩子形成低價值感的話,你說過多少?

笨死了是什麼意思

臨近年關,我們一家四口上街給大寶買衣服。我看到了一條褲子,比較合適,叫大寶試穿。

店裡到處堆的都是衣服褲子,來來往往的人很多,因此顯得很擁擠。我叫大寶坐在店門右邊的一張方凳子上試穿褲子。

大冬天的,他本來穿著厚厚的褲子、鞋子、襪子,褲子很不好脫。加上面對來來往往的陌生人,孩子有點不好意思,有些扭扭捏捏,動作自然就慢了。

試穿褲子的時候,他總是眼睛望著人群,沒有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事情上,整個人顯得傻傻的。再加上試穿的褲子也很厚,不怎麼好穿,所以穿褲子的動作很慢、褲子也穿歪了。

一個服務員過來說:“小帥哥,不是這樣穿,要這樣子!”說著幫大寶把穿歪了的褲子整理好了。

孩子爸在一旁看著很生氣,當著那麼多人的面吼:“這麼大的人了,連穿個褲子都不會。你是不是傻啊?”

“真是笨死了!”導致孩子形成低價值感的話,你說過多少?

孩子聽了,不敢吭聲,只是一臉羞愧地低下了頭,好像犯了很大的錯一樣。

看著孩子這樣,我很心疼,於是狠狠地白了孩子爸一眼。

走出那家店之後,我馬上教訓起孩子爸來。“當著那麼多的人穿褲子,他有點不好意思,動作慢了點而已,你就罵他傻。如果我在大庭廣眾之下批評你、罵你,你會是什麼心情?小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心。你這樣大庭廣眾之下罵他,他以後不但會很怕你,而且會變得很自卑的。”

這個我深有體會。我小時候很多次被我爸在大庭廣眾之下訓斥,我每次都恨不得有個地洞可以鑽進去,不用再出來。我因此也很害怕我爸,直到我上大學以後了,才不那麼怕他。

其實我每次也沒有犯什麼大錯,無非是我用老式秤子稱東西的時候,沒能像他一樣快速地讀出上面的數字。我怕弄錯了,所以讀的很仔細,顯得很慢。

我爸每次都聲色俱厲地吼:“讀個秤都讀不到,真是笨死了!你讀的什麼書啊?”他不知道的是,學校雖然有教讀秤,可是沒有實踐啊。何況我也不是讀不到,我只是慢而已。

“真是笨死了!”導致孩子形成低價值感的話,你說過多少?

我到現在都很怕稱東西,每次稱的時候,我都會想起自己被罵的場景。

二、這些傷孩子心的話,你說過多少?

其實,我家大寶在衣服店裡試穿褲子動作有點慢、褲子穿歪了,這是多大點的事呢。這和我小時候用秤子稱東西動作慢、不能快速分辨出是幾斤幾兩一樣,都是小事一樁,我們都沒犯什麼大錯。可是我們都被自己最親的人當眾罵成“傻”和“笨”。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罵孩子很容易,正確地教育孩子很難。中國家長最擅長的就是打罵、批評孩子。

這種打罵、批評的方式很容易摧毀一個孩子的自信,造成孩子自卑心理,形成外在評價系統。

外在評價系統,在心理學上又叫作“價值的條件化”,即父母只有覺得孩子的行為符合自己或社會的期待(價值標準)時,才認為孩子的行為是有價值的,是值得肯定和讚賞的。

一個人一輩子都活在兩種評價裡,一種是內外評價,即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另一種是在外評價,即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但是內外評價比外在評價更重要。

若孩子不停地被“你很傻、你很笨、你不好、你是沒有價值的”這樣的負面資訊衝擊,孩子很容易形成低價值感。為了獲得外界的肯定和讚賞,他會努力去迎合外界的評價,而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評價。

以下10種方式,都很容易讓孩子形成外在評價系統。

1.比較

“你看人家小明,從來都不用父母催,放學回到家自己主動做作業。就你每天做作業都要我們催。”

“你看人家妞妞,每次都考一百分,你什麼時候也考個一百分啊?”

