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英聯邦至今尚存,而法國效仿的“法共體”,卻早就不復存在

英國和法國這兩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曾經在世界上都搶佔了大面積的殖民地。英國的殖民地面積一度高達3300萬平方公里,自詡“日不落帝國”。而法國雖然遠不如英國,卻也在非洲、亞洲等地搶佔了1300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也是頗為可觀。

然而隨著世界局勢變化尤其是一戰之後,英法雖為戰勝國,但都蒙受了前所未有的慘重損失,國力已經大不如前,呈現逐漸衰退之勢,越來越難以維持龐大殖民帝國的鉅額開支和成本。同時,各殖民地又逐漸掀起了民族解放運動,開始逐漸衝擊著昔日的殖民體系。

面對嚴峻的形勢,又不想徹底吐出“到嘴的肥肉”,英國於1926年丟擲了一個組織框架,承認其各殖民地獲得各項主權,與英國地位平等,但要尊奉英國國王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這就是其所謂的“英聯邦”體系。

為何英聯邦至今尚存,而法國效仿的“法共體”,卻早就不復存在

上圖_ 英聯邦 標誌

而法國的反應就比較遲鈍。1946年,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效仿英聯邦體系,也搞了一個名為“法蘭西聯盟”的組織,將昔日法屬殖民地納入其中。而在1958年,又將其“升級”為“法蘭西共同體”。然而不同的是,英聯邦直至今日依然還擁有50餘個成員國,其中不乏印度、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亞等這樣比較有影響力的大國。此外英聯邦還定期舉辦一些活動,比如英聯邦運動會也堪稱世界上較有影響力的國際體育賽事。

而法國一手創辦的法共體,則在20世紀60年代就基本名存實亡,獨立後的各國不再理睬昔日的宗主國紛紛“退群”。“死愛面子”的法國人硬是撐到1995年才正式宣佈解散早已不復存在的法共體。同樣的殖民帝國,相似的組織,結局卻是截然相反。

為何英聯邦至今尚存,而法國效仿的“法共體”,卻早就不復存在

上圖_ 二戰爆發

兩者成立運作的時代背景大不相同

英聯邦成立的1926年,當時英國靠著“吃老本”還能勉強維持,再加上當時的民族解放運動還剛剛興起,各殖民地由於幾十年甚至數百年的殖民歷史,對宗主國尚存在較強的認同感。而二戰爆發之後,英國又組織印度、澳大利亞等國以英聯邦軍隊的名義共同參戰,在數年的戰爭中並肩作戰,培養了較為深厚的“戰友情誼”,也算鞏固了之間關係(當然本質上,英國需要這些殖民地小弟去給其當炮灰)。因此,靠著這種感情的紐帶,英聯邦也得以維持至今。

而法國這邊的國際形勢卻是另一番景象。二戰結束後,原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也進入了高潮階段,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也大大加強了對反殖民主義鬥爭的支援力度,可以說是席捲了全世界。而之前也不注重與殖民地國家“拉關係處感情”的法國,各法屬殖民地更是紛紛開展獨立運動,更有像越南、阿爾及利亞這樣敢於直接與法國戰場上分高下的“硬骨頭”。在這種情況下,法共體的結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為何英聯邦至今尚存,而法國效仿的“法共體”,卻早就不復存在

上圖_ 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 舊照

兩國實際地位和國力尤其是二戰以後也截然不同

二戰中,中國以及美國、蘇聯堪稱是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絕對主角,而英國則更像是一個逐漸淪為配角的過氣明星,始終跟在自己昔日的殖民小弟美國後面打下手。英國(包括英聯邦國家)在很多時候的表現也是不如人意,無論在在歐洲、北非等地對德國作戰還是在亞太戰場對日本作戰都有多次吃敗仗的經歷,甚至就在1944年末德國已經快要滅亡之時,還打出了“市場花園行動”這樣的慘敗。

然而英國好歹全程參戰,也有過阿拉曼戰役(對德)、英帕爾會戰(對日)這樣的大勝,而且本國領土也未淪喪(當然更多是島國的地理優勢使然)。因此二戰勝利後還算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大國的實力和地位,也藉此能得到英聯邦國家的認同。

