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找到了自己契合的讀書方式

文/三餘 第19期

微信公眾號:百讀D

我看電子書有個神器:kindle。

墨水屏的觸感和視覺效果真的很nice。

前不久,我同事看了之後,讚不絕口,他興沖沖地說也要買一個,跑到房間說在電腦上下單。

然後,他立馬又回來了,一副鬥敗的公雞模樣。

我就納悶了,怎麼回事?

他說,從去年開始,這個kindle就不生產了!

what,停產了?

這絕對是個不好的訊號,我心中隱隱有些不安。

果不其然,就在6月2日,收到了《關於kindle中國電子書店運營調整的重要通知》,內容主旨如下:

亞馬遜將於一年後即2023年6月30日,在中國停止kindle電子書店的運營。在此之後,您將不能購買新的電子書。對於已購買的電子書,您可以在2024年6月30日之前下載,並且可以在此後繼續閱讀。

這就是說,我的讀書神器將無用武之地了,不能在kindle買電子書,kindle再好用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線上各位小夥伴,有多少人是遭到了這波傷害的?

終於,找到了自己契合的讀書方式

難道以後我又要回到紙質閱讀時代了嗎,我還寫個文(閱讀,紙質書or電子書?),想轉型從紙質閱讀到電子閱讀呢。

難道自己立了flag,一朝回到的解放前?

本人又不愛用手機看電子書,所以我以後只能用電腦看電子書了。

用了兩天電腦閱讀,立馬寫下一點親身感想,和大家說說。

一,電子書的質量很關鍵

我就從網頁上搜了一大把電子書出來,可以說,網路上的資源真是應有盡有,取之不盡啊,我一整理就發現幾個問題:

1)同一本書,有很多是刪減版。

尤其是我搜了牛津英語《書蟲》系列,簡直是驚呆了,有些書刪減得只剩三分之一的樣子,甚至三分之一還不到,五分之一差不多,而且刪減版刪得很有藝術,你讀完之後,你都發現不了有刪減,因為他的故事情節也很完整,前後無縫連結。

2)同一本書,有很多不同的格式。

最簡單的是記事本格式,這種體驗感也是最差的,讀這種電子書下來,會累死自己,因為讀記事本文件除了要上下拉縱向捲軸,還得左右拉橫向捲軸,讀起來很不暢快。

其次一點的是文件格式,就是我們常說的word格式,這個就好很多,操作性很大,能標註,能畫線,還能複製貼上,能編輯。

再好一點的是影象模式,比如pdf格式,這個格式好就好在它的真實性,尤其是紙質書的掃描件,和書本是一模一樣的。讀pdf格式的電子書,得有一個好的pdf閱讀器,如果你用的福昕這一類的,能滿足閱讀功能,如果你還想在pdf上圈圈畫畫,就得用功能更多的閱讀器,我用的是 Adobe Acrobat DC。

最為終極的是應用程式,電子書能做成運用程式?是的,我也不知道是怎麼做的(我也不關注這個),但我用過,超級好用,左邊是這本書目錄的導航,在這裡點任意一個目錄章節,右邊就會出現該章節的內容,比翻紙質書還更方便,和紙質書讀起來的感覺沒啥兩樣。如果我電子書全是這種格式的,這對我來說,可是大快人心啊。

二、電腦閱讀和我很契合

電腦閱讀,說到電腦即使是筆記本也得佔個地方啊,而且電腦就開機也得10來秒啊,不像手機開機一樣輕便,無法隨時隨地閱讀。

然後,對於我來說,這是個好事。

一是本人不怎麼碎片化閱讀,工作時間得好好上班,而且我覺得碎片化閱讀往往給人錯覺,覺得啥都學到了,真正用起來又無所適從,我也不知道這是不是我的偏見。

二是本人是8小時工作,吃住都在公司,不存在利用通勤時間閱讀的可能,而且8小時之外是大把的整塊的時間,可以閱讀很長一段時間。

電腦閱讀對我還是很契合的。

三、電腦閱讀很好整理

電腦閱讀還有一個好處,可以將相關的內容集中整理在一塊,找起來非常方便。

我是這樣做的:

第一步,建一個資料夾,名字可以是“當天日期+書名”,比如“220604遙遠的救世主”,表示這個資料夾裡裝的是與《遙遠的救世主》有關的內容,而且我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是22年6月4日。

第二步,把這本電子書放在上面建的那個資料夾,然後新建一個名為“筆記”的文件,用來記錄我讀這本書的筆記、摘錄等。

第三步,與這本書相關的輸出也放在這個資料夾裡,主要是一些讀後感之類的,讀書一定要輸出內容,才會轉化成自己的。

整個過程聽起來複雜,實際上操作很簡單,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把我們看過的書按日期排下來,很有成就感。讀得越多,成就感越高。

以上就是我電腦閱讀的幾點感想,歡迎大家一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