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刺客列傳》:買兇殺人的太子丹和無路可走的荊軻

荊軻刺秦事件是先秦最為悲壯的一幕,想那虎狼之邦,肅穆之庭,白衣高冠的翩翩刺客欲憑藉一把匕首挾持乃至刺殺秦王,雖血濺五步、功敗垂成,仍足令後人追慕景仰。而在“士為知己者死”這個偉大的命題上,太子丹和荊軻這對君臣當仁不讓的超過了智伯和豫讓,成為後世君臣相知的絕佳模板。

重讀《刺客列傳》:買兇殺人的太子丹和無路可走的荊軻

然而,事情的經過真有這麼高尚嗎?

田光的道德綁架

話說時間走到戰國的尾聲,隨著秦國鯨吞天下的大勢漸趨明朗,急如星火的亡國之禍才是他孤注一擲的真正原因,《刺客列傳》中提及太子丹曾拒絕鞠武“請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購於單于”的長遠之計。

受過貴族教育的太子丹應該知道聶政之流的往事,不然也不會選擇劍走偏鋒,話說在抗秦如螳臂當車的情況下,刺秦倒也不失為好點子,但問題在於前輩們總能輕而易舉地找到業務精通又很好說話的人選,他卻一時間想不出值得託付之人。

心領神會而又無能為力的鞠武隨後將鍋甩給了一個叫田光的老人,後者以“臣精已消亡”為由予以拒絕,並將在市集中吃肉放歌的荊軻推了出來。

重讀《刺客列傳》:買兇殺人的太子丹和無路可走的荊軻

於是,燕國王室的貴胄和無拘無束的“任俠”就這樣將各自的命運神奇地勾連到了一起。

太子丹並沒有馬上召見或者拜訪荊軻,而是由田光先轉達了“燕秦不兩立,願先生留意也”的意思,並未明言刺秦之事,以荊軻的經歷和智商自然猜不出什麼情況,只好敷衍了事(謹奉教),但他沒有料到的是,這位白髮蒼蒼的老者竟然在他面前橫劍自刎了。

自殺的理由是“是太子疑光也。夫為行而使人疑之,非節俠也”,我們可以理解成為了保密而採取的過激舉動,也可以理解為太子丹天性涼薄,本意就是這樣,如同“義薄雲天”的信陵君沒有拒絕候贏的自殺一般。

重讀《刺客列傳》:買兇殺人的太子丹和無路可走的荊軻

更重要的是,如此一來荊軻自然也有了有死無生的保密義務,要麼追隨田光的腳步,要麼接下太子丹的所有安排,被赤裸裸地道德綁架了。

荊軻或許在期待著“一場潑天富貴”,又或許為了了卻對田光的承諾,遂跑到太子丹面前一探究竟。後者先是“再拜而跪,膝行流涕”,隨後一口否定田光之死跟自己的關係,待荊軻坐定之後他索性直接磕起頭來。

丹之私計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使於秦,窺以重利;秦王貪,其勢必得所願矣。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

這是刺秦一事首次被說出口,可見之前都是聰明人之間的對話,對見識不夠的荊軻還是需要明言,後者直接嚇出了一身冷汗:這是個有去無回的活吧!

重讀《刺客列傳》:買兇殺人的太子丹和無路可走的荊軻

▲荊軻並沒有影視作品中的覺悟

久之,荊軻曰:“此國之大事也,臣駑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頓首,固請毋讓,然後許諾。

在“久之”的過程中,不怎麼聰明的荊軻總算是想通了他無路可走的現實,也明白了田光選擇自殺的原委,自己現在也沒得挑。於是配合太子丹完成了這場禮賢下士的表演,並稀裡糊塗地成了太子丹的座上賓(為上卿,舍上舍),雖然細節還有待敲定,但刺秦的大方向已經定下來了。

太子丹的買兇殺人

在《奠基者》一書中,慷慨悲歌的刺秦事件被易中天先生說成了買兇殺人事件,論據則是《刺客列傳》中“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的記載。

重讀《刺客列傳》:買兇殺人的太子丹和無路可走的荊軻

▲同樣是收買人心,劉皇叔的手段高出太多了

筆者很認同這句話,但是話還是需要講清楚,先秦士階層對於主公的禮遇向來都是甘之若飴,比如獻“狡兔三窟”之計的馮諼,車馬出行的待遇甚至是開口要來的,那也從來也沒覺得自己臉皮厚過,荊軻憑什麼就不能享受呢?

