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不是食品,遠離為好

檳榔不是食品,遠離為好

檳榔不是食品

本報記者 燕聲

檳榔不是食品,遠離為好

近日,

浙江義烏要求下架檳榔

一事衝上新聞

熱搜。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員明確表示,浙江省是從今年

9

月初開始下發有關通知的,禁止檳榔作為食品銷售。四川省南充市營山縣,也正在落實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全面禁止銷售檳榔的要求。關於檳榔,在此之前還有一件令人痛惜的事件:

36

歲的歌手傅松因長期食用檳榔致口腔癌去世。他呼籲大家

珍惜生命,遠離檳榔

長期嚼檳榔可致不可逆損傷

眾所周知,檳榔危害健康。早在2003年,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就把檳榔列為一級致癌物。2017年,與檳榔相關的致癌物增加到了3種,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檳榔果、含菸草的檳榔嚼塊、不含菸草的檳榔嚼塊全部列為一級致癌物。

醫學研究發現,檳榔果中的檳榔素和檳榔鹼具有潛在的致癌性,而長期咀嚼檳榔,有可能會導致牙齦退變、口腔潰瘍、黏膜下纖維化等口腔疾病,從而令口腔癌的風險上升8。4~9。9倍。

在檳榔流行的國家和地區,口腔癌的發病率都是很高的。印度是世界上食用檳榔最多、口腔癌發病率最高的國家。在巴布亞紐幾內亞,近60%的居民嚼檳榔,這個國家的口腔癌發病率居世界第二。

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口腔醫學中心副主任李志強曾介紹,長期食用檳榔會對人體造成多種傷害,且大多難以修復。首先,檳榔質地較韌,其纖維粗且硬,長期咀嚼會造成牙齒的損耗,導致齲齒以及色素沉著;與此同時,長期咀嚼韌勁十足的檳榔會讓咬肌充分鍛鍊,造成“大腮幫”的容貌外觀。其次,質地較韌的檳榔還會破壞口腔黏膜,對口腔造成物理性傷害,導致口腔潰瘍、牙齦退縮、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等疾病。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患者中有10%會發生癌變。此外,檳榔果中的檳榔鹼、檳榔次鹼等物質有很強的刺激作用,會對口腔黏膜造成化學性傷害,並具有潛在的致癌性。最後,檳榔中的麻黃鹼類有興奮神經、收縮血管的作用,心肌缺血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咀嚼檳榔易導致心悸、心律失常等,甚至可能出現中毒症狀。

藥用檳榔不同於食用檳榔

常看中醫的人會發現,檳榔是一味中藥,中藥檳榔具有“殺蟲、破積、降氣行滯、行水化溼”的功效。最著名的含有檳榔的中成藥就是四磨湯口服液,組成成分是木香、枳殼、檳榔、烏藥,可以順氣降逆,消積止痛。其用於嬰幼兒乳食內滯症,症見腹脹、腹痛、啼哭不安、厭食納差、腹瀉或便秘;中老年氣滯、食積症,症見脘腹脹滿、腹痛、便秘;以及腹部手術後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

那麼藥用檳榔會致癌嗎?

據瞭解,目前檳榔只被列入《中國藥典》當做藥材使用,但不能當做食品。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李連達曾在會議上指出,檳榔主要用途大概是兩方面,一是嚼檳榔;另一個用途是中藥。根據相關研究,嚼檳榔長期食用的結果有可能導致口腔癌的發病率升高;但是作為中藥,藥用檳榔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發現有正式的臨床報告證明吃了含檳榔的中藥引起了口腔癌。

其原因一是原料及藥用部位不同。食用檳榔用檳榔幼果、果殼,藥用檳榔則用成熟果仁。

其二是加工不同。食用檳榔用石灰水浸製,加用香精、香料等輔料,有強鹼性、刺激性,增加其毒性及致癌性,對口腔黏膜有嚴重的化學性損傷;而藥用檳榔經過炮製、提取、除雜等處理以減毒,對口腔黏膜無化學性損傷。

其三是食用方式不同。食用檳榔在口中長時間咀嚼;藥用檳榔是吞服,一飲而進,不會對口腔區域性造成機械性及化學性損傷。

其四是療程不同。食用檳榔長期食用,易形成對口腔黏膜的刺激。含檳榔成分的四磨湯療程為2~5日,不會引起蓄積中毒、慢性損害及癌前病變。

其五是用量不同。食用檳榔用量很大,無劑量限制;藥用檳榔有劑量限制,用量較小。

其六是範圍不同。食用檳榔無適應證、禁忌證等限制,藥用檳榔有適應證、禁忌證等限制。

檳榔未被納入食品行列

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在《健康口腔行動方案(2019—2025年)》的解讀中明確提出,要透過對長期咀嚼檳榔等高危行為進行干預等,促進群眾養成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行動方案提出,在有咀嚼檳榔習慣的地區,以長期咀嚼檳榔對口腔健康的危害為重點,針對性地開展宣傳教育和口腔健康檢查,促進牙周、口腔黏膜病變等疾病的早診早治。

國家衛生健康委曾表示,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食品應當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國家衛生健康委未批准檳榔作為新食品原料,未將其納入食藥物質目錄。

禁售檳榔並非僅僅因為它是一級致癌物,更因為在目前它並非食品。這是因為2020年最新版的《食品生產許可分類目錄》取消了食用檳榔的類別,此後,檳榔作為食品的生產許可和監管缺乏依據。

儘管檳榔陷入尷尬身份之後,各種不同的觀點較多,但既然檳榔已被清除出食品分類目錄,那麼在市場上被當作食品來銷售,就會顯得很不妥當。因此,下架和禁售是正當選擇。任何將檳榔當作食品的廣告或其他推銷活動,都失去了正當性。將檳榔當作食品來生產和銷售,應將其當作影響食品安全的行為來看待。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 || 燕聲 萬濤

值班主任 || 範宏博

轉載及投稿 || 010-62969002轉8486

郵箱:wt11390@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