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調理院》教會我的事:我是孩子TA媽,更是我自己

《產後調理院》教會我的事:我是孩子TA媽,更是我自己

“孕婦羊水破了……不不不……我不是她的親友,我是孕婦本人……”一位叫吳賢真的待產孕婦從容地給醫院打了個電話。

而在一分鐘前,腳踏高跟鞋的她還在追著客戶簽單。約到救護車把自己安全送到醫院後,看著驚魂未定的丈夫,她反過來安慰:“冷靜,我沒事。”

這氣場,簡直呼呼帶風。

但接下來,在一個叫“產後調理院”(月子中心)的地方,這位職場精英很快就被打入“末等艙”,一次次被虐,打擊力度之強,足以令她懷疑人生。

01職場媽媽的身份焦慮

上面描述的是最近熱播的韓劇《產後調理院》的場景。

不惑之年的吳賢真,作為公司最年輕的女性常務,在就職採訪現場突然忍不住嘔吐——這一天,她發現自己成了醫院最高齡的產婦。

且看她是怎樣因為生娃陷入迷茫,後又一步步迴歸自我的。

第一個下馬威就是生產。那種撕心裂肺的痛就不用說了,生產前灌腸、剃毛,身體暴露在男醫生面前,子宮被反覆討論,那種屈辱感足以把所有自尊撕得粉碎。

《產後調理院》教會我的事:我是孩子TA媽,更是我自己

初到產後調理院,自我介紹時又尷尬了,在這裡,你沒有名字,人們只關心你是誰的媽媽。所以,吳賢真在這裡唯一的稱呼是“膠棒媽媽”。

《產後調理院》教會我的事:我是孩子TA媽,更是我自己

在這裡,其他所有身份都清零,等級的劃分是按特定的鄙視鏈進行:順產的高於剖腹產的;母乳餵養的高於餵奶粉的……

膠棒媽媽因母乳餵養不順不幸處於“末等艙”行列。在努力向“頭等艙”邁進的路上,她耐著性子,遵循著各種奇奇怪怪的規矩,卑微地給“頭等艙”的小愛媽媽送禮,卻始終不得要領。

《產後調理院》教會我的事:我是孩子TA媽,更是我自己

備受打擊的她有天回公司開會,滿以為能找回點自信,卻尷尬地發現,自己的角色已經有人代替,等她反應過來,會議已經結束。她的缺席,似乎沒給公司帶來任何變化。

以前的自己被弄丟了,現在又做不好一個新媽媽。膠棒媽媽陷入極度困惑。同時她也明白,孩子一歲前,母親的陪伴尤其重要,便決定請一年假在家帶孩子。

然而,當上級交給她一個重大專案時,哪怕需要長期出差,她也還是毫不猶豫,瞬間就改變了主意……在這個決策過程中,她聽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

《產後調理院》教會我的事:我是孩子TA媽,更是我自己

有人曾經問羅輯思維聯合創始人兼CEO脫不花:“要怎麼平衡孩子和工作?”

跟劇中膠棒媽媽一樣經歷過掙扎的她直言:“要聽實話嗎——沒有平衡,就是取捨。”

02國民女神的容貌焦慮

有一天,膠棒媽媽驚恐地發現,簾子後赫然出現了一雙腳,她鼓足勇氣走上前去,猛地掀開簾子一看,原來是個胖女人,手裡拿著一瓶母乳。

後來她才知道,這也是產後調理院的一位媽媽,孩子一星期沒大便,她擔心是因為母乳不夠,情急之下,就想到了偷。

《產後調理院》教會我的事:我是孩子TA媽,更是我自己

再經過深入瞭解,更是讓膠棒媽媽驚掉下巴。這個胖媽媽,竟然是一位大明星——號稱只喝露水的國民女神韓孝琳。

原來,因為懷孕,她需要不停地吃東西,不然就會噁心到無法忍受。就這樣,整個人足足胖了70斤。她想回到從前,卻越來越沒有信心。

這讓人突然想起美容教主大S,這個狂熱的美容達人,婚前對每一點贅肉都無法容忍;對每一寸肌膚,都呵護有加。

看看生娃之後的她,竟也難逃產後發胖的魔咒。那種落差感,恐怕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懂吧。