而法國則不然。二戰爆發後,自吹“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短短42天就向德國投降,堪稱是法國曆史上最大的國恥。後來被法國吹捧的“自由法國運動”,則在二戰中連配角都算不上,充其量不過是盟軍的龍套和跟班。這樣糟糕透頂的表現,自然也讓法屬殖民地徹底看清了法國的虛弱的本質。而法國戰後得以成為“五聯合國常”之一,完全是靠著過去的“祖上蒙蔭”,而並非是其二戰可憐的貢獻。

為何英聯邦至今尚存,而法國效仿的“法共體”,卻早就不復存在

上圖_ 戴高樂(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建立者

二戰結束後,以戴高樂為首的法國政府為了保住自己的殖民地,更為了找回二戰丟的面子,不顧法國戰後一片蕭條的局面,硬撐著發動了多次戰爭。1945年,剛剛結束二戰的法國就不遠萬里出兵東南亞對昔日的殖民地越南等國發動了所謂的“印度支那戰爭”。法國先後投入的兵力高達50萬人,結果卻節節敗退,在1954年的奠邊府戰役中被徹底擊敗,不得不徹底退出了東南亞。

而慘敗之後的法國依然不死心,就在1954年在東南亞徹底失敗的當年又傳送了阿爾及利亞戰爭,法國先後投入的兵力更是多達80萬之多,結果還是被阿方徹底擊敗,不得不在1962年灰溜溜的慘敗而歸。二戰的糟糕表現再加上殖民戰爭的連戰連敗,不僅使得法國國力進一步衰退,也大大削弱了法國的影響力和威望。沒有強大的實力為後盾,自然也就無法維持法共體的存在了。

為何英聯邦至今尚存,而法國效仿的“法共體”,卻早就不復存在

上圖_ 阿爾及利亞的位置所在

英法兩國對殖民地的統治模式迥然不同

相對而言,英國在殖民地統治相對寬鬆,除了總督以及少數重要職位以外,大部分殖民機構的官員都由當地親英的上層人員擔任。這種籠絡的行為也便於當地對英國的認可。而英聯邦成立後,英國不僅承認了昔日殖民地的獨立地位,與英國處於平等狀態,而且英聯邦也不設定管理機構。唯一的要求則是承認英國國王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由於英國早已實現君主立憲制,英國國王在國內也僅僅是個象徵性的擺設,而且又只需要名義上承認,因此這些昔日的殖民地基本也都沒什麼牴觸情緒,也就認同了英聯邦。

當然值得一提的是,看似手段溫和但其實老奸巨猾的英國殖民者,在不得不允許殖民地紛紛獨立的時候,卻利用殖民地內部的民族和宗教分歧矛盾,運用各種卑劣的手段和行徑,埋了很多“雷”。比如巴以衝突、印巴衝突、以及蘇丹內戰分裂等等,其源頭都能追溯到英國殖民者當年的埋雷。可以說英國這個“世界攪屎棍”的臭名確實不虛。

為何英聯邦至今尚存,而法國效仿的“法共體”,卻早就不復存在

上圖_ 印巴戰爭

而法國人就簡單粗暴的多。法國對殖民地的統治一直比英國嚴密的多,更像是本土直接管理的行政區域。而直到1958年的“法共體”更是做出了以下要求,

首先明文規定法國總統是法共體的總統。和虛位君主英國國王不同,法國總統是掌握實權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沒有“名義”兩字為字首,這樣就使得法共體國家完全聽命於法國總統。

其次,規定各國的外交和國防必須受法國領導。這樣使得各國的獨立只是幌子。

最後,法共體還有一系列專門的管理機構,這和英聯邦的空架子也形成了鮮明對比。

由此可見,法國搞的法共體其本質還是殖民統治那一套。這些成員國即使獨立,也還是擺脫不了法國的統治,這樣的做法自然引起了各國的不滿,自然也就紛紛退出法共體了。

為何英聯邦至今尚存,而法國效仿的“法共體”,卻早就不復存在

上圖_ 法共體旗幟

雖然法國推動的法共體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法國長期的文化經濟滲透和同化,還是使得很多昔日法屬殖民地尤其是非洲地區的民眾對法國比較認同,並大規模移居法國。時至今日,僅僅法國國內的黑人就超過了500萬人,這個數字對於法國6700萬餘人口已經相當可觀。

因此,法國國家足球隊出現越來越多的黑人球員也就不足為奇了。

作者:楊上柳下 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全球通史:從史前到21世紀》, [美]斯塔夫裡阿諾斯著,吳象嬰、梁赤民翻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