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D深度解讀:下一階段的Web 3中介軟體

1807年,丹麥海軍在哥本哈根戰敗後,為了重建海軍和彌補損失,種植了90,000棵橡樹。2007年,丹麥皇家林業專員的繼任者丹麥自然署通知丹麥國防部,90,000棵橡樹已準備好用於重建海軍。世界的變化總是比我們預期的要快。1807年,丹麥海軍在哥本哈根戰敗後,種植了9萬棵橡樹來重建海軍,彌補損失。2007年,皇家林業局的繼任者丹麥自然局通知丹麥國防部,海軍種植的90,000棵橡樹已經做好重建準備。世界的變化總是比我們預期的要快。

上一輪德菲夏,隨著流動性挖礦的投機熱潮,德菲很火。高峰時甚至有人問“DeFi協議如何承受百萬使用者的湧入?」

事後看來,這個問題太簡單太幼稚了。根本原因是金融始終屬於基礎設施,世界上真正關心和參與其中的人很少,也許只有幾萬人。

上一輪Defi summer已經驗證了這個問題。參與者多為“隱姓埋名者”。雖然有大量資金湧入,但主要來自基金和巨頭,並不是普通的C端使用者。

一般來說,DeFi屬於基礎設施,即使考慮投機因素,對其感興趣的人也永遠不可能是多數。這意味著,以DeFi為生態核心擴大區塊鏈邊界,終有一天會達到極限。

DeFi還是有門檻的,以後也不會直接面向用戶,因為從2018年開始,我們的線上活動還是完全依賴於“發燒友”。但在未來,普通使用者更有可能透過作為基礎設施的手機錢包與DeFi進行互動,而不是直接進行。

DeFi會繼續發光,但會作為一個基礎設施,作為這棵大樹的“根”。未來,將依靠應用、社交和娛樂來擴充套件Web3玩家和征服世界。

在這個猜想的假設下,DID作為社交和娛樂的必備元件,也將成為大規模應用的中介軟體,有點像前一階段Chainlink對Defi所做的。

本文只談兩件事,DID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猜想。

目前DID(原始短ID)的現狀有一個廣義的宏觀DID概念:包括所有上游鏈的集合形成的顯性標籤,未來甚至包括鏈下和上游鏈的認證,形成鏈上的身份等。

目前我們把長公鑰簡化為一個人類可讀的地址名,這也是DID表面的東西,但是它承載了DID入口的東西;門檻低,但生態卡位很重要:

ETH在生態學方面有ENS,註冊量在200萬左右;

索拉納生態有邦菲達,註冊量20萬左右;

Avalanche有Avvy域,註冊量10000左右;

Polkadot有Polkadot名稱系統(PNS),註冊量在1。5萬左右;

國際比較方案包括ICNS和國際命名方案;

有一個BSC空間ID;;

有流量:

Cosmos有EVNS,Cosmos的公鏈可能都用這個域名系統。

跨鏈DID域名專案還包括:

。bit除了ETH,還支援polygon,TRON,BSC等。;

Unipass,專案更新顯然很老了,還在支援Terra的路上。

這類專案同質化非常嚴重。本質上是一個介於短域名和公鑰之間的賬本系統。沒什麼技術含量但是生態卡位很重要。

SpruceID輔助域名的擴充套件,比如SpruceID,幫助web3使用者直接用自己的鏈身份登入web2網站。這個專案是a16z牽頭的。當時ENS和ETH基金會招標說要統一使用ENS地址登入web2網站,並定了一個協議標準,就是雲杉中標並且和ENS關係好,一起起草了ETH DID協議。

CeramicDID還有一個關鍵元件叫做資料層。

我們之前講過web3,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協議層不擁有資料,資料是使用者在這裡收集整合的。DID甚至可以說是各個協議層之間的資訊橋樑。

從BTC資產帶來的Defi可組合性,我們可以理解自擁有後資料的可組合性。

與傳統金融相比,DeFi不需要許可,沒有準入門檻。資產可以同時在多個平臺之間轉移。平臺不接觸使用者的資產,使用者的資產可以在不同平臺之間轉移。比如存單可以拿去再質押。

形成了一個胖資產層和一個瘦平臺層,這些平臺層可以相互結合網路效應。

那麼這裡DID形成的網路效應的粘合劑,就需要有一個承載的地方,即陶瓷,所有應用的資料都是標準化的。

所以陶瓷可以說是專門為DID設計的資料協議。

目前很多DID和Web3。0社交平臺專案都是在陶瓷上開發的,比如CyberConnect,Web3。0 Twitter的Orbis,Convo Space等等。

DID深度解讀:下一階段的Web 3中介軟體

DIDProject Galaxy(現更名為GALXE)這個標籤想做的是讓使用者在鏈上的資訊成為一個資訊錨點。比如,AAVE會發放“徽章”,或者貸款超過一定金額就貼上標籤;Uni會在交易達到一定金額時發放“徽章”並貼上標籤。

這樣做的好處是這個人被標籤覆蓋,很容易刻畫形象,這樣其他應用就會給使用者一個粗線條,空投至少比現在準確。

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基礎設施從各個方向解決了使用者身份畫像的問題。GRT表示的資料都是爬取的(粗),然後館長做資料集,然後交給應用。但每個人的資料都由策展人來呈現,顯然是不現實的。

