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浦這座“全民大舞臺”,他們這樣演繹對城市的“獨家記憶”與“獨家解讀”

居民拿起畫筆,用作品定格城市的記憶;當旗袍邂逅“元宇宙”,傳統與時尚、非遺與科技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在詩歌的維度裡,朗誦者們肆意表達……

對於一座城市的變遷,生活在其中的人總是感受最深。居民、白領、學生、退休人士……在楊浦這座“全民大舞臺”,他們如何“以才為媒”,演繹自己對於這座城市的“獨家記憶”與“獨家解讀”?

就地取材,烹飪“藝術盛宴”

燈光亮起,展覽開場,240餘幅作品,就像一本日記,抒寫著幾十年來的城市變化。

第九屆上海市民藝術大展美術專題展日前在楊浦濱江毛麻倉庫開幕。從小漁村到國際大都市,上海的發展令無數人驚豔。感受最深的,無疑是住在這裡的人們。如今,居民們拿起畫筆,定格城市記憶,共同“烹飪”出一場“藝術盛宴”。

在楊浦這座“全民大舞臺”,他們這樣演繹對城市的“獨家記憶”與“獨家解讀”

很多上海人的童年,是在閣樓上度過的。作品《再見,帶閣樓的房子》,令人彷彿夢迴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上海——深夜,一側是灰暗老樓,設施陳舊、空間逼仄,一側是窗臺燈火,溫暖明亮,象徵著城市的新陳代謝。很快,這裡的舊改居民將迎來新生活。

作者黃鼎鋒就曾住在這樣的閣樓裡。“這是我們年少時的生活環境,閣樓陪伴著我們成長。現在我們長大了,它也慢慢老去。總有一天,我們會向它告別。雖然有淡淡的憂傷,就像你告別童年時代,但人總要長大、成熟,城市也一樣,這是發展路上不可避免的。未來很美好,我們要滿懷希望地迎接新事物。”

如果說閣樓代表上海的過去,那麼摩天大樓則更能讓人想到日新月異的魔都。

作品《看東方》中,順著畫中少女的視線望去,陸家嘴“四件套”熠熠生輝。時代樂章已經奏響。作者馮正安是一名老上海人。她曾在新加坡住過一段時間,可總是留戀故土。沒想到回上海後,發現這裡已經大變樣。尤其是家門口的浦江兩岸建設速度之快,讓馮正安大為震撼,忍不住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了下來,“剛回來時,金茂大廈正在建造中。我就這樣看著它一天天越來越高,很感慨。我的家鄉讓我自豪。”

展出作品中,還有不少來自市民對於生活點滴的體悟。比如《翱翔的青春》,就展現了作者馬婕在一次出門散心時偶然捕捉的場景。作品線條流暢、色彩鮮活,蓬勃朝氣撲面而來。馬婕並非職業畫家,她畢業於同濟大學景觀規劃科,是個地地道道的理科生,繪畫是她的興趣愛好。“像我這樣的新文藝群體還有很多。不少獲獎的作者都是從群眾渠道投稿進來的。我們踴躍參與、積極創作,我希望未來有更多市民都來參展,讓這個藝術展更大眾化、普及化。”

在楊浦這座“全民大舞臺”,他們這樣演繹對城市的“獨家記憶”與“獨家解讀”

上海市民藝術大展美術專題展是上海市民文化節的重要品牌,自2006年起,已在楊浦連續舉辦八屆。今年,展覽收到全市作品約9980件,參與人數打破往年記錄,實現數量與質量齊飛。其中不乏馬婕這樣的業餘愛好者,群眾文藝創作的舞臺日益拓展。

城市與人總是相互成就的,這些記錄城市發展的群眾藝術家也有精彩的故事。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館長吳鵬宏告訴記者,面對接下來的第十屆大展,他們正在做一個整體策劃,不僅記錄城市發展,也記錄這些群眾藝術家的故事。“我們在梳理,從第一屆開始,看看這些參賽者經過這十屆,個人有了什麼樣的發展。另外,我們自己也要針對展覽每年吸引參觀人數、受眾特質,進行分析和總結,相信會對我們整個城市的文化藝術、市民美育帶來很大幫助。這也是提升城市軟實力的一個重要抓手。”

當旗袍邂逅“元宇宙”

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於“元宇宙”,大家已不再陌生,而數字藏品這一新概念也逐漸走入了大眾視野。當旗袍邂逅“元宇宙”,傳統與時尚、非遺與科技發生了怎樣奇妙的化學反應?

