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出上聯:“孫行者”,超半數學生交白卷,唯有一人得了滿分

對聯在我國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之一,不論是在過年時家家戶戶都張貼的春聯,還是各大景區亭臺樓閣中的楹聯,都是這一文化現象的集中體現。如同翻譯的三大準則“信、達、雅”一樣,對對聯也講究信達雅。就像是《還珠格格》裡的小燕子那樣,人家說花香,她卻對屎臭,對得倒是工整,可言辭太過不雅,還是落了下乘,貽笑大方。但是單單對的雅、整也不行,對對子講究詞義的搭配和音節、韻律,這幾者缺一不可。但如果對聯中所用之典太過於生僻、僵硬,甚至於是為了對對子而生搬硬套,則難免於掉書袋的嫌疑,這樣對子是對出來了,可對對子的人得到的卻不是才華橫溢的名聲。

陳寅恪出上聯:“孫行者”,超半數學生交白卷,唯有一人得了滿分

自古以來對對子都是文人墨客廣交天下朋友、展示自我才華的工具。可以說,如果沒點文化底蘊,那隻能安靜的在角落吃瓜,瑟縮地看著各路大佬們各種神仙打架,而插不上一句嘴。民國時期,我國雖然局勢動盪,但與之相對的是文化界的蓬勃發展。那時,各種思想交相輝映,各種學術流派共生共榮,籍由此也產生了無數膾炙人口的才子佳話、無數為人稱道的國學大師。這其中就包括被譽為清華四大哲人之一的陳寅恪先生。

陳寅恪出上聯:“孫行者”,超半數學生交白卷,唯有一人得了滿分

陳寅恪出生於1890年,江西修水人,字鶴壽。出生名門的他,其父是被譽為清末四公子的著名詩人陳三立,而其祖父也官位顯赫,曾任湖南巡撫一職。俗話說,虎父無犬子,陳寅恪自幼就被嚴格要求接受。不過不同於清朝的迂腐,陳寅恪不僅要進行私塾教育,學習四書五經,還要兼修算學、地理等課程。雖說學業任務繁重,但陳寅恪也著實沒有辜負長輩們的期望,成為了民國時期的文化名流,而且任教於赫赫有名的清華學府。

陳寅恪出上聯:“孫行者”,超半數學生交白卷,唯有一人得了滿分

陳寅恪在任教於清華之時,就已名滿天下,所以他的課上,不光有清華本校的學生,還有很多慕名而來的求知之士。當然,陳寅恪的課程也從沒讓這些人失望過,他不僅在課上引經據典,還經常提出問題,以此來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學生視野。而在這諸多的提問中,就留下了一段有關對聯的學術佳話……

陳寅恪出上聯:“孫行者”,超半數學生交白卷,唯有一人得了滿分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次陳寅恪在上課時一言不發,只是在黑板上寫下了三個字——孫行者,要求學生們以此為上聯,對出下聯,他還要根據答案來打分。眾所周知,孫行者是《西遊記》中角色孫悟空的別稱之一,所以課堂上一時“百花齊放”,有說唐三藏的,有說豬八戒的,稍高明點的說出了者行孫,可陳寅恪對這些答案統統一笑而過、不置可否。不多會,又有人有給出了答案,這次的答案是——祖沖之。這個答案可謂妙絕,孫和祖相對,暗指輩分;行和衝相對,音律和諧;者和之相對,兩者在古文中都是虛詞。按說這個答案可以打到滿分了,可陳寅恪仍舊覺得差強人意,只給了這位學生及格的分數。

陳寅恪出上聯:“孫行者”,超半數學生交白卷,唯有一人得了滿分

陳寅恪的這個反應就讓學生們更摸不著頭腦了,索性也寫不出更好的答案了,大家乾脆都放棄了,最後甚至有超過半數的人都交了白卷。但最後,還是有一個人給出了答案——胡適之,這個答案得到了陳寅恪的認可,並獲得一百分。那麼,這個人的答案究竟又什麼獨到之處呢?原來胡可代指猢猻的“猢”,行者和適之也達到了音韻上的和諧,更妙的是“適之”是時任北大校長鬍適的字,也就是說胡適之就是胡適。以胡適之對孫行者,不免引人發笑,再聯絡清華、北大這兩所學校近百年來的愛恨情仇,那麼“胡適之”這個答案為什麼得到滿分,也就不那麼令人疑惑了。

陳寅恪出上聯:“孫行者”,超半數學生交白卷,唯有一人得了滿分

在課堂提問環節,隨意出一個上聯,就不僅考驗了學生的知識,也順帶損了一把北大校長,看來陳寅恪確實不負清華哲人這個名號,幽默風趣的教風也無怪乎他的課為何堂堂爆滿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