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資訊科技的歷史

鴻蒙初啟:

一顆種子,在結果子之前要經歷生根發芽,生長枝葉、開花授粉,最終才能結出果實。

人類的文明程序與此類似。在遠古時期,食不果腹。人們因此聚集在一起形成部落,共同抵抗自然災害。相較於獅子老虎,人類並沒有捕獵方面的優勢,但是人類會用工具,會總結經驗,使人類逐漸成了自然的王者。由於聚集,資訊傳遞從最開始的手勢,到象形文字、再到發音、甲骨文、文字、文學、貨幣(貝殼、銅、金銀)的發行使能人類生產力形成了分工作業的形式。這一切使得人類徹底在地球上站穩了腳跟,成文這個文明世界裡面唯一的主宰。

勇於探索:

幾千年以來,人類文明在以下領域不斷積累:農業、畜牧、食品加工、紡織、數學、物理學、哲學、化學、社會學、宗教、醫學、天文學、音樂、繪畫、文學。

量變產生質變。由於有了相對比較豐富的物質基礎,不同種族、宗教之間的人們出現了分歧。 於是戰爭伴隨而來。 通訊日益顯得重要。狼煙、飛鴿傳書是遠端通訊的最早形式。

開花結果:

現代資訊科技,發展與20世紀。下面從硬體和軟體兩個方面看歷史

硬體:

機械計算器,利用大小齒輪的周長不同,一大一小(周長10:1)兩個齒輪卡在一起,小的齒輪的刻度轉一圈,大齒輪的刻度才轉一圈,這個就是十進位制。往左轉就是加,往右轉就是減。數學上面,乘除演算法可以用加減演算法來實現。

所以,透過齒輪實現了加、減、乘、除。一個計算器就此誕生了。

現代資訊科技的歷史

帕斯卡計算器

在此之前,人類已經學會用電很久了。電燈、發電機、電話、電報已經形成現代通訊領域的基礎設定。 人類扣待解決的資料的計算問題。

1946年,世界上出現了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用於計算彈道。是由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莫爾電工學院製造的,但它的體積龐大,佔地面積170多平方米,重量約30噸,消耗近100千瓦的電力。顯然,這樣的計算機成本很高,使用不便。1956年,電晶體電子計算機誕生了,這是第二代電子計算機。只要幾個大一點的櫃子就可將它容下,運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1959年出現的是第三代

積體電路計算機

。最初的計算機有

約翰·馮·諾依曼

發明(那時電腦的

計算能力

相當於現在的計算器),有三間庫房那麼大,後逐步發展。

現代資訊科技的歷史

電子管

現代資訊科技的歷史

電晶體

現代資訊科技的歷史

intel第一個cpu

現代資訊科技的歷史

繼承電路(pcb 印刷電路板)

程式語言:

機器碼、組合語言(此時開始出現編譯器,將組合語言翻譯成機器語言)、B語言、c語言。在基礎環境出現之後,開始進入應用發展階段,c++、java、python、perl、golang、js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

作業系統:

單道系統、批處理系統、分時系統、實時作業系統

在硬體和軟體都ok之後,資料傳輸也要增強。在兩個方面進行突破:

在無線方面,人類發明了移動蜂窩網路,利用數量龐大的地面基站進行訊息的傳遞。

在有線方面,先後出現了因特網、光纖通訊(由中國科學家高錕教授提出理論模型)、衛星通訊等技術。

繁花似錦:

晶片、編譯器、作業系統,傳輸網路,在這些都有了之後,資訊時代真正到來。馬總說網際網路將會改變人類的方方面面。確實是這樣。

資訊科技滲透到各個領域,產生高效率的資訊傳遞價值,最終需要終端來實現。這個時器是移動終端的天下。從摩托羅拉開始,手機作為資訊傳播的載體,被廣泛使用。

塞班、安卓、ios這些手機作業系統的出現和發展,真正的將人類資訊現代化提高了非常高的高度。

可以在網上看影片、聊天、購物、寄快遞 、打車、掛號、銀行轉賬、點外賣、繳納水電費、打遊戲、聽流行音樂 ……,所有的線下產業都可以擁抱網際網路,網際網路+時代到來。

同時,物聯網時代悄悄的開幕。我國華為在5G技術方面力壓群雄,成功c位出道。同時國內十幾億人消費市場基礎,資訊傳輸速度會大大加快。

整個人類在社會生成中的機械勞動,將會被人工智慧所替代。機器為人類服務的時代有可能到來。

資料流通速度加快,cpu符合勢必更加嚴重。量子計算的出現將會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類物質生活會得到極大地提升,全球貧困將會得到徹底解決。

現代資訊科技的歷史