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電腦為什麼沒有A盤或者B盤?科普C盤的發展史

電腦為什麼沒有A盤或者B盤?很多小夥伴常常會有這樣的疑問。

這還要從電腦最早出現的年代開始,那還是1970年代的時候,微型電腦也就是個人消費級電腦剛剛出現,上面的只有一個軟盤驅動器,並且命名為“A:“,也可以理解為A盤,由此可見在最早期的電腦上面是有A盤的!

「科普」電腦為什麼沒有A盤或者B盤?科普C盤的發展史

此處插個言,如果覺得本文對你有幫助,歡迎點選【關注】,感謝支援!哭了!

【關注】宣告:

1、【軟體/網站/數碼推薦】+【數碼評測】+【實用科技知識】:

關注

主頁乾貨,

每日不斷更新

2、本文較長,

可先【關注】

防止丟失。

3、點了【關注】就是自己人了,有問題請

隨時私信

我!看到會第一時間回你!

「科普」電腦為什麼沒有A盤或者B盤?科普C盤的發展史

繼續:

不過,那時候的A盤並不是我們現在常見的機械硬碟HDD或者固態硬碟SSD,而是一種已經被淘汰的儲存介質——5。25寸軟盤,並且也像今天的硬碟可以插在主機板上面使用,而是需要搭配相應的軟碟機來進行讀取,有點像同樣被淘汰的光碟機。

隨著技術的發展,5。25寸盤的價格開始逐漸降低,為了追求更高的儲存容量,大家開始在電腦上面使用雙軟碟機,既然第一個軟盤叫A盤,後面組雙軟碟機的時候的第二個軟盤自然就成為了B盤,這時候A盤和B盤就開始雙雙出現啦。

透過上面的電腦發展簡史大家都清楚,接下來就應該輪到C盤誕生啦。

這裡需要

科普一下C盤的發展過程

為什麼系統盤總是會被預設安裝在C盤,這其實是由MS-DOS延續下來的習慣。

(MS-DOS是什麼?這是一款磁碟作業系統,在上個世紀windows系統誕生以前曾經廣泛應用在各種電腦相容機上面)

MS-DOS的系統用法是,使用者將啟動盤插進軟碟機後,電腦開始讀取軟盤裡面的啟動資訊,然後系統開始正常執行並且使用者可以操控電腦,隨著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使用者會選擇在系統盤的基礎之上,再多新增一個數據盤來儲存系統之外的資料,而3。5寸盤的誕生使得儲存檔的數量變多。

從MS-DOS5。0版本開始,系統開始指定系統的主硬碟為C盤,之後的資料盤延續命名為D盤、E盤、F盤等等,這也就是電腦為什麼從C盤開始命名硬碟的由來!

延申閱讀:電腦硬碟發展簡史

NO.1:各種尺寸的軟盤

在第一臺PC誕生的時候,電腦上面的資料會因為關機而被抹除,於是乎人們就開發出一種儲存介質——軟盤,而8英寸軟盤便是行動式磁碟的鼻祖。最早期的8寸盤是封裝到一個非常薄的封套內,之後經過除塵處理,使得其變得方便攜帶和運輸,這類盤的容量數千倍於傳統電腦用的打孔紙,因此打孔紙就這樣隨著技術的進步而被淘汰。

不過,8英寸的軟盤尺寸還是太大,大家可以想象隨身攜帶一個8寸的手機是什麼樣的場景?於是乎,在1976年時便研發出來了5。25寸軟盤,不過價格相比8寸要昂貴不少。

但是,5。25寸盤的黃金髮展時間並沒有持續多久,很快就被3。5寸雙面軟盤所取代,這類新型軟盤無論是在尺寸還是容量上都比5。25要改進不少,容量可以達到1mb,當然現在看來還是太小,但在幾十年前的環境下已經極為先進。

NO。2:機械硬碟的興衰

正如同曾經大行其道的軟盤一般,更為大家所熟知的機械硬碟也開始面臨被時代拋棄的命運。

不同於軟盤的基本構成,機械硬碟的重量上隨著容量的增加會越來越重,因為它的主要由以下幾個零部件構成:碟片、磁頭和,碟片轉軸及控制電機,磁頭控制器,資料轉換器,介面,快取等等。其中碟片越大意味著重量越重,容量越大所能儲存的資料也就越多。

1973年誕生的14寸溫切斯特硬碟可以視作現代硬碟的鼻祖,它是由幾個徒有磁性材料的金屬碟片,和一個能夠讀取磁訊號變化的旋轉磁頭,並且封裝在一個密閉的盒子裡面組成的,接下來我們能夠接觸到的機械硬碟大多都是這種形態。

隨著技術的進步,機械硬碟內部的儲存方式也更改為磁性塗料,並且開始替代最初的打孔記錄方式,硬碟的儲存密度開始大幅提升,計量代為也由Kb開始往MB邁進,逐漸發展到今天的Tb乃至Pb。

隨著固態硬碟的興起,機械硬碟的發展趨勢也隨之落幕,因為受限於技術上的物理限制,機械硬碟很難應用在行動式裝置上,發熱和耗電始終是機械硬碟無法擺脫的困擾,因此機械硬碟更多的是作為儲存檔應用在臺式機上面,當然會有膝上型電腦使用2。5寸機械硬碟,不過隨著固態硬碟的誕生也逐漸被取代。

不過,機械硬碟還存在著價格和容量上的優勢,並且在資料的穩定性上面也有優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機械硬碟仍然是電腦上不可或缺的零部件。

NO。3:進擊的固態硬碟

無論你是DIY電腦裝機玩家或者是膝上型電腦的愛好者,如果電腦上還不配備一款固態硬碟,說明你是真的老了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有什麼區別?

從形態上來看,固態硬碟分為m。2介面和sata介面兩種,M。2介面的固態形態類似記憶體條,而sata介面的固態與機械硬碟更為接近,看上去就像個移動機械硬碟。

記錄資料的原理不同,機械硬碟主要是透過磁性來記錄資料的,有點類似於最早聽歌時用的磁帶,如果需要查詢某個資料,需要磁頭花費時間去尋道,然後感應磁性來讀取資料。固態硬碟主要是利用電流訊號記錄資料,在速度上要提升巨大。

固態硬碟的顆粒,主要分為TLC、MLC和SLC三種,也是大家在入手固態時最重要關注的因素。其中TLC的壽命比較短,很多消費者會偏向於購買mlc或者slc顆粒的固態。不過,TLC的優點是價格便宜價效比很高,並且隨著技術的進步,目前TLC的固態硬碟壽命達到5年以上是沒有問題的。

固態硬碟的主控,如果說固態顆粒相當於一個停車場,那麼主控就是這個停車場的管理員,負責管理調動資料,因此主控的效能也是非常重要的。還有快取,無論固態還是機械都有快取的使用,並且這一部分的讀寫速度是非常快的。

本次分享的實用乾貨就是這些了,對你有幫助的話請順手給我【關注】吧,感謝!

你們的每一個【關注】,就是小編持續產出好文的最大動力!!!

「科普」電腦為什麼沒有A盤或者B盤?科普C盤的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