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真有幾十萬人嗎?真的是武將單挑,士兵群毆嗎?

我們經常從電視劇裡看古代戰爭場面,感覺打仗就像在群毆。咚咚咚!三通鼓罷,雙方武將一番叫罵,互相單挑,然後士兵掩殺過去,互相對砍,砍完一個再砍一個,至死方休。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

古代的武器不如現代,但排兵佈陣、計謀策略、通訊指揮,後勤補給等都和現代一樣的。手裡的傢伙變了,可內涵從未改變!

古代打仗真有幾十萬人嗎?真的是武將單挑,士兵群毆嗎?

古代軍隊行伍分明,分工明確。比如春秋戰國的秦代的步兵編制:五人為伍,十人為什,五什為屯,二屯為百,然後是五百人,一千人等。每隊都有指揮官,如伍長、什長、屯長、百將等。到唐代軍制改為:每火10人,5火為隊,2隊為旅,每團2旅,設火長,隊正、旅帥、校尉等。

古代打仗真有幾十萬人嗎?真的是武將單挑,士兵群毆嗎?

士兵小隊組成大隊,大隊再組成軍團。士兵分屬不同的兵種,作用各不相同,長槍兵對騎兵,騎兵對步兵,盾牌兵防守,弓箭手遠端殺傷等。打仗也不是一擁而上,而是依靠隊形,一旦亂了就會潰敗而逃。

以羅馬重步兵方陣為例:方陣分三個橫隊,第一橫隊先進攻,士兵投完標槍後衝鋒,與敵人短兵相接。打一段時間後。第二橫隊進攻,第一隊後撤休息,互相輪換數次。第三橫隊是預備隊,是全軍的精銳,在關鍵時刻投入戰鬥。

古代打仗真有幾十萬人嗎?真的是武將單挑,士兵群毆嗎?

就像魚在魚群中獲得安全一樣,佇列也為士兵提供了良好掩護。進攻計程車兵只負責輸出,周圍隊友為你防守。如果有人受傷,指揮官要及時將他替換下去。不下都不行,會影響整個佇列的安全和效率的。

再說人數,史書總是喜歡誇大數字,動輒幾十萬、上百萬大軍,但其實真沒那麼多。歷史上,真正幾十萬大軍交戰的大規模戰爭屈指可數。

古代打仗真有幾十萬人嗎?真的是武將單挑,士兵群毆嗎?

赤壁之戰,曹操給孫權寫信,說83萬大軍征討東吳,其實也就30多萬。明朝討伐努爾哈赤,8萬明軍號稱47萬。 清朝雲貴總督討伐緬甸,手下3000清軍,就告訴緬甸王說50萬大軍來了。攻心而已,看看能不能將對手嚇投降,不投降也嚇個半死!

古代軍隊裡有三種人,第一是作戰士兵,上陣殺敵;第二是輔兵,押運輜重糧草,當預備隊;最後是民壯,服徭役的壯丁,拉車運糧草,修路鋪橋,養馬救人什麼的。1萬軍隊出動,就有5~10萬民壯跟隨。古人把輔兵、民壯也算入總數,當然顯得人多了。所以常說幾十萬大軍,實際戰鬥人員也就幾萬人。

古代打仗真有幾十萬人嗎?真的是武將單挑,士兵群毆嗎?

《三國志·魏書》中有一段記載,“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說以前上報殺敵請功的公文時,尋常慣例是將1人說成10人,虛報戰功,大家也都習以為常。有一次,曹操的下屬國淵平定叛賊,如實上報斬首數,曹操覺得很奇怪,問他為什麼如實上報?國淵說:此次戰功是在境內平亂,國淵為此恥辱,怎麼好意思邀功呢?曹操聽了很高興。

古代打仗真有幾十萬人嗎?真的是武將單挑,士兵群毆嗎?

不過這種誇大,也不僅僅是勝利者的需要,戰敗方也需要誇大,這樣能突顯敵人的兇惡,表明自己已盡全力,並非無能,免得挫傷士氣。不是我軍無能,而是敵軍太狡猾啊!

古代戰爭所謂的幾十萬人其實水分很大,而真實的排兵佈陣又頗多講究,完全不是電視上演的那樣群毆,真是神劇誤人哪!

和風漫談原創,歡迎關注,一起了解有趣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