數字人在大螢幕,真人線上下,身著5件不同旗袍的模特從舞臺中央款款走來,同步展示。“屏內屏外”的虛實結合中,5件旗袍就像5本書,讓人想去探尋服飾背後的故事。

近日,在上海國際時尚中心,“首屆長三角旗袍創新設計大賽”啟動,“旗袍數字藏品”同時首發。

這幾件作品正是首批“旗袍數字藏品”透過VR視覺、3D虛擬模型形式的創意釋出。首批藏品包括《名媛旗袍》《上海——中國的女人》《水墨徽州旗袍》《香黛宮華服》和《流水桃花旗袍》。幾位模特均來自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數字化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不但能夠傳承,轉化為雅俗共賞的文化形式,也能豐富其內涵,創造新的思路。我認為技術的進步永遠是推動藝術進入更新奇的領域,而虛擬與旗袍的融合,也是適應了時尚科技趨勢的一次有益探索。”長三角旗袍文化聯盟首發數字藏品代表盧小潔告訴記者。

隨著旗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旗袍可以貫穿女性生活的很多場景。本次設計大賽主打“三件旗袍”,即圍繞“日常旗袍、職業旗袍、禮服旗袍”,徵集百件作品,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吸引一批新興設計師和潛在消費者,推動海派旗袍文化日常化、職業化、禮儀化。

“我學的就是服裝表演專業。絲綢材質加上水墨設計,今天的旗袍我很喜歡,比較迎合年輕人的審美,有創新在裡面。而且我感覺現在年輕人中喜歡旗袍的蠻多的。”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學生閆寧說。

在楊浦這座“全民大舞臺”,他們這樣演繹對城市的“獨家記憶”與“獨家解讀”

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會長沈慧琴則表示:“這幾年來,越來越多女性在生活中會穿上旗袍,展示風采。甚至工作中,也有旗袍職業裝。我希望海派旗袍能有更多人喜歡,希望這‘三件旗袍’進入千家萬戶,成為女性衣櫃中的常客。”

據介紹,2021年10月起,長三角旗袍文化發展聯盟由促進會發起倡議至今,已有無錫、徐州、黃山、杭州、寧波在內的20多個長三角地區城市響應號召。 伴隨設計大賽如火如荼展開,長三角旗袍文化發展聯盟發展也將進入新階段,共同為“優雅、健康、自信、品味”的美好生活服務,以旗袍文化為媒介,連線起各地特色文化、產業,用文化建設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引領時尚,共創未來。

詩、人、景相映成輝

楊浦濱江的網紅地標之一綠之丘,前身是建於1920年的怡和冷庫。機修倉庫牆體拆除後,框架結構在原位得以保留,形成層層疊疊的露臺。露臺上種滿了綠樹花草,整個建築遠遠望去好似一個空中花園。

這個“空中花園”詩意正濃,上海市民詩歌節在此舉行。

“長江在我窗前流過,翻騰著金黃色的濁波。啊,這熱情澎湃的河流,橫貫了我的祖國。”作品《長江在我窗前流過》由來自二聯小學和建設小學的5位小朋友傾情演繹,其中年紀最小的今年只有9歲。當天的表演對幾位小朋友來說,都是“初舞臺”,但熱愛詩歌的種子早就在他們的心裡悄悄發芽了。“其實排練時我們非常緊張。我是帶著很驕傲、很激情的情緒去朗讀。這是我第一次登臺,我相信以後站在其他舞臺上我會表現得更好。”朗誦者沈馨說。

楊浦濱江婦兒之家就位於綠之丘的5層,這裡設有成長體驗館、母嬰健康室、白玉蘭開心家園等多個功能區。

這幾位小朋友就是來自楊浦濱江婦兒之家的朗誦團。據悉,楊浦濱江正在積極建立兒童友好公共空間示範區,目前已將兒童友好公共空間建設融入楊浦濱江“十四五”規劃的整體推進中,打造“1+N”兒童友好公共空間格局,包括一箇中國國際兒童交流中心和若干個兒童友好公共空間服務站點。楊浦濱江婦兒之家依託濱江沿線歷史文化生態資源,以兒童需求為導向,組織開展“兒童+參與”“兒童+藝術”“兒童+教育”“兒童+科普”等系列活動。

在楊浦這座“全民大舞臺”,他們這樣演繹對城市的“獨家記憶”與“獨家解讀”

然而,在這裡找到“詩和遠方”的絕不只是天真無邪的孩子們。

“走在清晨醒來的尋常小巷,朝霞灑下輕柔的光,街旁沒有比白楊更潔白的了……”沒有直接表露要致敬的人,但字裡行間彷彿讓人看見了城市建設中默默奉獻的身影:建築工人、環衛工人、公交車司機……這首詩叫做《城市之光》。

“我平時就很喜歡詩歌,透過這首詩的學習和朗誦,我更為深刻地體會到,應該多關注我們城市的建設者,去寫他們發光發熱的點。”朗誦者朱傑告訴記者。

現場,一首首詩歌以小見大,情真意切,而在詩歌的維度裡,朗誦者們直抒胸臆,肆意表達,詩、人、景相映成輝,閃耀著上海這座城的魅力。“在臺上我就是盡情釋放自己,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到作品中。”朗誦者周麗萍說。

(來源:上海楊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