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2元、3元、5元的飲料,其實跟成本沒什麼關係……

作者:潘利華

零售2元、3元、5元的飲料,其實跟成本沒什麼關係……

前段時間,農夫山泉開啟IPO之路,成為業內新聞。其中有一個點,成為熱議的話題

在披露的招股書中,包裝飲用水毛利率高達60。2%。眾多吃瓜群眾紛紛感慨:這利潤也太高了。另外,六個核桃在此前的招股書顯示,售價5元一罐六個核桃的成本約為1元。其中,易拉罐0。57元,核桃仁(0。25元)、白砂糖(0。05元)、其他原材料(0。13元)。易拉罐的成本佔據了一半以上。

兩個案例,足以說明,成本和售價之間相差甚遠,幾倍資料。

很多人一談價格,條件反射就會想到成本+毛利=零售價,但事實上,價格和成本幾乎沒有關係。

如果有關係,也只能說成本是售價的一部分,但一定有正相關或負相關的關係?幾乎沒有。不是說成本高的商品,價格不一定就高;成本低的商品,價格也一定就低。

滴滴打車剛進入市場時,打車很便宜,可能只要五六塊錢;瑞幸咖啡也是,經常買一杯送一杯的活動,算下來真的有錢賺嗎?都是虧的。所以說,成本和價格沒有多大關係。從經濟學角度看,價格反應的是市場的供需關係。但在快消領域呢?

零售2元、3元、5元的飲料,其實跟成本沒什麼關係……

-01-

價格到底跟什麼有關係?

在快消品領域,如果是一個成熟的產品,價格更多的是和企業管理能力有關係。

比如一家飲料企業產品設定的一個價格,能不能賣得多一點,賣得貴一點,更多的是企業的管理能力,對市場的掌控能力,對團隊的管理能力,最終反映到價格上的。

可口可樂,一年要賣十幾億箱產品。一些腰部企業,一年幾千萬箱或上億箱。如果每箱漲價0。5元,那就是五千萬的淨利潤了。這麼容易賺的錢為什麼不做,為什麼那麼多企業都不敢提價,即使提價也是小心翼翼。

從正常角度想,漲個0。5元而已,算什麼,現在掉在地上可能也沒有人揀。

但我相信,沒有企業能夠隨心所欲地賺到這些漲價的錢,因為價格體現的不僅是市場的供需,更是體現了企業的管理能力。

比如,很多年前,火遍大江南北的旭日升冰紅茶,當時的市場供不應求,按照供需關係的邏輯,完全可以提價,客戶都在求著你發貨。然而為什麼這家企業價格沒有提起來,最後還倒閉了呢?

因為能不能提價,看的是你的管理能力而非供需關係。當年旭日升有很多經銷商,急速地擴張,但根本沒有能力管理經銷商,甚至沒有能力管理業務員。

漲價和跌價,根本反應不到市場上,甚至有可能降2塊錢一箱,但最後在中間被一線業務員吃掉;或者公司想漲2塊錢,但是業務員告訴你,一漲價就沒人要。

因此,對快消行業來說,對市場的掌控力才是最重要的。只有不斷地提升企業的管理能力、銷售團隊的管理能力、市場的建設能力,夯實市場的基礎,才能夠有效建立價格體系,落地到最後一環節。

既然價格管理這麼重要,那具體該怎麼管理?

-02-

價格到底該如何管理?

快消品有個特徵,企業的生意來源基本集中於幾個SKU。比如可口可樂每年在中國400-500億,但大部分的生意來自可口可樂、雪碧和芬達;康師傅主要來源是紅茶,農夫山泉主要來源是礦泉水,六個核桃、紅牛、椰樹更是如此。

SKU集中,流轉速度快,又同時在多渠道售賣,就會容易造成渠道之間、地區之間的竄貨。一旦管理不好,不僅僅是企業的利潤沒了,還可能關係到生死存亡。

1. 地區價差管理

管理價格,首先要有平臺思維,不能用線性思維來管理。

某一個SKU單獨只設置一個價格,往往不太現實。首先要考慮的是地區價差,很多快消企業是在全國範圍內做生意,但又不可能在全國設立生產基地。即使像可口可樂這樣的企業,也僅僅是每個省份或相鄰省份設立一個瓶裝廠。

工廠覆蓋地區的遠近所帶來的成本差異明顯,快消品本身又是低貨值商品,往往物流成本會佔到5-10%左右。

比如一箱可口可樂,從北京運到廣東,最少需要2-3元/箱,而且這還要體量足夠大,物流價格才能這麼低。

因此,企業在各地建工廠是為了保持物流成本的平衡,但建工廠也不是簡單的投入資金,還有政策法規、管理人員、消防、安全等。企業需要在建工廠與物流運輸費用上做一些平衡。此時,就需要考慮設立“地區差價”。用地區差價衝抵一部分的物流費用,否則賣到很遠的市場,基本沒利潤。

如何設定地區差價?