之所以這麼說,還要從太子丹的態度說起。

軻一日與太子游東宮,觀池水,有大龜出池旁,軻偶拾瓦投龜,太子丹捧金丸進之以代瓦;又一日共試騎,太子凡有馬日行千里,軻偶言馬肝味美,須臾,庖人進肝,所殺即千里馬也。

出所幸美人奉酒,復使美人鼓琴娛客,荊軻見其兩手如玉,贊曰:“美哉,手也!”席散,丹使內侍以玉盤送物於軻,軻啟視之,乃斷美人之手,自明於軻,無所吝惜。——《東周列國志》

參照小說的演繹,太子丹用金丸代瓦、千里馬肝和美人玉手的“無所吝惜”來試圖強化荊軻的忠心,可是有誰聽過有哪個“國士”喜歡這些鬼東西嗎?

重讀《刺客列傳》:買兇殺人的太子丹和無路可走的荊軻

▲千里馬就這樣變成了一盤菜

或許你會說古人就吃這一套,其實荊軻怎麼想的我也不知道,小說裡說他感激涕零,《史記》則直言“久之,荊軻未有行意”,兩種情況都是有可能的;筆者想說的是太子丹,其不可理喻的行為顯然超出了“知己”的範疇。

其實荊軻如果決意刺秦,這些手段都可有可無,反之則意味著在做無用功。不就是殺個人嗎?殺誰都是殺,不能因為物件是舉世無雙的秦王就坐地起價;怎麼死也都是死,還能博個偌大的名聲,糾結個啥吧?

所以,太子丹的糾結在於荊軻自始至終的曖昧態度,進而採取的步步緊逼和更進一層的道德綁架:我已經仁至義盡,你還好意思拒絕嗎?

你看,可不就成買兇殺人了嗎?更可氣的還是強買強賣,只可惜“士為知己者死”的悲壯明顯被外物給搶了戲。

荊軻的別無選擇

此時的荊軻已經滿足了“為知己者死”的充分必要條件,為什麼這麼說呢?看看前輩們的條件就知道了:豫讓只需要心靈上的尊重,聶政不過是在母親壽宴上承了嚴仲子親臨慶賀的人情,而專諸更是“善客待之”就足夠了。

雖然“知己”的標準在“士”的眼中並不統一,但太子丹給出的買命銀子比前輩們都要多,態度也更加“誠懇”,這些就足夠了。

重讀《刺客列傳》:買兇殺人的太子丹和無路可走的荊軻

其實早在田光自殺的那一刻荊軻就隱約感覺到了不妙,而待到太子丹將刺秦說出口時更是別無選擇:一旦拒絕就會被毫無懸念的滅口,這點見識他還是有的。

但荊軻並不想去,生於衛國的他實在沒想明白燕國的存亡跟自己究竟有毛關係,更談何為一個素味平生的貴族去赴湯蹈火呢?他曾試圖用“臣駑下,恐不足任使”的理由試圖推諉,卻被太子丹當成了謙虛(應該是故意的),於是不得不接下這個有去無回的買賣,然後又本能地進行拖延。

《史記》原文中出現了兩次“久之”,從從韓國滅亡到公元前228年底,整整兩年時間荊軻都泡在溫柔鄉里卻“未有行意”;而後在督亢地圖和樊於期人頭都備齊之後仍用“待吾客與俱”的藉口不肯動身,但人頭會肯快腐爛發臭,在短暫的保鮮期內等待一個兩年多未露面,史冊上也沒有提及姓名的幫手,你信嗎?

頃之,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改悔,乃復請曰:“日已盡矣,荊卿豈有意哉?”

太子丹顯然是不信的,他終於向荊軻發出了“你到底去還是不去”的靈魂拷問,這對於一個名節重於生命的“士”而言是一種莫大的羞辱。

荊軻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豎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

重讀《刺客列傳》:買兇殺人的太子丹和無路可走的荊軻

憤怒的理由是如此的充分,或許荊軻真的是想做完全的準備,但史冊沒有記下太子丹的反應和回答,

誰也不曾想到最終令荊軻慷慨赴死的不是“知遇之恩”,而是主公莫名其妙的疑心,

他看著不成器的秦舞陽,心中掠過一聲長嘆:

罷了,索性走上一遭來報答這所謂的“知遇之恩”吧!

結語:廉價的買賣

或許太子丹和荊軻的想法都只是筆者的臆測,買兇殺人卻是不爭的事實,筆者無意唐突古人的單純和剛烈,只是在澄清一個被誤解的事實。

重讀《刺客列傳》:買兇殺人的太子丹和無路可走的荊軻

錯誤全在於太子丹而非荊軻,總結刺秦這場無功而返的鬧劇,一個自以為是的貴族試圖孤注一擲的扭轉敗局,從策劃、準備到執行,看似轟轟烈烈其實從無可圈可點之處。

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

當然,成敗從來都不是重點,

當太史公顫巍巍地拖著殘破之軀記載下秦廷之上血脈噴張的片刻時,所寄託的是“士為知己者死”的信念和追求。

只是一個自由灑脫的劍客被莫名捲進先秦最大的陰謀並試圖為不可能完成的目標而勉力前行時,後人不得不說一句:

這條命未免賣得太不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