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評論 |  守望“完整真相”,也要避免關心則亂

關心則亂是成語嗎

封面評論 |  守望“完整真相”,也要避免關心則亂

蔣璟璟

5月9日傍晚,在成都49中就讀的高二學生小林(化名)墜樓身亡。根據成都成華警方的通報,小林系高墜死亡,排除刑事案件。5月13日,有關部門接受媒體採訪時,詳細還原了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並回應了“關鍵監控有無缺失”“墜樓如何發生的”“孩子為何走到這一步”等一連串疑問。

一起悲劇,持續牽動全閘道器切。從事發到現在,也就短短几天,但對那些密切關注事態、渴望瞭解詳情的人們來說,似乎已經過了太長太長。一方面,人們期待著完整的、詳盡的真相;另一方面,則對“時間”有著一種近乎偏執的要求。當然了,這都是人之常情,是樸素的正義感與自然的情緒共鳴所一同驅動的心理反饋。

從刑偵專業角度評價,警方的調查速度、辦案進度,很難說太慢太拖沓。只不過,基於大眾的主觀感受而言,還是未免有“真相姍姍來遲之感”。此前,輿論的焦點,曾一度集中於最初的情況“情況通報”:認定是高空墜亡,排除刑事案件。從事後的角度回看,這份通報本可再完善一些。

人命關天,聯合調查組第一時間介入,第一時間發聲,相關工作客觀上確屬是在有序推進。然而,必須承認的,最初有限的資訊通報,並不足以迴應公眾即時的追問,不足以充分澄清質疑、拉直問號。

一條年輕的生命逝去,嚴肅調查、完整說明,還原事件、釐清真相,如此才可告慰逝者,如此才可安撫傷痛,如此才可平復疑慮。而隨著最新的詳細資訊披露,這起事件總算疑雲退去、水落石出。

任何時候,情緒都不能取代理性,真相只能基於事實而非臆想。須知,所謂的“合理懷疑”,並不是捕風捉影、造謠傳謠的擋箭牌。在今天這個移動互聯時代,公眾監督不該簡化為是“以圍觀製造聲浪”“以聲浪施加影響”,而是應就事論事,基於證據和邏輯,保持耐心與定力,來過濾各種資訊、妥善安排言行,並以獨立思考和篤定內心,來平復焦慮、來踐行公義。

調查需要流程,取證需要時間;正義需要道德熱情,正義也需要理性理智。負責任的調查結論,急不得也慢不得。但願悲劇不會重演,但願各方都可從中汲取教訓。或許,期待普羅大眾發聲總是恰如其分,並不現實。但,不妨將之作為努力的方向,一起捍衛共識、一起鞏固互信,一起去守護好我們的共同價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