一個是物流費用,藉助社會上的物流,而非自有物流。

自有物流,除了牽涉返程費用,還有發票、管理費用以及信用風險問題等。社會物流,相對成本較低,靈活。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解決物流成本。

一個是充分考慮當地的市場競爭。

比如為了搶奪當地市場,可能就不會加價,甚至還要降一點;如果在當地市場已經有了比較大的市場份額,價格可以高一點。根據自身的市場策略來匹配市場價格。

2. 渠道價差管理

在當前精耕市場的前提下,很多快消廠商都在做全渠道打通,而不會只做一個或兩個渠道。在這個過程中,渠道價差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由於每個渠道特性是不一樣的,比如批發渠道,批發商最關心的是“底價”,不要搞各種花樣,底價到底多少!而超市渠道,就牽涉到相關陳列費,條碼費,地推費,店慶費等;再如,娛樂夜店,可能還需要給扣點。所以,一套價格肯定玩不轉所有渠道。

快消廠商在設定渠道價格時,會充分考慮到每一個渠道不同的特性,以及公司在每一個渠道將會投入費用的情況。

因為每個渠道價格都不一樣,相對比較適用的方法是“售價倒推法”推供貨價。比如,從整體的零售業態來看,便利店的零售價最高。根據零售價算他們需要的毛利以及相關費用投入,再推到供貨價格上。

當前的便利店,特別是連鎖便利店進場費往往很高,有可能一個商品的一個條碼光進店就要50-100元。假設同時進10000門店,70元一個條碼,進場費就要70萬元。這還不包括其他各類便利店階段性要求的各種優惠活動。

因此,可能以前很多快消廠商是簡單的兩套價表,批發價和批發以外的價表,現在細化後有十七八套價表,根據不同的渠道用不同的價表。

3. 特通價格管理

除了渠道價表以外,還有一類特通客戶,他可能是在某一個渠道里,也有可能是不含在任何一個渠道。

比如某一個封閉場所的客戶或一個超級大的工廠。採購的產品用於員工福利發放,或者贈品,不是二次售賣。一般要求的價格比較低,他購買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消耗。

廠家也相對喜歡這類客戶,不需要中間環節,產品直接到消費者手中,所以會給到這些客戶特價。

此時,就需要做一套價表。不用投入費用,而且這些生意也會帶來一些不錯的邊際效應,攤薄整體市場營銷的費用,毛利相對可觀。

但這也會面臨的一個問題,稍微不控制就有可能出現衝貨的現象,一些人拿著優惠的價格對外銷售,衝貨,賺差錢。

這是讓很多廠家都頭痛的問題,想做又怕做。面對特通客戶的價格管理,有三條路徑,可以供各位參考和借鑑。

首先,在擬定合同時,明確且詳細規定產品的用途,以及流貨竄貨的處罰制度。從根源設立機制,防控於未然。

第二,在公司內部建立一套價格防控體系,每個月對這類特通客戶進行同比和環比分析,建立預警機制。

比如,這個客戶以往每個月的浮動大概是在百分之十幾左右,可以設立20%-30%的環比預警。

第三,做好產品管控,利用科技手段,將這批客戶進的貨在系統裡進行生產批號的記錄,專供產品。如果這批貨有流出,追根溯源。

總而言之,企業必須制定一整套的管控體系去管理這些客戶,如果管不好,就不可能賺到邊際價差,最後還有可能被特通客戶吃掉利潤。比如特通客戶35元/箱賣給其他渠道,那自然就從你手裡按40元/箱,少拿一箱。來回一算,虧了5元。

上述三個便是常規主流的價格管理維度,但具體到價格該如何設計?

-03-

上市新品的定價邏輯是什麼?

一個產品出來,首先便是價格鏈的設定,而設定的背後是有一套邏輯的。新出一款蘇打水,以前的定價可能就是簡單的成本加毛利,但現在不會那麼簡單。

通常來說,關注兩個層面:

第一,外部市場環境,即主流蘇打水的價格;第二,我們是以什麼姿勢入場,是作為市場的跟隨者,還是攪局者,或者是創新者。

這就牽涉企業對這塊產品的定位了。

如果是跟隨者,常規市場價格是5元/瓶,再結合本身企業的品牌溢價再定價,比如是可口可樂,那也會定在售價5元。

緊接著倒推,小店要賺1-1。5元/瓶,加上新品陳列費用,批發商送貨到小店5元/箱,倒著推,制定價格鏈,以解決不同渠道對毛利的要求。

如果是攪局者,產品上市的目的可能是為了打壓競爭對手,不是把產品賣出多少量為目標,此時的價格鏈設計又會不一樣。

以目前的社會生產能力看,事實上,大部分的快消品原材料物流成本都很低,如果能跑得起量,中間的利潤完全能覆蓋人員、推廣等各種費用。

快消品是一個“量價齊動”才能賺到錢的商品,不像其他耐消品。快消品只有上一定的規模體量後,價格才能對利潤產生比較大的槓桿作用。

因此,快消品的定價,是一個超級複雜的課題,既有外部市場環境,還有內部企業對其的定位,還有中間環節的分攤,還有對市場的管理,品牌的溢價,以及社會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