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清軍十八般武藝,大刀長矛:白刃戰為何打不過英軍刺刀?

十八般武藝中白打是指什麼

有網友問:為什麼鴉片戰爭期間,清軍跟英軍不打白刃戰?這是因為從乾隆時代開始,清軍就已經開始荒廢白刃戰。乾隆皇帝在位中期,一直在號召清軍練習弓馬騎射,其實是一個基於現實的決定。

鴉片戰爭清軍十八般武藝,大刀長矛:白刃戰為何打不過英軍刺刀?

說白了,就是要恢復當年滿洲的戰鬥力,當初最終的時候八旗軍是什麼樣的呢? “奴之勇敢善射,耐飢渴,喜戰鬥,上下巖如飛,浮馬渡江河,不以舟楫,此自其習然。”

也有說:“皆勇悍善射,耐飢渴,喜戰鬥”。而從乾隆中期開始,清軍無論是八旗,還是綠營戰鬥力都開始出現了斷崖式的下滑,最為主要的就是不再進行格鬥訓練了。乾隆說“弓馬騎射乃建州之本”的意思,在於督促軍人,不能貪圖火器使用方便,而去廢棄了尚武精神。

鴉片戰爭清軍十八般武藝,大刀長矛:白刃戰為何打不過英軍刺刀?

從乾隆中後期開始,清軍大部分部隊都已經不再進行白刃戰訓練,只是滿足於釋放槍炮,幾乎所有清軍,都達到了50-60%的鳥槍裝備率。沒多少人再願意每天去舉大石,練腰力,訓練摔跤,劈刀和長矛扎刺了。

一個月去1次,釋放5槍,就結束1個月的訓練,這才輕鬆愜意啊!我們從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一次廈門戰鬥陣亡的9名清軍來看,林喜成,鳥槍手,35歲,吳燦生25歲,鳥槍手,吳觀賞43歲,鳥槍手,王大獻,29歲鳥槍手。

鴉片戰爭清軍十八般武藝,大刀長矛:白刃戰為何打不過英軍刺刀?

胡滿才,47歲,鳥槍手,周瑞安25歲,鳥槍手和張世澤59歲,鳥槍手。另外還有1個弓箭手和1個24歲的藤牌手。9個人,7個是鳥槍手,年齡從25-59歲都有,還有1個弓箭手,白刃戰士兵就只有1個人。

而且,清軍是分散駐紮,一個營地一般只有十幾個人,最多百多人,乾隆後期,這些人從來不進行連排營以上級別的白刃戰訓練。基本上對付國內和邊境國家的戰鬥,抽調一大幫帶著火炮鳥槍的八旗綠營。再從,四川屯練土番,黑龍江吉林調集布特哈八旗和蒙古人就夠了。

鴉片戰爭清軍十八般武藝,大刀長矛:白刃戰為何打不過英軍刺刀?

清軍此時已經基本放棄了白刃戰這種戰術。遇到敵人,就靠一陣陣的鳥槍抬炮齊射,四川屯練土番越壕翻牆,布特哈和蒙古騎兵一陣衝擊基本都能結束戰鬥。

一直到道光時期,英國人來了,此時的清軍已經有超過半個世紀不再操練白刃戰了。英國龍蝦兵此時無論從技術,紀律,組織和戰術來說,可以說都是世界白刃戰第一的水平。那是可以在30米距離與拿破崙老近衛軍互相排槍槍斃的,經受過拿破崙騎兵的亡命衝鋒。

鴉片戰爭清軍十八般武藝,大刀長矛:白刃戰為何打不過英軍刺刀?

更何況,清軍雖然有80萬軍隊,但是在鴉片戰爭參戰只有10萬人,還是分佈在各個戰場,英軍其實大多數情況都是以多打少,或者基本處於1比1水平,這種情況下,清軍怎麼可能白刃戰可以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