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手術,在病床上“放飛自我”是一種什麼體驗?

稽核專家:尹鐵倫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機場院區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

前段時間,一個老師做胃鏡全身麻醉後幻想上課上了熱搜。據瞭解,當事人彭老師因為胃痛去醫院做胃鏡檢查,因全麻藥勁沒過,產生幻覺,不自覺地講授起了數學知識。這個現象引起了廣大網友的共鳴,紛紛留言講述自己或家人朋友的“麻後故事”,但也有人說自己一覺睡到最後,並沒有這些“社死”行為。

這種通常出現在手術之後的症狀被稱為

術後譫

(zhān)

,那麼它的產生原因和常見表現有哪些呢?

做完手術,在病床上“放飛自我”是一種什麼體驗?

做完手術,在病床上“放飛自我”是一種什麼體驗?

術後譫妄是怎麼產生的?

術後譫妄,也稱為“日落症候群”或“ICU症候群”,是一種急性發作且病程短暫的腦功能障礙,一般在外科手術結束之後的3~5天內出現,持續時間較短,一般為幾小時至幾天,其發生常伴隨患者預後不良,術後當患者出現譫妄症狀時,需要嚴格監測生命體徵變化,保持呼吸道通暢,一旦出現任何異常情況,需要及時報告醫生,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對症治療。

做完手術,在病床上“放飛自我”是一種什麼體驗?

出現幻覺(示意圖)

譫妄的產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據譫妄的基礎病情和個體原因可大致分為三類:

(1)

術後譫妄是怎麼產生的?

(術前):患者年齡超過65歲;患有嚴重疾病;既往有中風史;術前水、電解質失衡;酗酒;入院前大量服用藥物或精神藥物。

(2)

術後譫妄是怎麼產生的?

(術後):中風或中樞神經系統病理性疾病過程;有代謝、電解質、內分泌失衡或發熱;感染、疼痛、外傷、灌注不足、低氧或心肺功能不全;藥物、毒品的戒斷或使用大量藥物(精神類或抗生素類藥物);物理限制。

(3)

易感因素

:包括ICU新環境以及居住環境明顯改變。

另外,研究表明,接受大型手術(如腹部手術、心臟手術)的病人較容易發生譫妄,老年患者,特別是手術前已有神經、精神合併症的老年患者,也比較容易發生譫妄。

瞭解這些因素有利於識別術後譫妄的高危人群,以便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誘發因素

術後譫妄的典型特徵是急性發病,通常在夜間發病或在夜間表現明顯(因此被稱為“日落症候群”)。根據譫妄的臨床表現,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高活動型,低活動型和混合型。

做完手術,在病床上“放飛自我”是一種什麼體驗?

牙科手術 來源丨pexels

研究表明,

促進因素

,約佔50%,常表現為面無表情、嗜睡、警覺性降低、精神運動性遲滯、言語減少等,容易被誤診為抑鬱症,由於難以發現,因此預後最差。高活動型譫妄約佔25%,常表現為對周圍環境非常敏感,出現幻視幻聽,情緒緊張、恐懼,覺醒閾值提高等,因為此型別最易被發現,所以治療較為及時。混合型譫妄約佔25%,表現為上述兩種情況交替出現。

術後譫妄的表現

術後譫妄是一種比較常見且危害較大的疾病,其

術後譫妄的表現

,根除潛在的危險因素,及早的干預是非常重要的。

在手術後應該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徵及精神狀況,特別是在夜間,要更加註意患者是否出現煩躁不安、胡言亂語、過於激動、幻覺妄想或過於安靜、嗜睡等症狀。

術後譫妄的表現

,要密切注意患者的血氧飽和度,若血氧飽和度低於85%,就要引起醫生的高度注意,及時給患者輸氧。疼痛也是可能導致譫妄的一個危險因素,術後應該多與患者聊天,或者做些別的事讓患者分散注意力,這樣有利於減輕疼痛。

若患者劇烈疼痛,可與主治醫生商量,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鎮痛藥物,並保持室內溫度、溼度適宜。睡眠功能紊亂也有可能導致譫妄,故不要在患者睡覺時吵鬧。

做完手術,在病床上“放飛自我”是一種什麼體驗?

美國促進康復和圍手術週期質量協會關於預防術後譫妄的共識

譫妄治療的目的是緩解症狀,防止譫妄的進一步加重。臨床中常以對症、支援治療為主,藥物治療仍存在爭議,雖然藥物治療不是必須的,但如果出現讓患者感覺痛苦或者是危及安全的症狀,就應該考慮藥物治療。要避免患者受到各種刺激,增加床擋或者保護性約束,定時翻身,拍背,保持環境乾淨整潔,創造熟悉環境,保證患者睡眠充足。病情允許時,儘量讓患者得到家人的陪護,增加言語和情感交流。

總之,即使術後譫妄發生了,大家也不必過分緊張,因為80%以上患者的症狀都會自行消失,多一份關心,多一份耐心,多一份愛心,在醫生治療的同時,高質量的親友陪伴,也是對病人一劑最好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