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是怎麼來的?

本來計劃寫寫產品創新方面的內容,但突然想起之前還答應過群裡朋友,寫一篇命題作文,所以,今天我就談談這個話題。事情的起因,是質量群裡有朋友提出,質量是檢驗出來的,還寫了非常有見地的見解。

質量是怎麼來的?

但是,在群裡頓時遭到遭到很多群友的反對。

質量是怎麼來的?

作為好事者,我專門做了一個問卷,調查大家意見,看看大家認為質量到底是怎麼來的。調查結果如下:

質量是怎麼來的?

大家看看,這就是現狀哦!!大家都已經做了這麼多年的質量工作,而且還是專業做質量的,居然對同一個問題,有這麼大分歧,也難怪其他部門,對質量部幹嘛的,也更懵逼了。質量大師發現的問題,經過幾十年發展還是沒有解決,質量本源的問題。

質量管理之所以困難,是由於人們對於質量有一些傳統式的看法,這些看法乃是他們多年成功地從事費質量管理相關工作所養成的。質量管理的問題不在於人們不瞭解,而在於人們自認為已瞭解。

《質量非你所想》菲利普。克勞士比

我們回顧一下,最有代表性的質量的定義

克勞士比 : 質量符合要求

ISO :質量是一組固有特性符合要求的程度

無論是哪一個定義,我們都可以推匯出

1、質量需要依附在產品或服務上才能存在,當業務或者產品出現的同時質量就同時產生了;

2、質量必須要符合要求(是100%還是程度另說);

好了,我們再來看看檢驗的定義:

質量是怎麼來的?

從檢驗定義,我們可以看到,僅僅是對專案中已經存在的特性進行檢查並與標準規定比較,以確定符合性。因此,檢驗發生之前,質量就已經就存在了。所以,檢驗產生質量這個邏輯推論是不成立的。

但一個產品的產生,要經歷很多的階段,在正式產品生成前的過程的要素,進行檢驗、最佳化,確實是質量管理的一項最重要的行為。從某種推論上說,質量是產生於,產品產生的前一個過程中,並且不斷前移。因此,才有了 各種, 質量是設計出來的,質量是製造出來的,這樣的表述。也正是由於我們對結果質量的追求,所以導致我們質量管理不斷向前一個過程進行延生,以此來達到透過過程控制獲得期望的結果,或者說是透過預防來獲得結果質量。而在不斷前移中,也導致需要涉及的面更加廣泛,最終滲透到企業的各個方面。

質量是怎麼來的?

我們從另一角度看,產品質量由工作質量決定的,工作質量由人的質量決定的,而人的質量,由人的行為產生,人的行為產生於人的意識和價值觀。

所以,為什麼說,質量是組織的系統行為。因為,檢驗可以只能起到透明化的作用,需要其他人來調整最佳化以符合標準,但檢驗本身的質量如何保證呢?又靠檢驗嗎?這樣就陷入邏輯死迴圈了。所以,完整性質量會包含 三層面:QC/QA/QM,而且是相互影響和互動的。

1

QC,就是透明化過程和結果,檢驗是核心手段;

QA,是規範人的行為,流程機制最佳化、培訓是核心手段;

QM,是改變人的意識和價值觀,所以,文化建設、戰略、領導力 是核心手段;

到這裡,我想大家應該可以知道,質量是如何來的了吧!!回顧一下大師的話

質量是怎麼來的?

四項基本原則

■ 質量是符合要求(質量的定義?)

■ 質量系統的核心是預防(質量怎麼來的?)

■ 質量是用不符合要求代價來衡量(質量的衡量?)

■ 質量標準是零缺陷(質量的價值觀和哲學)

我們換一種更為容易理解的表述:質量是有組織、有策劃的三層面同時展開的系統運營所產生的。又有人可能會問,那麼什麼叫“系統運營”呢?

(這個就從企業三位一體的經營能力體系講起了,留在下次吧。)

質量需要基於自然科學的方法工具,但也需要社會科學、心理學、管理科學對人心的影響。大家在繼承 戴明博士的統計方法改善質量的同時,不要忘了,領導力 才是戴明質量管理體系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