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塊中藏著金箔,有人用喝剩的茶葉水衝出傳世國寶

2001年,成都蘇坡鄉金沙村,考古人員張擎急匆匆的從路邊經過,突然發現一塊被茶水沖刷過的乾土塊在太陽對映下反光,張擎覺得蹊蹺,便走過去看了一眼,誰料竟發現那土塊隱隱閃著金光。

原來,毫不起眼的土塊中藏著傳世國寶“四鳥繞日金箔”。

土塊中藏著金箔,有人用喝剩的茶葉水衝出傳世國寶

當年金沙遺址發掘的主要參與者之一張擎,回想起當年“四鳥繞日金箔”神奇的發現經過,仍心有餘悸。

這件珍貴的文物起初是團在一塊乾土之中,遺落在路邊。後來有人偶然將喝剩的茶水倒掉,恰巧倒在了這塊乾土之上,有泥巴被沖刷剝落下來,露出一點金皮,在太陽下映射出反光,這才引起考古人員的注意。

好懸!後來在工作室裡,考古人員一點點將泥土剔淨,把原本皺巴巴縮成一團的金箔平展開來,發現竟然完好無損!這又是一個奇蹟。

土塊中藏著金箔,有人用喝剩的茶葉水衝出傳世國寶

這樣一件驚世國寶,竟險些與我們失之交臂。

這件金箔外徑12。5釐米,內徑5。29釐米,厚0。02釐米,重20克。金箔整體為極薄的圓片形,厚薄均勻,邊緣整齊平滑。

其圖案分為內外兩層,均採用鏤空技法表現。內層圖案如同一個漩渦,可理解為升騰的雲氣,或空中的火球,乃至天上的太陽;外層圖案為四隻形狀相同的逆時針飛行的鳥,正引頸伸腿,展翅飛翔。

該器再現了遠古人類“金鳥負日”的神話傳說故事,體現了遠古人類對太陽及鳥的強烈崇拜。

此器構圖凝練,是古蜀國黃金工藝輝煌成就的代表。

2001年,成都金沙遺址被發現,這又是一個大型古蜀文化遺址,而且從出土物看,無論是造型還是紋飾風格,都與三星堆遺址所出器物極其相似,當時甚至有“成都又出了個三星堆”的說法。

金沙遺址位於成都西郊蘇坡鄉金沙村,距老城區5公里左右,磨底河由西向東橫穿遺址中部。

這裡曾是一片鬱郁蒼蒼的農田,散佈著零星農舍,絲毫看不出重要遺址埋藏的痕跡。

2001年初,因城市建設,挖掘機挖土時發現器物坑,之後,發掘清理出了銅器、玉石器、象牙等大量精美文物,一座3000多年前的古蜀文化遺址就這樣被意外發現了。

更令人吃驚的是,從出土文物看,該遺址與廣漢三星堆遺址有著某種隱秘的聯絡,它們極為相似,彷彿同一棵樹上的兩粒果實。

金沙遺址為我們重現了古蜀文化發展鼎盛時期的情景,透過發掘清理,共出土文物5000餘件,種類包括玉器、金器、青銅器、石器、象牙等,還有大量用於占卜的龜甲,以及堆積如山的鹿角和動物骨骼、牙齒。

金沙遺址出土的絕大部分器物屬於祭祀類的精美禮器,它們構成了一幅古蜀時期宮廷政治、宗教生活的立體畫卷。

顯然,這是一批有別於中原商周時期的南方器物,它們的造型一如我們過去所熟悉的古蜀文化風格,即比中原器物更加飄逸詭秘,想象力更加大膽豐富,充滿了古蜀文化特有的飽滿、奔放與熱情。

玉器是金沙遺址出土器物中數量最多、器型最豐富的一類,包括玉琮、玉璧形器、玉璋、玉劍、玉戈、玉斧、玉鑿形器、玉神人頭像、玉環形器、玉貝形飾等十餘個品種,總數達900多件。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一件堪稱國寶的翡翠綠十節玉琮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它高約22釐米,上面刻畫著極其精細華麗的圖案,細若髮絲的紋飾和一個人形符號在光潔的綠玉上若隱若現。

遺址中出土的石器也很豐富,計有石人、石虎、石蛇、石龜、石璧、石鉞、石鎮、石鑿等,總數達250餘件。

土塊中藏著金箔,有人用喝剩的茶葉水衝出傳世國寶

土塊中藏著金箔,有人用喝剩的茶葉水衝出傳世國寶

土塊中藏著金箔,有人用喝剩的茶葉水衝出傳世國寶

其中,石跪坐人像、石臥虎、石盤蛇的眼、耳、口部都塗有硃砂。

金器無疑是此次金沙遺址出土物中最引人注目的。

那些薄如蟬翼的金箔被打造成形狀各異、寓意不同的器型,包括金面具、鳳凰圖案金飾(即“四鳥繞日金箔”)、射魚紋金帶、鳥首魚紋金帶、金蛙形飾、圓形金帶飾、喇叭形金飾、盒形金器、球拍形金器等40多件,另還同期出土了大量金器殘片。

其中的金面具在造型風格上和三星堆青銅面具極為相似。金面具(也稱“金人面像”)為整體錘諜成形,那種眼部被鏤空的神秘感在黃金質地的輝映下,給人以亙古不變的歷史凝重感和滄桑感。

土塊中藏著金箔,有人用喝剩的茶葉水衝出傳世國寶

遺址出土的那條象徵權勢和威嚴的金帶上,竟然鐫刻著幾組與三星堆金杖紋飾如出一轍的圖案,令人大感驚詫。

在出土金器中,那件後來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日”標誌圖案的“四鳥繞日金箔”,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誌,來自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文物——“四鳥繞日金箔”,如今收藏於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2005年8月16日“太陽神鳥”金飾正式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2005年10月12日至10月17日,“太陽神鳥”金飾的蜀繡製品搭載神舟六號飛船在太空中遨遊後返回地球。

文明在歷史更替中得以傳承,這些古蜀國時期金沙遺址的珍貴文物,跨過了3000多年的歷史,帶給我們的將不止是永久的回味,還有中華文明獨有的美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