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魯迅筆下機靈的閏土成年後變得麻木?

魯迅小說《故鄉》裡面,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少年閏土機靈、敏捷,而中年的閏土,則是一副飽經滄桑的大叔形象,而且極為麻木,全然不見少年時候的機靈。那麼,這其中原因何在?

人到中年不得以

記得曾經有位文學點評家說過,同樣的一部文學作品,在不同的年齡段閱讀,會有不同的感悟:就說《紅樓夢》裡面的劉姥姥進大觀園,小編少年時候讀這個橋段,只是覺得好笑、有意思。但隨著日漸大齡以後,再回看劉姥姥,我們會發現,其實很多人都是劉姥姥,都要因為生計問題,而奔波、操勞,至於少年時候的閒情逸致,多半被生活打磨得一乾二淨。

這便是人到中年不得以把!

為什麼魯迅筆下機靈的閏土成年後變得麻木?

閏土的尷尬

其實在當下,大多數人都處於“新時代的閏土”狀態。尤其是三十開外的這個群體。

當代中年人需要面對這些壓力:首先,上一輩裡的老人需要贍養,當然這筆開銷的比例並不大,而中年人的兒女,此時也多半是在校生。在當下,上學讀書這筆開銷,是最便宜也是最昂貴的支出:因為廉價的學校確實要不了多少開銷,但是,卻極有可能導致孩子連高中都考不上,最終初中畢業以後就淪為廉價勞動力;而如果希望兒女能讀個像樣的學校,這就意味著,需要支付大量的金錢。而在當下,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月薪,是在六千以內的。

為什麼魯迅筆下機靈的閏土成年後變得麻木?

這就意味著,當代中年人需要用六千以內的收入,承擔老人的養老、自己的生活開銷,以及孩子的學費等費用。當然,將來還需要為孩子成家、找工作積累資本,這些,都需要用錢。

但是,最尷尬的是,很多中年人面對35歲危機:過了35歲,就要面對就業困難甚至收入下滑的危機,而這期間,恰好是支出一浪高過一浪的趨勢。因此很多中年人,早已經忘了少年時候初入社會時候的雄心壯志,而變成一個事故、麻木的中年大叔——少年人不解中年大叔肩膀上的千斤重擔,只道中年大叔無能麻木。等到少年人到了中年,活成中年大叔的樣子以後,才會自嘲自己:終於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為什麼魯迅筆下機靈的閏土成年後變得麻木?

而閏土大叔,其實是民國時代的中年人,舊中國的各種苛捐雜稅,各種腐敗行政成本,都積壓在了閏土身上,最終,把閏土變成了一個麻木的人——其實,和閏土一樣的,而且更典型的,是駱駝祥子。而閏土也好,駱駝祥子也罷,他們所面對的壓力、打磨,要比當代的中年人嚴重很多。

如果我們能理解當代中年人的壓力,就能理解閏土的不易。

套用網上流行的話說:這就叫被生活給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