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梨園世家”還是“社會人家”?二十大代表談戲曲傳承

(中共二十大·聲音)靠“梨園世家”還是“社會人家”?二十大代表談戲曲傳承

中新社北京10月21日電 (記者 羅海兵 夏賓)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閃耀在中國文化藝術長河中的京劇、秦腔、贛劇等傳統戲曲脈脈相承,傳承人的培養是重要一環。但學戲苦、就業難、成角慢,正在為戲曲人才儲備、培養帶來挑戰。

“一堂課下來,汗衫都滴水。”回憶兒時學京劇練基本功,中共二十大代表、黑龍江省京劇院副院長張歡依然感覺辛苦,但也認為,能堅持下來的人都會被戲曲中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所吸引,呈現出一種戲曲人特有的“精氣神”。

“戲曲傳承首先要有人”,在張歡看來,傳統依靠世家傳承和師徒培養的模式,培養的人才數量有限。

觀察當前京劇生源出現“女生多、男生少”的性別缺口,尤其文丑、花臉等行當在全國範圍都很稀缺的情況,張歡建議,作為汲取人才的基礎,戲曲專科和本科院校應擴大招生規模,提高辦學質量。

她關注到,近十年來,包括“京劇進校園”等在內的許多活動在全國各地開展,將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素質教育,有效提升孩子的藝術欣賞能力和文化自信。

張歡表示,想要徹底解決戲曲傳承中的人才不足問題,還要從根上思考,透過打造守正創新的優秀作品,提升社會對包括戲曲在內的中國傳統藝術的認知度,創造利於傳承的社會環境。“大眾喜歡,行業自然就興旺。”

“中國戲曲傳承不可能靠‘梨園世家’一個群體支撐”,中共二十大代表、寧夏秦腔劇院黨支部書記、院長侯豔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侯豔出生於梨園世家,母親是秦腔名家羅曉英。她介紹,目前專業院團主要透過委託培養和招收專業院校畢業生獲取人才。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侯豔認為,作為戲曲人才的聚集地,專業院團也要努力打造“梧桐樹”、“梧桐園”,讓“鳳凰”來了能在樹上“產蛋”、“孵小鳳凰”。如此,才能真正把人才留住。

她關注到,伴隨國家對非遺專案扶持力度的提升,戲曲從業者的社會地位不斷提高,也有助於吸引人才聚集。她以“文化大篷車”專案舉例,僅寧夏秦腔劇院全年就要演出180場。“政府買單、群眾看戲”,讓地方劇團服務百姓和從業者登臺的機會不斷增多。

目前,寧夏秦腔劇院正在探索透過一個劇目排練兩個版本,分梯隊培養鍛鍊更多青年演員,做好人才儲備。

“戲曲的傳承應由‘梨園世家’和‘社會人家’共同承擔,其中梨園世家責無旁貸。”江西省贛劇院院長李媛媛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戲曲一直講究門派相承,譬如家學淵源造就的“譚門七代”,創造了中國最早的京劇流派。

她也表示,如果僅僅靠“梨園世家”支撐,沒有“社會人家”的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會式微。近年來,江西省贛劇院透過啟動“非遺贛劇進校園”系列活動,從學校著手開始培植藝術根基。

同時,江西省贛劇院也在探索透過大膽啟用年輕人和後輩力量,讓贛劇這一古老劇種在保護中得到傳承和創新,煥發新的活力與生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