《產後調理院》教會我的事:我是孩子TA媽,更是我自己

還好還好,後來又瘦回去了。

在產後恢復方面,還是“娘娘”孫儷堪稱教科書級。據說,她在生完孩子才四個月,就投入到《羋月傳》的拍攝中,由少女時代開始,演繹了一代女王的傳奇一生,打造了繼《甄嬛傳》之後又一巔峰之作。

《產後調理院》教會我的事:我是孩子TA媽,更是我自己

有人可能會說,明星都有錢,沒法跟他們比。沒錯,論經濟實力是拼不過了,但至少可以向人家的意志力看齊啊。

藝人為了美麗的外形有多拼,看看他們健身的照片就知道了。

《產後調理院》教會我的事:我是孩子TA媽,更是我自己

我們對自己的身材可能不需要這般極致要求,也拿不出那麼大塊的時間來健身。但咱得承認,如果你想運動,沒人會攔著;如果想控制飲食,也沒人會撬開你的嘴逼你吃東西。

許多人有生育焦慮,很大一個原因是怕變醜變胖。但生娃後,能否找回從前的美麗,取決於我們自己。無論生不生娃,都沒有人能輕輕鬆鬆一直美下去。

03產後“第三性”

文學傳記《第三性:薩特和伏波娃》寫了這兩位大哲學家之間的愛情故事。作者黃忠晶將他們二人獨特的愛情方式稱為“第三性”——心靈高度契合的男女既彼此深愛,又給予對方完全獨立和自由,不以婚姻約束,甚至能包容各自另有情人。這一獨特的愛情方式下,薩特和伏波娃原本2年的情感契約竟然延長到了生命結束。

在現實社會,公開認同“第三性”的並不多見。《產後調理院》中,小愛媽媽的那場婚外“疑似愛情”,雖然沒發展成“第三性”,卻喚醒了她的獨立意識,讓她重新開始關注自我。

《產後調理院》教會我的事:我是孩子TA媽,更是我自己

她的丈夫是位知名的高爾夫球手,兩人表面上琴瑟和鳴的背後,是她一次次對自己的忽略,她的生活始終圍著丈夫和孩子打轉。

這樣的相處模式逐漸定型,時間一長,丈夫對她的輕視便成了家常便飯,有三個孩子的她越來越感到疲於應對。

一位帥氣陽光的高大男孩對她一直有好感,並提醒她“你自己也很重要”,這才讓她如夢初醒。

重新找回自我的她跟丈夫進行了深入溝通,最終重新獲得對方尊重和支援。

《產後調理院》教會我的事:我是孩子TA媽,更是我自己

真實生活中,談及產後“第三性”,總是與出軌的話題分不開。資料顯示,孩子出生一年內,是出軌和離婚的高危期。

有時,你會奇怪男人為何出軌出得心安理得,他們的心理基礎可能就是“第三性”。

想跟他探討“第三性”嗎?一個重要前提是:雙方都要有真正獨立的人格。若沒有,那在這個問題上,便不太可能平等交流。

情感專家提醒,生孩子後吸引力衰減,究其根源,不是外貌也不是性,而是因為照顧孩子打理家庭,一不小心失去了自我。

結語

表面看,《產後調理院》是一個關於生育焦慮的故事;但本質上,展現的卻是女性在特定人生節點對自我的重新定義,是一場掙扎中的自我救贖。

是否為家庭犧牲自我?做全職媽媽還是職場媽媽?對出軌的另一半,是隱忍還是放手?

很多媽媽正面臨這一類的難題。如果很難選擇,那就先別自我設限,也不用管他人對你的期待。可以試著這樣想:

“為事業努力,是因為我覺得女性也有自己的人生價值,不能只為別人而活”;

“為家庭犧牲部分自我,是因為我愛這個家,而不是有人說我‘應該這樣做’”;

……

按這樣的思考邏輯,我們只需想透,自己是誰,想要到哪裡去,很多答案就會自動浮出水面。

而一旦做出決定,就要對結果負責。這個責任人,不是另一半,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自己,因為只有我們自己才是人生的主角。

《產後調理院》教會我的事:我是孩子TA媽,更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