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兩面——變與不變

一件困擾我兩年之久的疑惑,最近有點小突破。如果讀過陳嘉映的著作,就知道他討論過何為良好生活。是一個選擇題,也是判斷題,還是論述題。擴大一點說,最優選擇和行為,具有時空的限制性,動亂時刻和安穩時刻,同樣的選擇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智慧的兩面——變與不變

而哲學相當一部分是跨越時空的,宗教同樣如是,不以當下為著眼點,而是投射於歷史長河之中,時代的一粒沙,可能就是個人的一座山,是沙還是山,關鍵區別在於以什麼為參照物,這是橫向的。縱向的就是個體,不同的人對同樣的快樂痛苦,評分機制是不一樣的。矛盾和有趣交織,共同構建了生活。既活在當下又活在過去和未來之中,許倬雲把人類所有曾經走過的路,當作自己的路,就頗具這種意味。

改變一件事,從根本解決是虛妄的,發生過就是發生過,不可更改,自然也沒有假如。能改變的是距離,視角,濾鏡,而這些糅合在一起最通俗的表達,就是一個的見識,思維模式,世界觀,價值觀。

罪犯並不全有悔恨之意,相反會認為是一種榮耀。邪教,傳銷最明顯,心底不認為是害人害己,一直用一種濾鏡看待所有的一切。根據過往呈現,行為有相當程度可以預見未來,就是基於這種穩固性,只要變數越少越容易掌控。我們大多數相信時刻表,因為值得相信,誤差很小。同樣到點車還沒來,飛機還未起飛,也不會推測世界末日到了。更大一點說,區域和族群也具備這種統一相似性,這是宏觀。微觀觀察之下還是有不少的異類,人以群分又各自不同。

我有過擰螺絲的體驗,一種是緊固到不能再緊固,一種是要保持墊片的彈性。知道何時何地何境做何種抉擇,可以稱之為智慧。為什麼一些飽經風霜的老人,可以處事不驚,而有些卻陷入恐慌,和經歷有關,更和如何看待經歷直接相連。好的結果,或許是壞的方法造就的。

傳統上說,慈不掌兵,對每一個士兵都慈善,合乎他們對慈善的理解,就會是一盤散沙。這也是為什麼公認強大的人,都有些偏執自我。一些良善行為被汙衊,被以怨報德,有人傷心之餘就仰天長嘆,不要做好人。冷靜之後想,是因為良善才導致壞的結果,還是疏於防範,低估人性之複雜才導致的結果?後者關聯性更強。好心做了錯事,缺少了智慧的加持,反而丟失了人性之閃光。

智慧這個詞,包含變動和恆久。大多數如此,就是恆久,不同處境的應對方式就是變動。對待歹徒行兇,勇猛抵抗,還是尋求支援,甚至先脫離險境,結果是不同的。同樣的話,同樣的事,不同的人做出來,影響也是不同的。

一國元首和群眾握手吃飯交談,是親民,換做普通人或許就是故意討好。有個詞,見機行事,機緣未到,做了也是無用功,甚至適得其反。諸葛亮借東風,是在就缺東風情況下才借,借的才有價值。草船借箭的時機,也是詳細考慮過後的神來之筆。

周易氣魄最龐大的卦,乾卦,開始的時候是潛龍勿用,有一定能力之後才見龍在野,利見大人。生活中急救需要常識和訓練,沒有這方面知識,見人倒地就服,真的可能是幫倒忙,這是對身體。對事情缺乏足夠認知,僅憑本能好惡,就會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是虛談。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也不是明哲自保,而是此情此景之下的最優選擇。

夢參老和尚講,對自己好點,自己也是眾生。自己都煩惱纏身,是度不了人的。一國,一司,一家做抉擇,會遮蔽很多建議,很多建議是無效的,沒有參考價值。在個人成長過程中,最諷刺的莫過於,沒聽從他們的建議,最終卻活成了他們最羨慕的人。

稍微有點生活經驗就明白,完全聽從會改無止境,夫妻也是如此,越改不滿意之處越多。很難有固有模式完美契合某個人,只能從跨越時空的大背景中尋求恆久之道,在不同階段調整。猶如孔子所說,氣血未成,戒之在色。時機錯位了,感受也就變質了。年老登山,多戰戰,年少攀爬,多豪邁。兵書不會寫用草船借箭,但這個計謀卻始終沒脫離用兵之道。做好人還是壞人,自然是好人,合格的好人往往意味著要更聰慧,更強大,更懂時機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