別人家的孩子什麼都好,自己家的孩子什麼都差。你不知道的是,你家的孩子有時候也是“別人家的孩子”。

“真是笨死了!”導致孩子形成低價值感的話,你說過多少?

2.比較+打擊

你要學美術專業?拉倒吧,你以為你是人家妞妞啊?人家的畫畫的多好,學美術有前途,你連個圓都畫得扁的?你還想學美術專業。別搞笑了行嗎?

3.表揚的同時不忘打擊

“媽媽,我這次考了全班第一名。”

“終於考了一次第一名。以前你可是總考倒數的。”

4.數落式的批評

“你看看你,這道題有錯了。你怎麼就這麼粗心呢?你能不能長點心啊?你說你,腦子不靈光就算了,還總是這麼粗心。”

5.調侃式的否定

“你看人家兒子多聰明能幹,我能換個兒子嗎?”

6.直接否定

“走開,這個你不會。”“你這麼笨手笨腳的,怎麼可能會做這個。”

7.阻止或替代

“這個你不會,我來幫你。”“說了你不會,我來做。”

8.傳遞負面價值觀

“女孩子太優秀了,會嫁不出去的。”“你這麼優秀,以後哪個男人敢娶你?”

“真是笨死了!”導致孩子形成低價值感的話,你說過多少?

9.嘲笑孩子的失敗

“剛剛說你不行,你還真的不行。”

10.給孩子貼負面標籤

“你真是笨死了。”“老牛車,能不能快點?”

這些話,一句句都像刀子一樣,會傷害孩子的心。而大多數父母沒有意識到語言的破壞力量。

三、父母很大的責任之一,在於幫助孩子建立起內在評價系統。

1.用正能量語言代替負能量語言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心理強化”,如果反覆提及孩子的缺點,就會放大他的缺點。同樣,反覆提及他的優點,就會放大他的優點。

所以,不妨少強化孩子的缺點,多“強化”孩子的優點,用正能量的語言代替負能量的語言,如表揚、誇讚等,突出孩子的優點,使孩子變得更加自信。

語言能夠產生敵意,也能夠製造快樂。

“真是笨死了!”導致孩子形成低價值感的話,你說過多少?

2.鼓勵孩子去嘗試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自我效能感”,即我相信我有能力做好某事。其實這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自信心。

這種感覺是建立在過去成功的經驗上的。

父母應該多鼓勵孩子一次次去嘗試。因為能力和經驗是在一次次的嘗試中形成的。

一旦做成一件事情,就會感覺到“我行”,每一次“我行”的疊加就形成了自我效能感。

而不放手讓孩子去探索,他就無法擁有“經驗”,也就無法形成自我效能感。

3.無論成敗,都肯定孩子的行為

孩子成功了,父母會誇讚和獎勵孩子。如果孩子失敗了,父母多半會批評甚至懲罰。

其實,對任何人來說,失敗時的肯定比成功時的誇讚和獎勵更都重要,對孩子尤其如此。

失敗了,父母還鼓勵他,孩子就會獲得力量感,他會不懼失敗,因此蒙建立起更大的自信,由失敗走向成功的自信。

“真是笨死了!”導致孩子形成低價值感的話,你說過多少?

4.放下對“理想小孩”的期待,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人人都知道人無完人,但是對於自己的小孩,很多父母的心裡都有個“理想的小孩”,這個“理想小孩”承載了父母所有的希望。

一旦現實中的孩子跟“理想小孩”不符,父母就會失望。

所以,父母要放下對理想小孩的期待,接受孩子真實的樣子,並無條件愛他,這樣你才能發自內心地欣賞、信任和鼓勵孩子,才會讓自己和孩子都活得不那麼擰巴。

如果孩子無論是否優秀,是否成功,有沒有比別人好,他都能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那麼,這樣的孩子內心會是明亮、寬容和自信的。這樣的孩子,內心才會建立起“內在評價機制”:不管外界認為我如何,我認為“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