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手莫名變“瘦”還發抖,這種少見病竟與“常低頭”有關

通訊員 宋黎勝 記者 柯靜

“我才10多歲啊,學習生活都不行了,晚上躺在床上都在害怕,手不會就這樣廢了吧!?” 16歲的曉強(化名)原是個活潑好動的中學生,3年前發現自己右手會不由自主地顫抖,跑了不少醫院,還曾被懷疑得了老年病——“帕金森”,一段時間他好胡思亂想,痛苦之極。

輾轉來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經過各種檢查,醫生追根溯源終於查出他患了好發於青少年的一種少見病,並與很多人習慣有一定關係。經過手術治療,目前曉強的症狀明顯好轉。

手莫名變“瘦”還控制不住地發抖

“這是怎麼了,我的右手這老是麼在顫抖?”半年前,在家人陪同下,曉強因“右手肌肉萎縮、無力3年餘”輾轉到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雷兵專家門診就診。

3年前有一次,曉強和同學握手時,同學無意中說了一句“曉強你的手怎麼‘瘦’啊。”曉強這才注意到自己的右手,確實虎口處特別扁平,大小魚際都很“瘦”。但當時的症狀並未影響他正常的生活,並沒有當回事。

少年手莫名變“瘦”還發抖,這種少見病竟與“常低頭”有關

雷兵在專家門診接診病人

隨著時間的流逝,曉強發現自己右手控制不住地微微顫抖,漸漸地越來越明顯。沒過多久,他右手還有肌無力的症狀,尤其在天氣寒冷的時候,連握筆寫字都相當吃力,這讓原本課業負擔就很重的曉強增添了很多煩惱;由於病在右手,吃飯、打乒乓球、打藍球等都受到較大的影響。

在當地醫院,總是診斷不明確,病急亂投醫,曉強還曾被懷疑得了老年病——“帕金森。雖說最終排除了這種可能,但曉強及家人還是提心吊膽,唯恐什麼惡疾纏身。

雷兵仔細查體見患者右手大魚際、小魚際肌及前臂尺側肌肉均有萎縮,右手伸指時明顯震顫,握力減弱;神經電生理檢查,提示下頸段節段性神經源性損害;X線見頸椎曲度變直……最終診斷為一種少見的“平山病”。曉強母親向醫生反映,兒子平時一有空就喜歡玩手機。

診斷明確後,開始,給予保守治療佩戴頸託,但曉強佩戴頸託後頸部不適,右手無力及伸指震顫好轉不明顯。於是,安排曉強住院,主任醫師雷兵、副主任醫師麻育源等為其施行頸椎前路植骨融合內固定術,術後恢復良好。近日隨訪,曉強說右手握力較前增大,伸指震顫症狀較前明顯好轉。

這是一種少見病 與常低頭有關

雷兵介紹,平山病( Hirayama disease ,HD)又稱青少年上肢遠端不對稱性肌萎縮症,是一種主要影響遠端肌肉萎縮的疾病。日本學者平山惠造於1959年首次報道。資料顯示,該疾病好發於亞洲的青少年,男性多見,是一種良性自限性運動神經元疾病,多為散發,罕見家族史。平山病起病隱匿,上肢遠端肌無力、肌萎縮;肌萎縮侷限於手和前臂,單側多見,起病後緩慢進展。這種病發生率較低,因此不少人還從來沒聽說過,其明顯的特徵就是病側手似乎沒多少肉,瘦瘦的,會震顫。

少年手莫名變“瘦”還發抖,這種少見病竟與“常低頭”有關

黑色箭頭示大魚際肌,紅色示小魚際肌,該患者典型“平山”手

“該疾病的發生有其自身原因,也與長期屈頸的不良生活習慣密切相關。”雷兵解釋,長期維持屈頸姿勢,使對缺血缺氧最敏感的頸髓前角運動細胞發生變性,加上脊髓與硬脊膜之間生長髮育不平衡,尤其是身高快速增長的青少年,屈頸時,頸髓後根將低位頸髓拉向前方,使頸髓受到前方椎體的壓迫,引起所支配肌肉的神經源性損害。

鑑於平山病與長期屈頸有關,雷兵表示,目前我們幾乎所有成年人,甚至青少年人離不開電腦、手機,但應該為了健康改變一下不良的生活習慣,比如不要長期低頭玩手機和伏案工作,伏案工作超過一小時就要休息十分鐘等。

平山病的保守治療方式,主要包括長期佩戴頸託及神經營養藥物治療;手術治療,是採取頸椎前路融合內固定術,透過手術治療可有效限制頸椎的異常屈曲。

編輯 楊俏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