以陶瓷為代表,將各個應用的資料進行分類和模組化,用程式自動化做使用者資料畫像(因為資料模式是統一的),方便不同應用之間的轉移。

Galxe的代表性應用是給使用者貼上NFT的標籤,畫一條粗線,這樣就可以對使用者進行簡單的分類和粗略的篩選。

對DID未來發展的想象——發展過程。透過看各種DID專案或者自稱的DID軌道專案,可以看出DID還處於探索階段,處於發展初期。即使是web3的形式,DID是表層入口還是底層基礎設施,在構造邏輯上也是互不相同的。

然而,有一點在研究中越來越清晰。DID很有可能是Web3的入口元件。參考網際網路發展史,是一個泡沫產生,然後破滅,然後留存的遊戲。每一個週期後能活下來的一定是最後的倖存者,市場自然會集中流量。

就像Web2時代的搜尋引擎一樣,DID將成為Web 3的入門級應用。

DID深度解讀:下一階段的Web 3中介軟體

未來每個人都會有一個DID,可以訪問整個Web3,甚至隨著DID的發展,還會出現區域化的DID,比如遊戲的game DID,社交的social DID。

在未來,DID track將有一個比當前錢包更強大的應用程式來管理其身份,活動甚至鏈上的資產。

該應用將連線鏈中的所有基礎設施,甚至成為從web2到Web3的橋樑,有點像DeFi的Chainlink。

我們先來看看Chainlink。他所做的只是一個預測機器,但它是基於基本服務的不斷延伸,並觸及當前區塊鏈應用的許多部分。

截至目前,Chainlink已為1213個專案提供服務,其中DeFi專案578個,遊戲專案143個,公鏈專案91個。

DID深度解讀:下一階段的Web 3中介軟體

而Chainlink原本提供的服務,只是幫助鏈中無法獲取的資料。智慧合約雖然允許無第三方的可信交易,實現了交易的可追溯性和不可逆性,但不能與區塊鏈之外的資料直接接觸(如獲取和呼叫外部資料等。),所以需要外部圖靈機將資料寫入區塊鏈或分散式賬本。

它在資料來源的API介面之間起到橋樑的作用,從而實現block link埠與外部API介面的對接,而這個圖靈機就是Oracle。

隨著這個區塊鏈應用的擴充套件和繁榮,Chainlink從原來的Oracle服務發展出了多項服務,比如為遊戲和NFT應用生成隨機數;提供NFT地板價格的報價;鏈下計算,公平排序,甚至跨鏈服務。

由於大量智慧合同用例需要連線到Oracle,將Chainlink部署到新的區塊鏈環境將為chain開發者提供開發應用程式所需的關鍵基礎設施。

2021年,區塊鏈也經歷了ETH的溢位效應,很多公鏈開始發展自己的生態。這時就需要一個基礎設施來提供鏈上的安全資料來源,從而吸引成熟的Defi協議,比如Aave \ xDollar等。,將其部署在上面。Chainlink憑藉其預測者領袖的地位,在這一時期備受追捧。對預測器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需求使得Chainlink的“馬太效應”不斷擴大。

Chainlink擁有許多頂級的L1區塊鏈和L2擴張計劃,包括Arbitrum、Avalanche、BNB Chain、以太坊、Fantom、Harmony、Heco、Moonriver、樂觀、Polygon、Starkware和xDai。

與資料息息相關的DID會複製Chainlink的老路嗎?好像兩者很像。它們是鏈上簡單但基本的資料服務。他們對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很高,流量往往會聚集在頭部。

雖然DID也是一種資料服務,但是它解決的路徑和Chainlink完全不同。目前,區塊鏈鏈上的資料是基於區塊鏈的不可變更屬性,鏈上的資料是“不需要憑證”的信任。比如證明錢包地址A確實給錢包地址B轉賬了,只需要查鏈上的對應資訊,不需要任何應用或機構出具證明。

但這種未經認證的信任資料僅限於身份資訊,身份資訊的建立依賴於頒發身份的機構,如“教育文聘”的信任依賴於頒發學歷證書的機構。

基於使用者身份資訊的管理和傳輸,DID是使用者在鏈中處理自己活動的必要元件。可以分為DID使用者資訊收集和DID使用者身份分發。

DID深度解讀:下一階段的Web 3中介軟體

由於DID控制了使用者訪問各個部門的關鍵,很容易形成生態樞紐的超級應用。AA技術和L2技術的流行,意味著區塊鏈的演進方向已經從專注於“基礎設施”逐漸步入了尋找超級應用。

由於之前技術限制捆綁的“超級應用”很可能在下一階段爆發,應用將繼承多個身份管理協議和DeFi基本協議等。使用者可以實現高頻連鎖經營、交易代幣、交易NFT、釋出訊息動態、展示關係圖譜和使用者畫像等。在這個應用程式中。

DID很可能以“智慧合約賬戶”的形式成為web 3的入口。目前我們把“Metamask”作為web3的入口是完全不夠的。在低門檻的人群湧入之後,我們需要一個儘可能全面的門戶,類似於web2時代的Google。

然而,DID仍然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DID如果採集一個人的所有資訊,資料隱私和安全就顯得尤為重要,會不會出現大規模的資料洩露和威脅;目前各協議頒發的身份不統一,連鎖行為不統一,難以實現規模化的身份管理;目前鏈上社交娛樂等應用的炒作在減弱,人在流失,意味著DID不斷試錯的土壤消失。

雖然DID處於發展初期,但DeFi之後,區塊鏈應用需求旺盛,社交娛樂成為突破口。DID正處於爆發的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