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的強大,普通人根本不懂,只有行業人才懂?

蘋果的強大,普通人根本不懂,只有行業人才懂?

文丨俠說科技

在華為被打壓的這三年裡,出現過很多較為積極且理性的評論。不過可惜的是,基於輿論大背景的影響,這些評論都被淹沒在由口水編織的長河之中。

時過境遷,隨著華為被打壓事件時間的流逝,華為在網路上的熱度與關注度出現了冷卻。雖然現在依然有人堅定的認為華為早已經超越了蘋果,依然堅定的認為華為是因為通訊技術上的突破才被打壓。

但是,在世間的流逝下,這些人的堅信開始出現了動搖!

在過去的三年中,出現過很多較為積極且理性的評論。不過可惜的是,基於輿論大背景的影響,這些評論都被淹沒在由口水編織的長河之中。然而,隨著時間的流失,亦或者是那些華為忠實擁護者信心的動搖,這些評論再次浮出水面!

蘋果的強大,普通人根本不懂,只有行業人才懂?

不管嘴上怎麼說,手機行業的人要比普通消費者更清楚,蘋果到底有多麼強大!

這是王興在華為被打壓期間網際網路上輿論一邊倒的時候說過的一句話,記得當時因被懷疑力挺蘋果變相貶低華為因而遭到炮轟。再加上當時王興遇到一些“問題”,於是一頂又高又大的帽子順勢戴在了王興的頭上。

現在的王興,很少露面,在我的手機上也很少刷到與之相關的資訊。然而不知道是因為華為最近又有了所謂的“大動作”需要預熱,還是在淨網行動開展後,為流量乞食的自媒體人急需流量。總之,王興以及他曾說的這句話再次出現在我的手機,某問答型別的互動平臺的推送中!

蘋果的強大,普通人根本不懂,只有行業人才懂?

王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對之知之甚少所以不做評價。倒是他這句話在華為被打壓三年熱度逐漸退卻的今天再次出現,引起了我的好奇之餘讓我找到了今天的話題!

不管嘴上怎麼說,手機行業的人要比普通消費者更清楚,蘋果到底有多麼強大!

蘋果到底有多麼強大?手機行業的人究竟怎麼看待蘋果?王興到底是不是漲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今天我們好好地聊一聊!

舉個例子

舉個通俗的例子,比如小米投入1億生產了1000萬臺手機,這1000萬臺手機的銷售情況不僅承擔了第二批手機的生產成本,還承擔了相關的一些費用以及自己的利潤。

其次,他的成本是固定的1億,其他的費用如廣告費人工費水電費倉儲費等費用是不是限制了小米這1000萬臺手機的銷售額必須大於1億?那麼我們假設,1000萬手機的銷售額是2億,那麼大家猜一下,如果小米第二批手機還想生產1000萬臺,有沒有壓力?

有沒有壓力?取決於去除1000萬臺手機的成本之後剩下的1億能否支付一切商業行為中所產生的費用,對不對?比如說,為了賣出1000萬臺手機,小米花了7000萬支付如廣告費人工費等一切費用,那麼第一批手機的成本是不是1。7億?那麼生產第二批手機有沒有壓力?

蘋果的強大,普通人根本不懂,只有行業人才懂?

淨利潤

如果你能夠看懂這個例子的話,此時你應該能夠理解王興這句“

不管嘴上怎麼說,手機行業的人要比普通消費者更清楚,蘋果到底有多麼強大!

”的意思了!

雖然在國內的網際網路上很多人,包括知名的專家、學者、大咖乃至各大同行業友商的高管都對蘋果做出了負面點評。但是不要忘了,即使是被這種成功人士唱衰,蘋果的財報依然像如花似玉的姑娘一般好看!

記得在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軟體部副總裁楊海松曾表示,中國手機廠家利潤低得可憐!在智慧手機的銷售中,蘋果的市場份額為13%,所獲利潤達66%,三星市場份額達20%,所獲利潤達17%,而中國及其他廠商的市場份額高達67%,所獲利潤僅17%。

蘋果的強大,普通人根本不懂,只有行業人才懂?

蘋果與國產手機的區別

蘋果的強大之處,雖然大家不願意承認,但淨利潤遠確實是保障蘋果給予一眾國產手機廠商壓力的一大關鍵!復看第一個例子,小米1000萬臺手機銷售額2億,成本1億,為了把這批手機銷售出去花了7000萬,合計這1000萬臺手機的成本是1。7億。

此時小米手中還剩餘3000萬,如果第二批手機還想生產1000萬臺,小米則還需要1。4億才能成功生產出第二批手機,對不對?所以小米此時是有著非常大的壓力的!

反觀蘋果,2021年資料顯示,蘋果淨利潤是

6761億元

,小米是193。39億元,蘋果是小米的34倍。什麼概念呢?如果蘋果跟小米一樣,生產1000臺手機,成本也是1億,為了銷售出這些手機同樣花了7000萬。蘋果生產第二批的難度遠比小米低不說,第二批的淨利潤乃至第三批會呈現出蝴蝶效應逐漸積累增多。而小米呢,如果在沒有其他業務進行彌補的話,會一直虧!

蘋果的強大,普通人根本不懂,只有行業人才懂?

蘋果的強大之處

為什麼很多大型企業的營收來源不集中在一個業務,這就是原因!比如華為吧,從華為公開的財報來看,華為主要營收支柱是運營商業務以及消費者業務。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當運營商業務出現問題時,消費者業務可以進行彌補。

反之,消費者業務受到影響,運營商業務則可以減輕消費者業務帶來的影響。再看,為什麼被打壓的當下,華為非常“積極”地擴充套件其他業務,道理是相同的。

復觀蘋果,雖然當下iPhone確實是蘋果的主要營收支柱,但是莫要忘記,蘋果其他業務的營收匯總在一起基本可以充當第二營收支柱,且某些業務單獨拿出來甚至與一些手機廠商1年的總營收不相上下。換言之,在廣泛認為華為已經超越蘋果的當下(手機),華為仍需努力,蘋果仍不能小看!

蘋果的強大,普通人根本不懂,只有行業人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