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流傳了一千多年的禪詩,通篇看似很普通,其實充滿了大智慧

一首流傳了一千多年的禪詩,通篇看似很普通,其實充滿了大智慧

詩人中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那就是與世無爭的僧人,他們儘管不是傳統的文人,可是同樣學富五車,由於終日誦經唸佛,自然而然識字,再加上唐朝的詩歌深入人心,融入進了生活,以至於很多的僧人也會寫詩,並且寫得還相當不錯。我們翻開《全唐詩》就會發現裡面收錄了很多的僧人的作品,一些作品不僅非常抒情,另外還多了一層禪理。

唐詩其實與後來的宋詩是有區別,畢竟唐詩更側重於抒情,宋詩更多的是以說理為主,而唐朝的僧人由於也普通人還是有區別,他們生活在寺廟裡,過著相對平淡的生活,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所以他們創作出來的作品,也就有了禪理;以鳥窠禪師這首《無題。來時無跡去無蹤》來說,那就是一首很有韻味的經典之作,整首詩意境高遠,每一句都有大智慧。

一首流傳了一千多年的禪詩,通篇看似很普通,其實充滿了大智慧

鳥窠禪師,俗姓潘,法號圓修,生活的年代大約是在中唐時期,還與當時著名的詩人白居易有過交往,不過關於他更詳細的資料,各種典籍裡沒有記載,所以也就無從得知,他準確生卒年。他的詩清新脫俗,不僅非常的抒情,同時那份禪理,也是很深刻,對於我們這些普通的讀者來說,只要能夠從中真正感悟一二,再把那份禪理融入進生活中,一定是會有收穫。

《無題。來時無跡去無蹤》

唐代:鳥窠禪師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一首流傳了一千多年的禪詩,通篇看似很普通,其實充滿了大智慧

這首《無題。來時無跡去無蹤》也是鳥窠禪師最廣為流傳的一首作品,看似信手拈來沒有任何的章法,其實只要靜下心來,多讀幾遍的話,自然就會明白,詩人所要表達的是什麼。作為一位得道高僧,鳥窠禪師對於人生的感悟顯然要比一般的詩人要深刻,他直接就告訴了世人許多的大道理,可以說是詩人把人生經歷,還有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用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寫進了作品中,從而使得這首詩多了一層禪理。

一首流傳了一千多年的禪詩,通篇看似很普通,其實充滿了大智慧

來的時候沒有任何的蹤跡,去的時候同樣如此,也是沒有任何的蹤跡,在這開篇第一句中詩人就點明瞭主題,同時也是告訴了世人,這世間的一切都是來無影去無蹤,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後面一句又是馬上接上來,進一步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去和來那都是一回事,沒有必要去糾結,想的太多了,反而勞心傷神,還是儘可能做最真實的自己。

一首流傳了一千多年的禪詩,通篇看似很普通,其實充滿了大智慧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最後兩句寫得就更加深刻,同時也讓這首詩更具有禪理;何必去問今生的事?你只需要每天開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即可,完全不用去過多糾結,這一生就好像是浮生若夢,人這一生很短暫,有的時候就像是做了一個夢一樣,所以在有限的時間裡,我們只需要過好每一天就行,其它的事情不用想太多。

一首流傳了一千多年的禪詩,通篇看似很普通,其實充滿了大智慧

鳥窠禪師是當時得道高僧,與普通人是有區別,而在這首《無題。來時無跡去無蹤》一詩中,他正是用一種極為深刻的口吻告訴了世人,我們應該要如何去對待生命,如何去過好這一生。很多人一輩子都是在追名逐利,可是到頭來還是一無所獲,白白浪費了青春。詩人很明顯不贊成這麼做,我們來的時候沒有空手而來,走的時候也是一樣空手而去,沒有必要為了那些虛名而傷神,最重要的還是面對生活,用一種平靜的心態去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